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Brahms《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曲家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



作曲家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出身于音乐家庭,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对标题音乐与华格纳乐剧形式不认同,走纯粹音乐路线。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管弦乐《学院节庆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和 《匈牙利舞曲》。
“和解”


1853年5月,勃拉姆斯和约阿希姆初次相逢,从各种意义上讲,那都是难忘的一年。 一向没有出门旅行过的勃拉姆斯和匈牙利小提琴家雷梅尼搭伴参加旅行演出就是这事的开端。在那次旅行演出的路上,雷梅尼带他一同去拜访了约阿希姆。虽然约阿希姆仅年长勃拉姆斯两岁,但那时的他已是国际知名的小提琴家,而勃拉姆斯不过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青年作曲家。勃拉姆斯15岁时听过约阿希姆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为之心醉。如今,和约阿希姆相遇相识,他欣喜若狂。生来沉默寡言的勃拉姆斯忽然挣开了禁锢,把自己各种各样的苦恼和抱负都倾吐了出来。他居然毫无顾忌地坐在钢琴前,弹奏他的作品给约阿希姆听。约阿希姆对初次见面的这位青年的才华大为惊异,那精彩的演奏和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征服了他。虽然他俩是初次相逢,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4个月之后,勃拉姆斯拿着约阿希姆的推荐信,拜访了住在杜塞尔多夫的舒曼,希望得到舒曼夫妇的肯定。年轻的勃拉姆斯弹奏的钢琴音乐征服了舒曼,舒曼为了赞美勃拉姆斯超群的才能,重新捡起他搁置已久的音乐评论之笔,并在《新音乐时报》上发表了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勃拉姆斯的大名借由这篇激动人心的文章在全德国音乐家之间广为传播。

勃拉姆斯为了报答约阿希姆的情谊,很早就想写一部精彩的《小提琴协奏曲》献给他。然而,他是一位为了写作《第一交响曲》就花费了20年光阴的谨慎的人,所以很久也未动笔。虽然前面说过他于1877年9月就决心要写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但是,当他真正提笔开始创作时,已经又过了10个月,到了1878年的7月了。 那年夏天,勃拉姆斯去意大利旅行,归途上来到奥地利南部的波尔恰克。这个波尔恰克位于维尔它湖畔,是风景非常优美的避暑地,前一年他写《第二交响曲》时就在那里住过,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他安顿下来以后,8月底写完了第一乐章,他将独奏谱送交约阿希姆征求意见,约阿希姆在信中对他说:“你在写4个乐章的协奏曲,使我大为惊诧。我仔细地看过你送来的独奏谱,改正了几处。但是,不看全部总谱是不能拿出明确意见的。不过,我已经尽力而为了。乐谱中有许多完全是独创的小提琴音乐,在演奏会上能否顺利演奏,不经过实践是不能预言的……”正如信中所说,他本来想写4个乐章的协奏曲,但是,11月,他在给约阿希姆的信中说:“我删去了中间的两个乐章,当然,这样做是最恰当的了。不过,我又添上了一个柔板……” 结果,他恪守协奏曲的传统,把它写成了3个乐章的协奏曲。有趣的是,3年后,他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时,又贯彻了他的初衷,写成4个乐章的协奏曲,由此可见勃拉姆斯顽固的一面了。

说到勃拉姆斯的顽固,他在创作这首乐曲当中多次征求约阿希姆的意见,约阿希姆很慷慨地给了他一些专业性的建议。但是,他并不能爽快地接受那些建议。他逐一地征求第三者的意见,也许是害怕动摇了该曲的基础,但是,他这种态度招来了约阿希姆的不满。这首协奏曲于1879年1月1日,在莱比锡的格万特豪斯演奏会上举行了首演。勃拉姆斯指挥,约阿希姆独奏小提琴。

这首协奏曲发表时,当时的著名音乐评论家汉斯利克评价它是“勃拉姆斯和约阿希姆的友谊之树上结出的硕果”,被传为佳话。但是,这首乐曲诞生不久,虽非出于勃拉姆斯的本意,却使他和约阿希姆陷入绝交状态达数年之久。勃拉姆斯感到遗憾,但又没有机会修补。然而,在《小提琴协奏曲》问世9年之后,勃拉姆斯创作《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时,他尽弃前嫌,坦诚地征求约阿希姆意见,在这首乐曲的创作过程中他俩又恢复原来的友谊。因此,克拉拉·舒曼把这首《二重协奏曲》称为“和解协奏曲”。
乐曲感受
第一乐章是全曲的中心,也是把勃拉姆斯的音乐特点体现得最突出的地方。低声部弦乐组与大管一起奏出长长的引子,用宏伟庄重的语调唱出浑厚宽广的牧歌,内里的热情带着隐忍和抑制,好像没有发力,却让我们看到了绷得紧紧的肌腱。双簧管跟着给它抹上一笔幽丽的、夹着惆怅的色彩,篇幅很小,声音不大,占的分量不重,可是很认真地追随着雄浑的曲势,很细致地透出奇异的微光——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笔致。之后管弦乐队猛然爆发,情绪激荡,被宏伟强壮的力量推动着,以轮廓鲜明的波动不断涌起,一浪急过一浪,一浪高过一浪,拍打若然立在眼前的崖壁。双簧管对之发出幽然的回响,长笛和小提琴加进温存的呼吸,接着弦乐粗犷地高歌,踩着舞蹈的节奏奔上战场。独奏小提琴铤身而出,开始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去奔腾驰骋、冲锋陷阵,其中讴歌的情怀和壮大的气魄浑然一体,在音乐的各种大起大合后面,有一种坚定的表情,传达着全曲的信念和意志。这个乐章虽然音乐的动态很大,可是旋律性的悠扬表达并不十分明显,在很多地方用音阶式的粗而直的音乐线条来展开攻势,构思宏伟而意图明确,一般认为里面有强烈的理性色彩。

中间一段体现了明显的田园风格,感受它的安详与轻松。

第二乐章是慢板,单簧管和长笛配合着奏出带有孤独和黯然神伤的旋律,随后是小提琴精彩的叙述。音乐中充满哀伤,体现了勃拉姆斯的心情和感情,这种味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是勃拉姆斯最有名的慢板乐章。当单簧管和长笛奏出的旋律时,人就已经被深深吸引;而当结尾小提琴奏出那段动人的高音时,听众早已被感动了。

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式。热情似火,同第二乐章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作曲者那埋藏心底的激情。速度较快,音色明亮。它有吉普赛风格,这个乐章完全是献给约阿希姆的。

整部作品,结构严谨,一气呵成,充满了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个人比较喜欢第三乐章,热情如火的音乐总能让人对手上做的事保持热情。
版本介绍
专辑:《Brahms:Violin Concerto》

作曲: Brahms
演奏者: Isaac Stern, Leonard Rose
乐队: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指挥: Eugene Ormandy
唱片公司: SONY


    关注 紫藤茶艺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