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田园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杰出的德国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并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浪漫曲等。
创作背景
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 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这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欣赏版本
本周我们所欣赏到的是由著名指挥家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在1975-1977年间共同演绎的版本。这也是卡拉扬本人第四次演绎贝多芬的九大交响乐。
乐章赏析
第一乐章 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不太快的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 在溪边

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旋律舒缓,犹如闲暇时躺在溪水边,微风轻拂,水流潺潺,鸟鸣树梢,云游天边,令人沉醉。弦乐扮演了潺潺的溪,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画面更有生机。

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第三乐章 乡村欢乐的集会

快板,F大调,3/4拍子,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

第四乐章 暴风雨

快板,f小调,4/4拍子。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

第五乐章 牧人的歌

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分享人感受
贝多芬是一个拥有英雄性格的凡人,也是古典音乐中的巨人,他傲上而不忍下,面对皇室成员也不肯鞠躬,并且扬言:“贝多芬只有一个”,并因此与歌德失和,但他却肯为一个盲女弹奏《月光》,满足她的心愿。他在失聪、失恋、困顿中挣扎,居无定所,也在重新振作之后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会因相貌的丑陋和失聪而自卑,可他的音乐中却洋溢着对未来、自由、欢乐的信心。(《合唱》交响曲)。命运以磨难待他,恋人弃他而去,侄儿不争气,病痛折磨着他,他却依旧用音乐表达着内心对这个世界持久而深沉的爱。虽然有过迷惘与彷徨(《月光》、《悲怆》)正如有评论所说:“很少有人说喜欢贝多芬,也很少有人说不喜欢他。”但他的名字却为世人所熟知,成为音乐、苦难、不屈的代名词。他就是一座丰碑,让人敬仰、折服,并在你失落无助的时候给予你力量。

同为古典乐派的代表,相比而言,莫扎特的音乐更多的是洋溢着无忧无虑的孩童般的欢乐,能在忧郁的时候给予人抚慰,而且会有些许神秘感。贝多芬则更多热情与思考,不断地探索与呼唤。莫扎特更像是神的使者,把上帝的欢乐播撒到人间,而贝多芬则像一个号手,在命运的路口吹响号角,这号角迈向光明,迈向自由,迈向平等与博爱。

第一次接触贝多芬是听到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致爱丽丝》,轻快而又满含憧憬与深情的旋律久久萦绕在耳畔,对比他矮壯结实的身材和充满战斗气息的作品,更加被他苦难打磨的心灵所展现的柔情而打动。这首《田园交响曲》,让我们更加了解到一个孤独斗争者的灵魂回归自然,舒展心灵,从自然汲取力量的一面。自然,永远是人类精神栖息的家园。

当我们以一个凡人的角度去看待贝多芬的成就,他是如此的伟岸;而当我们再以一个伟人的角度去体会他内心平常人一样涌动着的情感,却又是如此动人。
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
所谓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是用文字、标题来展示情节性乐思(表现文学性内容)或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模拟自然音响(表现绘画性内容)的乐曲,产生于18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标题音乐一词是由李斯特首创,是音乐与其它姐妹艺术有机结和的产物,音乐与文学、美术等非音乐因素相融合不但提高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而且对演奏、欣赏等实践环节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标题音乐与之相对应的是纯音乐,也称为绝对音乐,即无标题音乐,是在音乐表17-18世纪以前的作品大多为无标题音乐。

对于标题音乐,人们往往有个误区,就是认为作品只要有标题就是标题音乐。我们熟悉的器乐作品像海顿的交响曲《时钟》、《惊愕》,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等作品虽有标题但却不是标题音乐,这些作品的标题是出版商、评论家后来加上的,标题只是启发听众的想像力,引导听众的思路,对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稍作揭示。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在音乐表现要素、曲式结构、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区别,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标题音乐的首要标准是看作品是否表现文学性、绘画性内容。标题音乐与文学、绘画联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作品内容直接取材于文学或绘画,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天方夜谭》、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用;二是音乐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进行风景描绘,如柏辽兹的交响乐《幻想交响曲》、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另外,标题音乐专指器乐作品,声乐作品不包括在内。标题音乐的标题一般为作者所加,标题与音乐有紧密联系,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概括,是作者创作意图的展示。
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可试听音乐哦!


    关注 紫藤茶艺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