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同济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双硕士项目心得交流

 

同济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双硕士项目毕业生感言系列之一陈汪杰作为同济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双学位项目的毕业生...

同济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双硕士项目毕业生感言系列之一
陈汪杰

作为同济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双学位项目的毕业生,我来谈谈自己对于双学位项目的亲身感受,也许可以给以后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借鉴。

我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法学院,在此期间我有幸听说了同济大学和洪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的法学双学位项目,因此当时对于这个双学位项目充满了向往的我,放弃了直接出国的机会,选择留在本学院继续读研。根据双学位项目的要求,我参加了德语语言培训班,并通过了德语语言考试,在不懈努力之后,我幸运地被录取了。

2014年9月29日是一个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日子。就在那天,我与另外四位双学位学生一起搭乘飞往柏林的航班,开始了我们赴德学习的旅程。

作为德国精英大学之一的柏林洪堡大学,历史上曾经诞生过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人文社科同样享誉全球,黑格尔、海涅、费尔巴哈等历史名人等都曾在这里求学或是教书。伟大的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更是曾经在洪堡大学法学院求学。著名的法学家萨维尼也曾担任过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所以,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在这样一所著名德国法学名校学习。

根据双学位项目协议的规定,双学位学生必须在研究生第二年完成洪堡大学要求的学分课程(研究生第一年是在同济大学,完成同济大学所要求的学分课程),其中包括了基础课与选修课。在学习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两点:德国法学教育中的严谨与活泼、德国法与中国法之间的渊源。德国法与中国法之间的渊源自不必多述,在此我想分享的是德国法学教育中的严谨与活泼。德国教授在讲授课程时,喜欢运用德国法院与欧洲法院的判例作为课堂内容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当教授要深入阐述某个基础概念时,他往往先选择几个简单易懂的案例,作为引入概念的辅助。在学生们充分探讨案情后,教授再顺理成章地将相关的课程内容引入。这样不但有利于理解,更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此外,对于基础课(如民法总论与分论课)而言,学生除了要参加教授授课的大课外,还需要参加由助教授课的AG课程。在AG课程中,这些助教会结合教授授课的进度与内容,探讨分析不同的案例。学生通过在AG课程练习的案例分析,也是为日后的期末考试乃至国家考试做好准备。德国的课堂气氛也极为活跃,学生们往往不待教授提问,便争着回答或者提问。有时与教授意见相左的学生,甚至会在课堂上,咄咄逼人地与教授“一辩到底”。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双学位学生而言,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一开始并不习惯,除了语言上的薄弱外,更多的在于自己内心的胆怯。但是随着适应时间的增加,我发现,不少课程中的内容,事实上早在本科或者研究生的课程中就已经学习过。而中国法与德国法中的规定也存在着不少的相近,因而渐渐的,我也开始敢于去回答教授的提问。

洪堡大学的期末考试分为笔试与口试两种。我只获得过一次口试的机会,大部分的课程都是通过笔试的形式通过的。对于外国学生而言,这两类考试各有利弊。但是大部分的课程只提供笔试,若要参与口试得先与教授商量。笔试不见得必然难,口试也不一定简单。我唯一一次参加的口试,是Augenhofer教授的欧洲合同法。口试中,教授的问题由浅入深,需要在充分掌握课本内容与法律条文的基础上进行回答。不但要听懂听清教授带着奥地利口音的问题,还需要及时地整理好思路作出解答。而笔试则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例如民法的期末考试,就只有一道案例题。而为了解答这道案例题,考生们往往得耗费至少十几页的A4纸进行充分的阐论。这样的笔试,即使我在本科时就已经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而言,也充满了挑战。因为与中国考试中只要直击重点不同的是,在德国笔试中,要求对可能涉及的所有相关的请求权基础面面俱到的分析。但是经过这种历练,我觉得,对于我个人的案件分析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除了学习之外,在柏林的生活也是非常惬意的。能够在春天和朋友们一起烧烤,可以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与语言伙伴一起泛舟湖上,还可以办一张年卡畅游整个柏林的博物馆与皇宫。总之,柏林的生活亦如学习一般,多样而充实。此外,通过双学位项目,我认识了不少外国友人,与他们的交流不断提升了我的口语能力,还能够在交流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向外国友人传递正能量,让外国友人认识发展进步中的祖国。

在2016年3月的联合答辩上,我顺利地通过了同济与洪堡大学的答辩,获得了两校的硕士学位。接下来,我将继续在柏林洪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感谢双学位项目给了我这么的好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去感受德国的法学教育与柏林的惬意生活。


    关注 TJ法律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