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的“雨之歌”

 

“我最美好的旋律来自克拉拉。”...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维也纳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3B”。




△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奏鸣曲 (“雨之歌”) 小提琴:帕尔曼 ,钢琴:巴伦博伊姆
“雨之歌”(Regenlied)





△老年的勃拉姆斯

“雨之歌”正式名称是G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78号),发表时勃拉姆斯虽然已届46岁,但整首曲子却是从20岁写的一部小提琴奏鸣曲改编而来。这首奏鸣曲因为与勃拉姆斯早先献予克拉拉的两首名为“雨之歌”的艺术歌曲(作品59号)密切相关,因而得名。1872年,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一同参加波恩的“舒曼音乐节”,曾把这两首“雨之歌”献给对方。

“雨之歌”情感炙烈,如同恋人间的深情倾诉。分三大乐章: 1.不太急的很快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由平易而轻灵,渐为雄壮而有气势。2.慢板,降E大调,3段体;钢琴表达民歌式的旋律,小提琴带一点哀愁,从哀愁转向明朗。3.极中庸的快板,B小调,回旋曲式;其旋律来自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雨之歌”,小提琴与钢琴在其中不断流畅地交织出缠绵多情的叙述,既抒情又动人。
“即使化为尘土,克拉拉,你死去的最爱依然填满你我之间任何一个缝隙,直到死亡再度降临为止,这样,我怎能拥有你?”






△克拉拉与舒曼

1853年9月31日的早上,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敲开了一位音乐大师的大门,这位大师不是别人,正是时任杜塞道夫音乐总监的舒曼。早在3年6个月前,初出茅庐的勃拉姆斯就曾将自己的一份得意之作寄予在汉堡巡回演出的舒曼,并请求接见,却不曾想到作品连带包裹被原封不动地退回。

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这年九月,勃拉姆斯受到当时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引荐,鼓足勇气坐上前往舒曼住地的火车。当门铃被敲响,舒曼热情地接待了勃拉姆斯,并请他在钢琴上弹奏了一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舒曼听后,觉得这位年轻小伙大有可为,兴奋地叫妻子克拉拉一起来听。这是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第一次相见,克拉拉34岁,已是几个孩子的母亲。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 /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勃拉姆斯、舒曼和克拉拉

1954年,舒曼遭遇精神危机,自杀未遂。勃拉姆斯来到恩师家中,帮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他们的7个孩子,这举动一直持续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去世。这几年,勃拉姆斯与克拉拉朝夕相处,虽然爱意不断加深,但克拉拉毕竟是自己师母,不敢越雷池半步,除了谈论音乐、生活与舒曼的病情之外,勃拉姆斯将爱情深埋于心。

舒曼去世后,勃拉姆斯为避讳流言,主动离开克拉拉。尽管离开了,勃拉姆斯仍然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偷偷资助克拉拉的巡回演出;并暗中写下无数封没有寄出的情书。其间,他也尝试过爱上其他女人,但都没有成功,他的内向使得他不敢表白自己的爱,只能用音乐抒发内心的情感。阅读克拉拉的回信,于是成为他这段生命中最大的乐趣与安慰。
“我最美好的旋律来自克拉拉”







△电影《亲爱的克拉拉》:讲述三位音乐家间的爱情故事

1896年5月,克拉拉病逝于法兰克福。听到消息的勃拉姆斯正在瑞士修养,那年他63岁,已是抱病之躯。正当他满怀悲痛赶往法兰克福,却不想忙中出错,踏上了一列相反方向的列车,奔波了两天两夜才最终赶到。

等到勃拉姆斯赶至克拉拉的墓地,葬礼早已结束。在荒芜一人的墓场上,勃拉姆斯一个人孤独地站着,颤巍巍拿出《四首最严肃的歌》的手稿,呈现于墓碑前。这是勃拉姆斯专门为克拉拉的生日所作的曲子,然而克拉拉再也听不见了。随后,勃拉姆斯拉了一首无人知晓的小提琴曲,很多人猜测这首曲子就是“雨之歌”。

克拉拉去世之后,勃拉姆斯意识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便焚毁了自己不少手稿和信件,其中包括他写给克拉拉的情书。11个月后,撒手人寰。终其一生,勃拉姆斯都没有结婚,他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藏匿于音乐之中。罗曼·罗兰说过:“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心爱人的坟墓,那是生命的狂流冲不掉的。”这就好像在说勃拉姆斯一样。

△“雨之歌”第一乐章



北京铭琴音乐工作室


更多信息敬请关注

北京铭琴音乐工作室

带给您不一样的音乐环境及教育理念

发现更多可能


    关注 北京铭琴音乐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