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七年熬制《火锅英雄》

 

脸上有疤痕、手指上有纹身,导演杨庆给人的感觉很神秘。当然,更令人好奇的是,他这些年到底在做什么?...





脸上有疤痕、手指上有纹身,导演杨庆给人的感觉很神秘。当然,更令人好奇的是,他这些年到底在做什么?回忆起他2009年的那部处女作《夜店》,小格局、密闭空间、黑色犯罪喜剧,虽然没能像《疯狂的石头》那样大红大紫,却也让不少人赞叹过:“中国还是有商业潜质的年轻导演”。

那时还在《夜店》里做演员的徐峥,现在都成了两部热片的导演。杨庆却仿佛了不见踪影,直到去年《火锅英雄》立项开拍,凭着陈坤+白百何的阵容,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回顾这些年的兜兜转转,杨庆有变化,也有坚持。变化的是,当年他会为《夜店》排片不利,对媒体抱怨院线的潜规则,如今,他只希望把《火锅英雄》拍完就好,上映就行。而坚持的一面是令人欣慰和认同的,他拒绝当下热潮中向他涌来的所谓IP大项目,他依旧认为拍电影要由自身情感出发。所以这些年,在他遭遇作品停滞不前的坎坷时,他选择回到家乡重庆,好好讲一个关于重庆的故事。

杨庆希望自己拍的重庆,就像老马丁拍的纽约、杜琪峰拍的香港、杨德昌拍的台湾那样,满载自己对这片土壤深刻而复杂的爱。在修改剧本的这段时间,他搬回重庆居住,重新沉淀,他将这称之为一种“自我救赎”。后来他找到了《火锅》里的人物,尤其是男主角刘波,一个失意的小人物,为了尊严,在最后一刻不可思议地成了一个孤胆英雄。

除了明星阵容和强大类型之外,在《火锅》中,一个初级影迷都能看出杜琪峰和朴赞郁的影子。杨庆承认深受各国经典犯罪电影影响,甚至在剧本创作时反复观看《夺命金》,但在成片所有的疑似致敬梗中,他指出,只有许东车身上贴着的“PTU”是自己刻意为之的,而其他的相似元素,说到底只是配菜,“该用就用,也不要怕输”。

年轻不懂事,《夜店》之后空窗六年

《夜店》2009年上映之后,杨庆作为处女作导演受到期待和认可,但是长达六年没有新作。对此他解释主要因为自己不太认可,自己想做的,肯定是要比原来的更好,但实际上个人认为现在的环境做电影,市场看起来是很好,但是创作还是挺艰难的。

当时有很多很好的投资来找杨庆,但是他几乎没有看到自己看得上的项目。“我以前以为当了导演就可以随便挑,一大把好的项目等着你挑,就像到街上吃饭一样,各种餐厅等着你挑。但你最后发现那些东西,那些食物,大多数都难以下咽,所以还是自己弄。”

杨庆这几年其实都在写剧本,《夜店》成功以后,仍然在写一些自己以为的商业电影,但是有些项目太超前了。《夜店》刺激到他,让他想去拍一些更商业的项目。在09年《夜店》那年,杨庆就有了《火锅》的概念和初期故事的轮廓。“它的缘起是因为,我挺怀念以前的重庆,现在都很少了,那些建筑,那些市井,包括像火锅店这种重庆本来就很有特色的地方,在防空洞里面吃火锅,都很有电影感觉。我就想把它做出来,跟《夜店》有关系的是,我拍《夜店》的时候,其实没有找到一个文化、地域上的缘起。然后我想下一部电影去尝试一下,所以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家乡,跟美食,跟青春有关的内容。”

“实际上,拍完《夜店》那头几年还是挺迷茫的,各种各样的项目做来做去的。而且我没有把《火锅英雄》作为我的第二部电影,我以为我会再拍一两部,再去拍《火锅英雄》,《火锅英雄》对当时的我来讲,难度比较高。但几年兜兜转转下来发现,还是先去把家乡这个故事拍了,好像能够给迷茫的我找回一点自信,带来一点能量。因为我觉得其实大多数导演,第一部都是拍故乡、母语,在我自己比较迷失的时候,我觉得还是选择去拍母语的电影,能够让我找回一点感觉。”

杨庆当时就想好要用重庆话来拍。“当我想到在防空洞吃火锅的时候,我觉得肯定是母语环境的一个电影。它就像香港导演会拍粤语片,台湾导演会拍闽南语,是很自然而然的一个事情。”

