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技术与需求之争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创造未来。...



第五代移动通信被简称为5G,是近年来通信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5G和超宽带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依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技术专项于2016年1月正式启动,不但是通信业内人士越来越多地涉足5G产业链相关的方方面面,因为互联网+的原因,各种相关不相关的产业都纷纷参与进来。

在各种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之中,5G的技术与需求之争永远都是最能引起争议,最能得到共鸣,也最得不出结论的一个。

然而,由于其重要性,在几乎每一次的5G会议或是研讨会上都会提及,在各种圆桌会议(panel review)里,问得最多的问题首选“5G什么时候商用”,其次多半就会问到技术与需求之争。

5G什么时候商用也是一个非常用意思的问题,但回答起来可以很简单,只需要定义什么是5G和什么是商用就好。它的正确回答从“我敢肯定在2030年都不见得能真正实现5G”,到“我敢打赌2018年或是2020年一定能有5G的商用网”,基本上都能自圆其说。

然而只要有非通信业人士在场,最精彩的讨论往往是在5G到底是技术驱动,还是应用或是需求驱动上面。

因为互联网+的特性,整个产业普遍认为5G很有可能会随着互联网+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方面,比如家电,比如医疗健康,比如教育等等。于是这些行业的专家便通常会问到,那么在这些方面,5G怎么用,有什么应用,相关的需求具体是什么。而通常移动通信的专家们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毕竟移动通信专家并不是那些应用行业的专家,移动通信的专家们知道可以有更高的数据速率,可以有更短的时延,可以有万物互联的应用,但那些目标行业需要什么,当前的问题在哪里,可能的方向在哪里,移动通信的专家们并不清楚。

比如曾经有专家很小心地提出过是否以后可能用植入身体的传感器采集生物体相关生命指征并传送,这种传感器就会是物联网应用的一种。然而这一类的回答通常无法让那些行业的专家们满意,在他们看来这一类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现有的4G网络或是别的方式实现,不一定非要用到号称将数据速率提高1000倍,千亿设备联接的5G。

于是,这样的讨论通常会先得出一个结论:5G是技术驱动,不是真正的需求或是应用驱动。

如果会议上有5G通信的真正的专家,还会更加准确地指出,5G是有应用驱动的,只不过在讨论5G的应用时是通过研究的方式总结了各种不同相关应用的特征,并加以归纳总结,比如,高数据速率,低成本,低功耗,万物互联。这些都是来源于需求,但却不是具体的实际应用。

那么,接下来就会触及一个多少有些敏感的问题,既然是技术驱动,我们在5G上的投资是不是应该谨慎?

正方的观点是政府和运营商都应该谨慎投资。当一件事情是需求驱动时,有需求的社会各界都会参与,不需要政府集中投资。而当一件事情是技术驱动时,基本上不会有太高的社会投资,而政府投资要占大头。然而,当没有需求做指引的时候,单纯的技术驱动很容易会跑偏,或者造成容量浪费,甚至导致失败。比如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比如诺基亚以技术先导但江河日下。

反方的观点是5G其实是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建好了基础设施,才能在上面构建起纷繁复杂的应用。技术的研发成熟和商用是需要时间的,而需求的出现具有突发性,因此技术需要先行,这样当需求出现的时候,才有实现需求的技术基础。

双方其实都有道理。在这些争论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移动通信业内人士与非通信人士的不同理解,也能清楚地看到政府、运营商、研究人员和企业的不同立场。非常有意思的是,通常非通信人士会持正方观点,即需要谨慎,而通信业内人士通常持反方观点,即5G即使是技术驱动,也应该开始加大投入了。

事实上,回首移动通信的历史,反方的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3G出现而尚未商用的时候,通信业界苦苦讨论的一个东西叫做“杀手级应用”。

那个时候大家用手机基本上还停留在通话和短信上,后来有了GPRS要访问网络,还需要用WAP应用,设置麻烦,界面极其丑陋。当时业界觉得彩信可能会是将来一种相当不错的应用了,或者是可视电话。在那个时候没有人能预测到视频应用会如此普遍,更加没人能够想像将来会有如微信这样的存在。和现在一样,当我们站在4G的山顶遥望群山云上的峰巅时,我们也很难描绘出5G的模样。我们只知道这个方向是大体正确地,走下去,我们很可能就会走过遮挡我们视线的障碍而到达下一个山顶,离峰巅更近,路线也会更加清楚。而如果只打算看清了路线之后再出发,我们可能只能永远等待。

作为人类,我们确实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用技术去创造未来。


    关注 创感时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