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事|同样是旅行,你是走马观花,他俩却跋涉在漫天尘沙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这里源源不断地滋生着活下去的乐观与勇气。...







杜齐是两个人,骑行大侠杜风彦和参加过战地摄影师培训营的齐林。

别人的旅行拍拍照片,逛吃逛吃。但杜齐不一样。为探讨记录非洲地区人与资源的关系,他俩搭车+徒步深入尼罗河埃及段与苏丹段,拍摄石灰矿与金矿上工人的日常生活。

名为:《尼罗河肖像》。









关于非洲,并不只是瘦骨伶仃的黑人,贫瘠龟裂的土地,或野生动物大迁徙。

现实是,现在的世界依然是个靠资源吃饭的世界,但传送资源的一线人群却始终处在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境地。比如,尘肺病,无法预知的死亡。

埃及•石灰矿




把地削平,双锯沿着轨道在地面割出整齐的竖条与横条。
再在下面平锯一层,石灰板砖就出现了。
接着把板砖快速码起来方便装车。
同时把轨道拉到下一排,开切。所有动作紧密相扣。


日夜不停
埃及的石灰矿区弥漫着蒙蒙烟尘,这里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空旷的石灰地上,永远都有工人佝偻着身子在搬砖。

年轻的工人头发睫毛挂着密密的石灰粉,没有任何防尘措施,却又大口大口喘息着,吸进无数让他们患病的粉尘。

还有一些手脚比较慢的,会被电锯吃掉手臂或大腿。

但他们依然会热情地招呼杜齐一起吃饭拍照,完全没有陌生感,依然会去小卖部看电视抽根烟,笑笑闹闹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歌曲。



简单的娱乐项目:看电视
小男孩的睫毛挂满了白灰


这组照片,让我想起国内一部纪录片《造山的云》。讲述罗布泊的石棉开采场,境地恶劣的工人,却从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忙碌一天后抖落身上的粉尘,靠在看不清颜色的棉被上记录工资,满足地哼着家乡方言的古老歌谣。

我敬佩,他们对生活始终热爱的能力。
为了赶上拍摄在苏丹过中国年的同胞,杜齐在埃及只是粗略走了走。在苏丹逗留时间相对长一些。
苏丹•黄金矿


金砂
因为长期吸入粉尘开始胸口疼的青年
淘到货真价实的金子,比什么都高兴
在苏丹人眼里,中国人是聪明,会经商会赚钱的象征。而杜齐二位觉得,苏丹人简单,有勇气有信仰。

即使耍点小骗术,在杜齐眼里就跟孩子玩儿似的。跟要做坏事的人聊起信仰,最后“假坏人”总会因为羞愧而放弃。

有小孩子伸手要钱,杜齐是不给的。但会给孩子几个气球(憋怀疑,他俩的行李里面啥都有)。给孩子一点欢笑,总比给钱来的更记忆深刻。









杜齐走的是北苏丹,相对来说这里的人更温和一些。

在金矿打工的,有很大一部分南苏丹难民。虽然被抢饭碗,但对于北苏丹的人来说,矿是神给的,这处干不了,就换别处好了。

这里的金矿管理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只要没有政府给公司授权开采的地方,个人就可以开采。大部分工人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安全、污染等各种问题一直存在。

不过,对待外国人却是统一的。外国人不允许参与金矿开采,但可以开设金矿石加工厂。

发呆的孩子好像一座泥塑的雕像






这里的天似乎就没有澄清的时候。每每大风刮起,飞卷的黄沙就像世界末日般铺天盖地。

挖金矿石,没有任何高技术设备,就只是最原始简单的人手作业,时常会遇到挖出地下水然后塌方的事情。

当地也没有救援设备,所以,埋了就埋了。即便死了人,没有人知道。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种水银分离法,都知道水银有毒,但工人也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徒手跟水银接触。

日常里,工人们洗澡基本都在尼罗河。听说河里有电鳗,每星期都有人被电死,但没有人因此而放弃洗澡。

这大概也是一种勇气。生活在底层,为了赚钱养家,他们没办法与命运抗争。但从不自暴自弃,而是乐观活着。

该有的娱乐一样不少,该洗的澡也必须得洗。如果运气不好遇上了河里的危险生物,也算是勇敢面对了。





左二是杜风彦,右一是齐林
杜齐与苏丹人民合影
齐林在非洲生活过很长时间,他说,非洲有很多穷苦地方,长期接受其他国家援助养成了混吃等死的习惯。而北苏丹人的勤劳积极,才是生活的骨气。

这是一群贫穷却并不贫瘠的灵魂。

不如我们再来说说杜齐拍摄的人像故事,有中国人,也有北苏丹人。



勤叔(化名)。从跟随国内企业来到苏丹工作,到独自一人在这里讨生活,开工厂。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总算是在北苏丹站稳了脚。

现在,他的儿子也来到北苏丹跟他一起工作。家人全都在国内。其实这也是在北苏丹做生意的国人一个经典缩影。



木子(化名)。他是国内企业派驻国外做基础建设的代表性人物。对于他来说,因为有职位,所以吃喝住倒还不太差。

只有因为工作需要,在营地呆上好几个月只与风沙为伴的时候,孤独无以名状。但这就是工作,也是生活。



斗子(化名)。苏丹有很多文物区与金矿交错,工人经常会捡到文物。这位斗子,就是倒斗的一个人物。

北苏丹的一部分文物,就是在没有管理的淘金过程中逐渐流失掉的。



老师(化名)。你一定看不出来,他是一个大学副教授,因为跟政府意见不合被通缉。

他就跑到这里地下挖金矿,白天工作晚上才出来活动。所以政府找不到他。

如果可以,没人愿意这样躲躲藏藏吧。



老白(化名)。在杜齐的旅途中,警察占得比例挺重。有困难找警察,找不到住的地方就在警察局借宿,搭不到车也求助警察。

这位警察先生跟杜齐玩的特别好。

他把聊天软件的头像设置成跟杜齐二位合影的照片,还点缀了反差萌的粉红色豹纹!


搭车路上,杜风彦抢到红包,笑眯了眼
齐林,一个如风的少年
友好会谈中


从苏丹结束旅程的杜齐,蓬头垢面,帅小伙硬生生变成了沧桑大叔。

他们希望,通过照片,记录这片土地的贫穷混乱与变化,记录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拼死生存。

跟他们聊天的时候,杜风彦特惆怅地说,我们的故事没什么大起大落,感觉大家都不爱听,想想以后我们老了没人愿意听我讲故事,也挺孤独的。

我说,不还有我呢么,我管记录,总会有人愿意跟随你们探索不一样的人生。

如何让旅行变得更有意义,因人而异。但他们的故事,我想继续听。杜齐公众号:ycgker。

采访时间:2016年3月中旬、4月初
采访次数:3次
采访方式:微信
采访地点:杜风彦在北京、齐林在纽约、老李在苏丹、
猫大人在广州
采访人:《别样》编辑部·招财猫大人
被采访人:杜风彦、齐林、老李
图片:由杜齐二位提供





    关注 别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