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没有怪兽,那我是谁?

 

怪兽不存在?这怎么可能?这绝对不行……...



读库微视频第七十三话:怪兽也刷存在感



存在就是存在,“存在”难道不是一种客观事实?为什么非得向别人证明自己,从“存在”到“存在感”究竟是几步之遥?

没等我弄明白以上这些问题,我家小朋友突然有一天想跟我聊一聊什么是“存在感”。

毫无疑问,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思维模式以及价值体系还没有受到任何束缚的“零”状态,让他们远比作为成人的我们距离头顶的那片皓月繁星更近。假使说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在促使人思考,那么孩子天真的发问恐怕也是其中之一。

面对着孩子貌似随意但其实很认真的追问,我很快就抓瞎了。于是我想,那么外国的家长,外国的大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怎么做的?

在读罢了我最喜欢的于尔克·舒比格之后,我开始读如今已年近七十的德国童书大师沃尔夫·埃尔布鲁赫的作品。

这个言辞犀利、至今还保持着“每天大量学习”习惯的创作人的作品里总是充斥着大量寓言式的暗示,不断和孩子们探讨着各种神秘的主题,最经典的自然是他耗费十年时间创作的“死亡”主题绘本《当鸭子遇上死神》。

很让人意外的是,在谈及这本书的创作历程时,埃尔布鲁赫丝毫未曾提及诸如“要让孩子明白某种重大命题”这样的宏大心愿,而是从自己的困惑和曾经的缺憾谈起:“我以前不知道怎么才能浅显地表达‘死亡’这个话题……我曾经在哲学上走过弯路,也写过长文,但后来就连我自己也不想再多看它一眼……”

把“浅显简明地表达重大命题”当成一种可贵的能力,把为孩子创作的过程当成自己再成长的机会,既给予孩子们接触各种重大的机会,但又不那么急着说透——这恐怕也代表了西方主流童书创作人在童书题材下剖解重大命题时比较常见的态度。不得不承认,这种“不着急”、这种“再次一同成长”极其可贵——它尊重自己的读者,把自己放得和小读者一样“低”,同时它那么温柔、有耐心,极大限度地保留了孩子对严肃命题发生兴趣并一路探索下去的可能性。



等读到《怪兽根本就不存在》时,我的心情只能用雀跃来形容。

创作了这本书的年轻创作人,曾就读于埃尔布鲁赫任教的乌帕塔尔大学,而她的主攻方向正是研究德国童书大师沃尔夫·埃尔布鲁赫的儿童作品。

所以,无怪乎,她能像埃尔布鲁赫一直所倡导的那样,成为了一个懂得“放眼观察世界”的插画家——当大家都为故事里怪兽惟妙惟肖、生动异常的举止形态而捧腹时,请不要忘记这只可能得益于对真实世界充分细致的观察,才可能把虚构的角色拟人得如此逼真;同时她也把“存在感”以及刷“存在感”这回事解剖得如此游刃有余,与“群居社会里个人对存在感的需求”相关的诸多拷问,被举重若轻、甚至不着痕迹地散布在各种细节里,而更绝妙的是,直到故事结束,作者也并没有给出任何一种价值导向,怪兽的故事仍在继续,小读者们可以读完后一笑泯之,也可以自己坐下来细思极恐。







据了解,《怪兽根本不存在》也是克尔斯汀·雪纳昔日的毕业作品。作为一个以研究埃尔布鲁赫童书作品为主攻方向的学生,这是一份相当令人满意的答卷;而这本作品后来被改编成了广播剧、舞台剧,在德国的小读者当中也备受欢迎,貌似也是件意料之中的事。

“瞳伴”(订阅号:Tongban_2014),两个妈妈小甲和小乙联袂为大家推介好书的微信公众平台,给妈妈,也给宝宝,只愿瞳你一起由好书看世界。如今,她们又踏入“做书人”的行列,试图让那些曾经感动她们的好作品以更方便大家亲近的形式走进孩子的生活。“读小库”中,就有许多她们策划的宝贝呢。


    关注 读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