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的几部韵书

 

《切韵》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全书以韵目为纲,分193韵:平...



《切韵》

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全书以韵目为纲,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於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原本已佚,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目前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

《广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广韵》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广韵》中有36个声母,206个韵母(含声调),-m、-n、-ng、-p、-t、-k、-i、-u8个韵尾。现代吴语(苏州话)最多有36个声母,60个韵母。粤语(广州话)最多有22个声母,94个韵母。闽南语有15个声母,85个韵母。而普通话中只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广韵》虽然增了韵数,语音体系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增加的韵只是把某些包含两个韵母的韵析成两韵。《广韵》收单字26194字,比《切韵》增加1.5倍。注文191692字,比原本《切韵》增加若干倍。《广韵》注文引证丰富,使韵书具有一般字典或辞典的作用。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

从唐代王仁昫的开始,韵书的内容,注释逐渐加多,并且引文都有出处,韵书便具有辞书、字典的性质。到了《广韵》,这种体制已经成型。《广韵》也可以说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同音字典。现存的《广韵》版本很多。一般认为清代黎庶昌覆宋刊本较好。涵芬楼影印黎氏覆宋刊本也较好,并且容易得到。

《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周德清(1277-1365年),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元代散曲作家。他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六世孙,父辈入元后无一人出仕,同辈与子侄辈都以布衣终生。周氏出生于元代北曲杂剧和散曲的创作与演唱极为繁荣的时期,早年致力于北曲的创作和研究,欧阳玄在《中原音韵序》中称他"通声音之学,工乐章之词。常自制声韵若干部,乐府若干篇,皆审音以达词,成章以协律,所谓'词律兼优'者。"周氏有散曲作品传世,朱权《太和正音谱》论其风格"如玉笛横秋"。

该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中原音韵·自序》)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周氏说明韵谱只收五千多个单字,有些单字则不宜作为曲韵韵脚。对一些易误混为同音的词,也列表两两对比,加以区别。周氏列举了北曲中常用的十二个宫调和三百三十五支曲牌。每个宫调下列有属于此宫调的各种曲牌。另外,周氏还对元代北曲十七宫调的调性色彩,分别作了描述说明。第三部分,"作词十法",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知韵"就是要求作曲者掌握北曲声韵规律,"究其词之平仄阴阳","考其词音"。"造语"是要求作曲时注意遣词造句,务造"俊语"并以"语、意俱高为上"。"用事",周氏要求"明事隐使,隐事明使",也即在运用古事时做到既含蓄又浅显,雅俗共赏。"用字"则是说"作曲切不可用生硬字、太文字、太俗字、衬?字"。"入声作平声"是言入声作平声时不可不谨。"阴阳"是说阴平字和阳平字的用法:"务头"则是说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对偶"则言扇面对、重叠对、救尾对。"末句"则讲曲尾末句的作法。"定格"是例举[仙吕]、[中吕]、[南吕]、[正宫]、[商调]、[越调]、[双调]所属曲牌的曲子,以及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一套散曲,作为定格,每支曲牌后各有评语,以这些定格曲牌作为作曲者的范本。

石涛(1642一约1707),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靖江王朱守谦十世孙,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后裔,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

《陶潜诗意画册》共十二页,每幅有清代书法家王文治书诗并题记。此册摘取陶渊明诗句之意而创作,以画配诗,不落俗套。此画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平水新刊韵略》《礼部韵略》

金朝在我国历史上,文化十分繁荣,金朝官韵书修撰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完善于章宗时期。山西平水官员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正大六年(1229年)成书。该书共106韵,上平15韵、下平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 入声17韵。几乎同期,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韵合成107韵,他们对声韵的分类,世称平水韵,因为他们两人都是平水人。可惜这两个版本今天已经难以见到全碧。

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也根据《平水韵》列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流传至今的平水韵。

《佩文韵府》

《佩文韵府》现在归入类书,其实应属韵书,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

《佩文韵府》以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 凌稚隆《五车韵瑞》为基础,再汇抄类书中有关材料增补而成。本书按平水韵一O六韵排列,书中以单字统词语,每字下注反切和解释。分平、上、去、入四声,每一声按韵目依次排列,每一字下注出反切音和较早的字义,下收尾字与标目字相同的词。收词又分“韵藻”、“增”、“对语”、“摘句”四类,每类以构词字数排列。“韵藻”为阴氏、凌氏两书原有部分;“增”为阴氏、凌氏两收未见补之词;“对语”为二字、三字对使词;“摘句”为以该字为尾的五、七言诗。同字数的词以经、史、子、集为序,兼顾时间。每词下引古书用例,少一二条,多者数十条,引文一般只注书名,引诗只标作者。每一韵部後有“韵藻补”一项,收不见于阴、凌两书之字。有人说《佩文韵府》与其它词典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它辞典在检索时,要查找词的第一个字,即词头,而此书的检索方法却是要查词的最后一个字,即词尾也。其实韵书皆如此,该书中也列举了词头引领的词语。后来出版的《佩文韵府》还附有四角号码检索。

《诗韵新编》

《诗韵新编》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总结的一套“新韵”,岳麓书院曾表示“不须拘守旧韵书,尽可灵活如《诗韵新编》等新韵”,也就是倡导摈弃盲目守旧的观念,与时俱进的采用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发音习惯的“宽松的押韵”即宽韵,采用这样的新韵将会让我们写诗填词的用韵范围更加广阔,无疑这是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的福音。《诗韵新编》1965 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1978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1984 年再修订,1989年10月第二版。

《诗韵新编》编有十八韵、十三辙。修订后的《诗韵新编》只取十八韵,并配有《通押后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

该书倡导摈弃盲目守旧的观念,与时俱进地采用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发音习惯的“宽松的押韵”即宽韵,这样一来,对此书的褒贬各执一词,有人认为采用这样的新韵将会让我们写诗填词的用韵范围更加广阔,是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的福音。也有不少人认为是破坏了诗词传统文化,只适应现代诗歌和曲艺戏剧押韵的需要。


    关注 鸿雪诗书画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