其实商业片里,基本上没有真的完全用方言拍的,但杨庆却认为:“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尊重电影,得尊重你的故事,得尊重你的源泉,得尊重故事本身的语言体系,这是作者对故事的尊重。商业片也得有尊重,哪怕你是拍商业电影,你也得对自己的电影和自己的故事你得有敬畏之心,所以我没有想去改变它的语言。”

陈坤第一次拒绝后,我改了两稿剧本

找是重庆人的陈坤来拍,当然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杨庆说:“他是重庆人,当然是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否则我其实所有的演员都应该去找重庆、四川籍的。陈坤还是因为我觉得他会懂这个东西,他的经历,他的品位,他的坚持,他内心的骄傲感、自信心,其实跟这个角色也很贴近。我跟他也不认识,但是我觉得就是他。”

杨庆当时花了很长时间,在2013年年初去联系陈坤,但他那次没有接。“当然那个时候他实际上在休息,有两年没有拍电影,他拒绝之后呢,我也没觉得被他拒绝,因为我去跟他讲故事的时候,对我的故事还有一点不太满意,还有一些自己不太确定的地方,其实他拒绝我,我觉得好像都正常,意料之中的。”杨庆见完他之后,也没有找别的演员,他自己觉得是应该回头去改改剧本。直到2014年年底,剧本改了两稿,到第三稿他又托朋友去给陈坤看,陈坤才接下了这部电影。

“他这个角色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原来有小人物的感觉,但是他缺少那种为了拿回尊严那口气的感觉,原来的人物还不够惨,因为他是故事的灵魂人物,调整他,有好多情节都要调。”

谈到白百何那个角色,他说:“那个角色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物设置完全重新调整,她除了在银行上班之外,其他的全改了,男一和女一两个人物的修改,实际上剧本就面目全非了。还有一点是我自己,可能自己沉下来了,因为后来我全家都搬回重庆,不在北京生活了,回重庆改剧本,觉得好像挺踏实的,就把所谓的商业企图,也暂时先放到一边,先去把故事、人物弄得更好,先去弄表演的东西。所以后来,其实两稿剧本,风格和气质差别挺大的。”

市场好不好,我都依旧会拍电影

杨庆说,国外的电影给他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去拍摄真正有感情的人与事,或者那一片土壤,正如中国第五代电影人,对中国的农村,对中国的土地、乡村,真的是有感情,可能以前经历过很多事,当他们长大了,拿着摄影机回去拍东西的时候,那些作品到现在都无法超越。

“年纪稍大一点,我慢慢明白,所有最优秀的电影的主题都是回家,都是回归到你的发源地,你在你的发源地去寻找什么。所以《火锅英雄》对我来说,我除了要完成商业的诉求以外,其实确实夹带私货挺多的。”

谈到自己的下部作品,他说:“不知道,我现在也没有确定接下来要拍什么,因为我是一个比较随性,比较懒散的人。在我喜欢电影那个年代,其实没有市场,我喜欢电影,是在九十年代,从录像带港片开始,从《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开始,到经历94年、95年奥斯卡那几年的井喷,我自己以为那是黄金年代了,《阿甘正传》《低俗小说》等等,还有马丁·斯科塞斯那些电影的大量的涌现,那个时候我就决定将来要去拍电影,但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票房、市场、环境,就是我自己要一意孤行地去走这条路,家庭也反对,家里也没有人走这条路。”

对于大多数成熟导演,他们会获得更充分的条件去完成他们多年的梦想。 “现在是市场好,如果有一天中国市场不好了,我可能还是会继续拍电影,或者做跟电影有关的工作。市场好坏跟我其实没有太多关系,我拍电影不是为市场而拍,虽然我拍商业电影,但是我也是为观众拍,这就是我拍电影全部的动力,别的真的我不太关心。”

对于现在所谓的IP,杨庆则认为他们本身已经有一个积淀的价值观了,作为创作者,是要去符合那个价值观。“我不愿意成为那样的创作者,我不愿意成为某一个IP,没有意义。而且我认为大家对待IP的态度也非常仓促,我认为他们实际上也没有了解那些IP的价值。彼得·杰克逊是怎么做《指环王》的?那就是人家国外的大IP,他是付出什么样的精力、努力,如何投入去做那样的作品。他跟我们今天的市场上,大家在漫咖啡聊的项目不是一个等级的。所以我基本上碰到IP就躲开了,因为我知道IP本身没有不好,那些小说家、作者付出心血N年写出的东西,作品是好的,但是拿着这些作品去操作的人,往往不太理解这个东西的价值,更不懂得真正电影的价值,所以我觉得跟他们聊什么IP,浪费时间。”

来源:电影人在线


    关注 时代邮刊人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