如何有效破解粮食安全问题?丨新思路

 

有效破解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思路:着力发展牧草产业。...



谈起粮食,你可能会想到他↓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你可能也会想起这些熟悉的诗句或者标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食之不易,弃之可惜;

……

中国作为人口与消费的大国,粮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政府一直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基本国策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台阶,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
但是中国农业也面临着诸如水土资源短缺、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生产效率仍然不高、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丝毫没有降低等窘境。中国政府一直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中国粮食中的大豆已完全向国际市场开放,取而代之的是大力发展单产水平更高的玉米。结果是,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粮食进口也连年增加。

这就不免引发思考:

是否应该换一个思路来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是否应该摒弃传统的单纯在粮食生产内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路,而立足于整个农业生产系统来寻找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良策?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明利提出了新的思路:
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构建“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有效保障包括粮食在内的整个食物安全。


用优质饲草饲喂畜禽,可以直接节约对粮食的消耗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饲料粮短缺问题, 而不是口粮问题。优质饲草是草食家畜的“主食”,而中国长期以来都采用“秸秆+精料”的饲喂模式,其结果是:一方面,精料消耗很大,另一方面,草食家畜的营养健康也得不到保障,进而畜牧业生产效率不高,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种饲喂模式对奶牛生产影响最大,也是直接导致中国奶牛生产水平长期不高、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因素。根据笔者调查,1头一个泌乳期产奶5吨以上的奶牛,若改变传统的饲喂模式,在日粮中添加3公斤干苜蓿,可节约1.5公斤精料;1亩中等农田可产700~1000公斤干苜蓿,可替代350~500公斤左右精料,而这样的农田种植玉米,其亩产也基本在350~500公斤,若种植小麦,则产量更低(基本在300公斤左右)。这样,用减少精料(玉米)种植所腾出来的耕地种植苜蓿,刚好可以保证奶牛饲养中饲草对精料的替代,而不需要额外占用农田。

可以有效提高母畜生产性能,显著降低对粮食的消耗

按照笔者上文提到的测算案例(参见表8),若保持目前的牛奶总产量,产奶牛日粮中添加干苜蓿后增加的产奶量,相当于减少75万头产奶牛或少养殖136万头全群奶牛,按原来的产奶牛每头每日供应精料7.5公斤、非产奶牛每头每日供应精料4公斤计算,则共可减少291.6万吨的粮食消耗。发达国家在奶业方面走过的成功道路也将是中国未来要走的道路。1985~2010年,美国奶牛存栏量从1098.1万头下降到911.7万头,奶牛单产从5.91吨增加到9.26吨,牛奶总产量却由6492.7万吨增加到8753.98万吨(杨茁萌、陶莲,2012)。此外,在许多耗粮性畜种的日粮中添加适量牧草,其生产性能也会得到有效提高,减少粮食消耗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如前文所述,在生猪日粮中添加适量苜蓿草粉,可以显著提高母猪产仔率和仔猪成活率。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每头能繁母猪每年能繁殖22~26头仔猪,而中国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只能繁殖13~15头。2011年,中国有能繁母猪4911.6万头,出栏肥猪66170.3万头(1头能繁母猪每年繁殖13.5头仔猪)。若能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则只需2757.1万头能繁母猪,可少养2154.5万头,相当于每年少耗饲料粮2201.9万吨。在当前中国生猪生产受制于能繁母猪产仔数少和仔猪成活率不够高的大背景下,优质牧草的生产无疑对生猪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改造中低产田、改良粮田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粮食增产

中国耕地分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分别有3490.67万公顷、3951.61万公顷和2982.27万公顷,其中,中产田、低产田面积分别占37.9%和28.6% 。苜蓿根系发达而耐旱,根瘤具有强劲的固氮能力,可以疏松土壤,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通过种植苜蓿把中低产田改造为良田,粮食单产可有效提高。保守地估计,种植苜蓿后低产田每亩可增产20公斤粮食,中产田可增产10公斤粮食。这样,通过种植苜蓿改良农田,全国约可增产粮食1487.4万吨。在黄土高原的研究证明,把1/4~1/3的耕地用于种草,牧业产值将提高2倍,农业总产值将提高近2倍。这个草地农业系统一旦建立起来,粮食产量不但不会降低,还要提高(任继周,2002)。
牧草产业可有效利用边际土地,减少畜牧业对粮食的消耗

由于种植牧草对土地的要求没有种粮严格,大量不适合种植粮食的边际土地,例如盐碱地、退耕还林(草)地、撂荒地等,可用作种植牧草,饲喂家畜,节约畜牧业对粮食的消耗。目前,中国西北地区大量的退耕还林地,由于干旱,树木没有成活,反而林间牧草生长茂盛,在这些地块种植牧草,既有效利用了土地,增加了牧草产量,又保障农民获得了一定收益。中国黄淮海等地区盐碱地改良中,其先锋作物大多选用苜蓿,经过几年的苜蓿草种植,盐碱地成为了良田,有力支撑了当地粮食生产。笔者2010年在宁夏南部山区彭阳县调查时,该县遭受了50年一遇的干旱,大多数农作物绝收,只有苜蓿仍能获得收成。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种植牧草可以与种植粮食实施错峰灌溉,有效提高了稀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粮食生产的正常用水却毫无影响。

种植牧草是最不容易改变耕地用途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在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时,既要考虑粮食的现实生产水平,更要关注其综合生产能力。耕地的保障供应能力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体现。牧草地可以成为粮食生产的“调节器”。在粮食供应充足时,农田种植牧草既可以培肥土壤,改良土壤生态环境,实现“藏粮于地”;还可以生产出优质牧草,减少畜牧业对粮食的依赖。在粮食供应偏紧时,牧草地可以迅速改作粮田。只要耕地用途不发生改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有保障,并可随时转化为现实的粮食生产能力。

当前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应是“四元种植结构”

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必须是“粮(粮食)+经(经济作物)+饲(饲料)+草(牧草)”四元种植结构。中国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已经调整到位。“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由政界和学界提出(参见郑可锋、吴国庆,1996;陈桔,1997),并被山东、浙江、黑龙江、河北和宁夏等省份先后实践过。但是,到201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占比已经很高,而青饲料种植面积占比一直没有较大变化。可见,必须将饲料和饲草分开,分别施策,才能促进牧草产业尽快发展起来。饲料和饲草是两类在种植制度、收获方式、贮存条件、利用方式及功能等方面性质都完全不同的作物,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必须突出牧草的地位和作用,即在原来“三元种植结构”的基础上再单独给“牧草”留有一定的位置,积极推进“四元种植结构”尽快形成。

本文节选自“有效破解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思路: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标题、内容略有改编。全文发表于2015《中国农村经济》第12期,作者,王明利。

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目录

卷首语

组织制度

家庭农场和专业农户大规模农地的“非家庭经营”:行为逻辑、经营成效与政策偏离(尚旭东 朱守银)

农村金融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机制与微观证据(张龙耀 王梦珺 刘俊杰)

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零膨胀负二项模型的微观实证分析(曹瓅 罗剑朝)

组织成本、专有性资源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发起人控制(朱乾宇  罗兴  马九杰)

产业经济

有效破解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思路:着力发展牧草产业(王明利)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事件影响下的消费替代意愿分析——以肯德基食品安全事件为例(靳明 赵敏 杨波 张英)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座1403室期刊运营中心

邮       编:100029

电       话:010-59366555(零售订阅)       010-59367027(合作咨询)

订阅QQ :3076719982

传       真:010-59366566

邮       箱:qikanzhengding@ssap.cn

期刊微店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社科学术期刊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