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妙法一: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一)

 

【唯识是什么?怎么用唯识?】时间:2015年5月1日...



可以点击下面的语音链接收听:

诸位吉祥!我们有缘相聚,在一块儿学习“唯识妙法”。一般大家说到“唯识”都会说是“唯识学”,为什么我们称为“唯识妙法”呢?把这个“学“改”妙法”是由于我们要突出它的操作性,也就是我们一块儿来学习,每一个方面都是要用以指导我们的实修,这就是起名为“唯识妙法”的一个动机。

佛教、佛法、佛学,这三个词我们都经常听到,但很少有人去仔细感受里面内容的差异,在这里面我们要先梳理一下,这样便于弄清楚为什么我们要说“一定要入心”。

这个“佛”字是觉悟的意思,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本意我们不能含糊。佛是“觉”,所以我们就知道佛教是觉悟的教法,觉悟的言教。这个“教”呢,本来是言教、教义的意思,到了后来,十八世纪英国的穆勒提出了“宗教学”,所以在这个社会的一般认知里慢慢地被这个宗教学的“宗教”的含义给掩盖了。

“宗教”这两个字,在我们中国本土历史上的含义是这样的,“宗”是心法,“教”是言教。所以在佛门里面有“宗下”、“教下”这两种不同的大类别,“宗下”比如说禅宗、华严宗、天台宗,一般指“宗”呐,它讲究的是一种心法。当然,就禅宗来讲,它说“宗下”是单指自己,是指禅宗是“宗下“,是直接讲心法的。像“华严、天台、三论、唯识”这些宗,(在禅宗的人看来)它们是讲言教的,所以说他们也是“教下”。所以宗和教这两个字,在中国古典上来说,是分别指心法和言教。

所以,宗教的“教”字啊,是一种言教,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佛教”,就会比较不太偏离。当然,我们所说的广义的佛教里面,也包括佛教的心法:佛法。所以这就引出了第二个词“佛法”。

佛法,是一种觉悟的方法。“佛法无边”是指,各种各样的方法,只要用对了,都可以引导人们走向觉悟,这就叫“佛法无边”。当然,“法”这个字还有另外的意思,但这个跟我们此时此刻的话题无关。

还有第三个词“佛学”。“佛学”,是一种学术性的活动。佛教里面内部人员对佛教的一些观点加以的梳理、总结,也可以叫做佛学。它不一定按照现代的学术标准那么去做。另外,按照现在的学术标准所建立起来的围绕着佛教所开展的种种活动、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如佛教哲学、佛教历史、佛教艺术等,)都可以称为佛学。

所以,大家仔细感受一下这三个概念 ,一个是佛教,一个是佛法,一个是佛学。核心是佛法。

那么,广义的佛教跟狭义的佛教,当中是有差别的。广义的佛教,包括狭义的佛教、佛法,还有佛学。广义的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诲,或者是觉悟者的教诲,这个就更宽了。狭义的佛教,就是现在社会上所说的佛教、道教这种宗教并立中的佛教,是以宗教方式、以宗教载体作为传播方式的那种内容的佛教,就是宗教佛教,这是狭义的佛教。

佛教、佛学、佛法这三者的关系,我们要把它给理清楚来。理清楚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把目光给聚焦在了作为宗教的佛教(狭义的佛教),而对于作为一种“方法”的佛法,却给予的关注不够。对于佛学的关注,大家是天然的,因为只要受过教育的,只要在高校里面呆过的,都会天然的感受到有一种学术性的内容存在。

搞清楚“佛教、佛法、佛学”这三者以后,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有一种说法是“三宝(佛法僧)是以‘法’为中心”?还有为什么说要“依法不依人”?为什么说佛教跟其他外道相比最核心的内容是在于“无为法”?在于“慧解脱”?因为,究竟而言还都是在“方法”上去阐述、去着眼。

