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莆田"开鬼门",七月"鬼节",这些禁忌你要知道

 

今天开始,仙游民间进入传说中的“鬼节”相传七月初一“开鬼门”,七月三十“关鬼门”。在这一个月内,除掉“天终”...



今天开始,
莆田民间进入传说中的
“鬼节”
相传七月初一“开鬼门”,
七月三十“关鬼门”。
在这一个月内,除掉“天终”(正常死亡),
并享有家祭的亡灵无须出动外,
所有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到处作祟,
给人们带来晦气、疾病、灾难,
于是人们便以讨好的办法,
给这些鬼魂烧冥镪,供祭品,作道场,
好让这些鬼魂安心归阴,
免给阳间带来不幸。
可是再怎么样,
也不能供祭一个月啊!
于是约定俗成,
定七月十五为统一的“祭日”
从此成为习俗。
莆田七月半习俗
据说中元节的风俗,
是唐代从印度传入我国的。
旧时的中元节,演莆仙戏
(或莆仙木偶戏班)


必演的传统剧目是《目连戏》(上本《傅天斗》36出、下本《目连救母》78 出,上下本《目连》共114出,据说能演出七天七夜)。

考其来源,最早的当是佛经。即取材于《佛说盂兰盆经》和《佛说报恩奉公瓦经》《撰集缘经》《杂譬喻经》等佛经。




莆仙中元节主要就是为了祭祖行孝和普度亡魂。
1
“七月半,公妈热”




每年农历七月半,莆田民间都要举行家祭,所谓“接公妈”、“列代公妈总请”。莆田接公妈,绝大部分乡镇都在农历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举行,很少在十五日举行家祭。所以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都叫“七月半”。

莆田风俗十三日接公妈,不是单指阿公(爷爷)、阿嬷(奶奶)而是指历代祖考妣(历代祖公、祖妈),“考妣”指逝世的父母亲,所以成语有“如丧考妣”之词。



那为什么说“七月半,公妈热”呢?

一般指中元节正处于立秋处暑之间,气候炎热。所谓“立秋处暑,热死老鼠”。但是《莆田岁时记》记载:“是节焚化以纸钱为巨,焚化时,火焰上天,故俗称‘公妈热’”。汉语词汇丰富,词义有本义、引伸义、比喻义。“公妈热”不止指气候炎热。还可引伸解释为中元节接公妈族人“亲热”、“闹热”,也未尝不可。
2
“七月半”做节


据考查,我市七月半做“祭”有两种祭法。一是“私祭”,一是“公祭”。

“私祭”共四天。七月十三、十四两日是“接公妈”即接回先祖亡灵回家;十五、十六两日是“送公妈”,即送走先祖亡灵回阴间。

接送仪式除上香、烧冥镪外,接时祭品用“金粿”、“保糕”、鱼干、肉等;送时祭品用“五果六斋”。因为是在家内供祭,所以称为“家祭”。

“公祭”是在祠庙里进行的,所以称“公祭”,俗叫“祭孤”。行祭时间是七月二十九日,善男信女协同庙祝巫观,先在庙里作道场,后由地方神祗,一般由当地城隍爷出祭孤魂野鬼。

出祭时,常有热闹的仪仗队,如“八班”、“皂隶”、“使者”、“二舍”及鼓乐、香案队等,队伍浩浩荡荡,来到城外亡魂收容所——莆田俗称“孤魂坛”。坛内收有客死我市的异乡孤魂,如阵亡将士,暴亡商贾,无后之名臣孝子等。行祭时同样也要上香化冥镪、纸服,供面食、干饭

等。祭后,再绕道回庙,公祭即告结束。



为什么要抬城隍爷去祭呢?

按照宗教界的说法,认为这些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身份复杂,强弱不一,又因长期无人行祭,一旦起祭必然抢钱(冥镪)争吃,弄不好争吵起来,影响阳间安宁,所以请出城隍爷监祭,使这些孤魂野鬼各得其份,安心归宿。这么一来,阳间也就自然安宁无事了。这是一种纯粹的迷信活动,但其做法,如不忘功臣、孝子,不忘他人疾苦等,去掉其宗教育迷信色彩,这种潜意识的道德伦理观念,也还有其可取之处的,似如今天为革命烈士扫坟一样,只因其时代、对象、做法不同而已。

莆田"七月半"禁忌

父母健在,出嫁女儿及其女婿禁忌到娘家探亲。

关于莆田七月半习俗《莆田文史资料》载:“莆俗出嫁女子,其父母己殁或一人先殁,出嫁女子必须送礼于娘家,谓之“送纸”,第一次送纸谓之送“头年纸”。如果父母健在,出嫁女儿及其女婿禁忌到娘家探亲。所以入境而问俗,不要让亲人造成尴尬的境地。“送纸”之例至出嫁女儿逝世为止,最多至外孙一世为止,并非代代相传,但祭业指定为送纸之用者,虽历久亦送。


家里有老人的人家,不喜欢亲戚、朋友在“七月半”里串门。


不要把两根筷子插在饭中央,这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是祭拜的模式,会以为是你在招他来分享食物。


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农历七月半阴气特别重,大人小孩都要早点回家。


来源:海峡都市报新莆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来源于莆田文化网
联系小编:qq:2824265368 | weixin:qmz6644


    关注 莆田身边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