所以,我们在学习唯识学的时候,就是要守着这个方法、这个角度去看。同时,这样反过来我们也容易对于“唯识学”有个清晰的定位、认识。唯识学在佛教(广义佛教,佛陀的教诲)当中,它是怎么个定位的呢?在佛法当中,它又是什么样的角色呢?在佛学当中,它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可以看看。

唯识学,就是刚才所说的,(首先是)佛教内部的人员对佛陀教诲、觉者教诲,所曾有过的一些观点加以梳理。为什么要加以梳理呢?一个是要用来传承给后人,第二个也是用来跟各种各样修行法门做一个比较,乃至于为了弘扬佛法,让佛法有一个生存的空间,所以有时候必要展开一些辩论,或应对一些挑战,从而要梳理一套义理系统出来。

历史上来说,一般是认为有四大佛教理论体系,或者是五大佛教理论体系。 “四大”呢,是指经量部、有部、瑜伽行派也就是唯识学,还有中观。五部呢,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如来藏。我们在这里主要针对大乘里面的(两部或者三部)就是中观、唯识学,或者再加上一个如来藏,主要要梳理清楚这三者的关系。

因为,前面(前出的义理体系)的内容被后面(后出的义理体系)的内容所包含。从历史上来看,前面的内容啊,有一些(话题)没办法得到很清晰的阐述,所以,历史上后出的就包含了前面早期的理论体系的内容。

比如,在历史上,瑜伽行(唯识)比中观晚出,所以,唯识从一出来的时候就包含着中观学的思想。如来藏真正的成熟,是后来在中国成熟起来的,当然在西藏也有从印度那边直接传过来的如来藏思想,他们也是后来慢慢的走向成熟。——这个都是内在有一种必然的规律。我们所讲的成熟,也都是从一种表达体系的角度来说,所说的这里有几派、几派,也只是在教理上面说的“体系”。——(后出的)如来藏呢,也包括了唯识学的思想,这就叫做后出的包含了前面的思想。很妙的是,后面新出的内容反过来又被前面这个学派的继承者所吸收,(早出义理系统的)继承者吸收了(后出义理系统的内容)以后,又反过来批判后者的这些内容“有不到位的地方”,这样就会形成了论争。所以,中观跟唯识,在历史上这种无法厘清的各种各样的辩论,它的实质内容就是这样。包括宗喀巴大师对唯识的批判,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对各种各样的论争,要去穿越它的表层面目,直接看到底下的骨架,看到本质。它的本质,一个是要从历史上去看,更重要的一个是从里面的内容去看。逐步深入内容以后,尤其是当自己走实修道路以后,慢慢的就会发现,能够得以澄清。很多的论争辩论,其实上是一种表面上的现象。就像《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实修的方法当中,实际上大量都用的唯识内容,只不过他们自己草拟了一个“识是实有的”唯识理论,然后再对此加以批判,实际上,真正的唯识不是那样的(唯识里并不认为识是实有的)。

好,以上算是介绍唯识的一个教理,还有在佛教整体大环境下的一种定位。

那什么是唯识呢?就是它的内容是什么呢?

-----由于语音时长限制的原因,后续的语音和文字内容将会在“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二)”中发表,请关注。

2015年05月01日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获取更多的内容,很简单,长按后、识别即可!


    关注 如是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1 个评论

佛教、佛法、佛学,是可以这样清晰的。佛法是方法,是自觉觉他的方法,是开启智慧的方法,是离烦恼而绝对快乐的方法。佛教,是佛陀的教义,也就是【觉悟】的教义,但当下更广为人知的可能是作为宗教意义上的佛教。经常见到许多人因为【宗教】意义上的佛教而障碍去实践和体会佛法,也就是洞悉世界真相,洞悉自我的真相的方法。苏老师的唯识妙法,这样讲述佛教和佛法,力图清除开启智慧道路上的第一道障碍。谢谢苏老师。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