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知道】我从哪里来:普洱茶的今生前世

 

引言普洱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也是名门闺秀。千百年来,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独有的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关于普...



引言

普洱茶是中国传统名茶。千百年来,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独有的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关于普洱茶的今生前世,可用以下32字概括: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商于唐代,得名明代,盛于清代,衰于民国,兴于现代。

始于商周

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巴蜀包括今四川省及云南省、贵州省部分地区,贡品中的茶是云南茶。另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联合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其中有濮人国,濮人祖居云南,是种茶始祖。由此可以断定,早在周武王时期,云南地区就有茶叶生产。


[/b]

产于西汉

三国魏·吴普《本草》记载有:“苦茶菜,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采干”。上述记载中有“茶”,“益州”是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9年)滇王归附后的封地。说明西汉时,益州(云南)已开始产茶。


[/b]

传于三国

传说为三国时期武侯遗种。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记:“旧传武候历遍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釯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置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带于慢撒。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说明三国时期的孔明曾到过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并令军民开垦种树。至今,西双版纳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孔明生日这一天,要举办“茶祖会”,放“孔明灯”,以示纪念。





[/b]

商于唐代

唐咸通四年(公元874年)樊绰《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界诸山”即今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蒙舍蛮”系唐代洱海地区六邵之一和南邵。清·阮福《普洱茶记》中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西番指今西藏、青海、川西的藏族,说明唐朝已有茶的贸易了。





[/b]

得名明代

虽然从商周至唐朝云南都有关于茶的记载,但其时的茶不叫普洱茶,之所以称为普洱茶那是明代的事了。明万历年间,谢肇制《滇略》卷三中云:“士民所用,皆普茶也”。普洱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清·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普洱,即今普洱市,明万历年间设为普洱,清代设普洱府,民国时期普洱府撤销。普洱茶因地名而得名,从明万历年间得名至今已有400—600年的历史。


[/b]

盛于清代

清代,普洱茶处于极盛时期,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一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这一记载,真实地反映了清朝时普洱茶的产销盛况,京城皇家均饮用普洱贡茶,以至有道光皇帝御赐的“瑞贡天朝”牌匾。


[/b]

衰于民国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疾病流行,普洱茶一蹶不振。当时,在云南地区流传一首民谣“满山茶树头光光,茶农茶工泪汪汪,两手空空无出路,卖儿鬻女去逃荒”,反映了民国时期普洱茶的衰败情景。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1949年,普洱茶产量由最高的两万多担下降到一二千担。此时,普洱茶已空有其名,成为历史名词。


[/b]

兴于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洱茶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50年代成立了昆明、勐海、下关为主力的三大国营茶厂,大力拓展国际茶叶市场。50、60年代,云南省人民政府致力发展恢复茶叶生产,恳复老茶园,大力开垦新茶园。70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茶厂成功试制现代普洱茶(熟茶),普洱茶市场得到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普洱茶的产业和市场得到空前发展。短短二十多年,普洱茶已经成长为一个有数百亿规模的市场。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台湾人的市场炒作,启蒙了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其次是90年代末,香港人的跟风炒作,推高了普洱茶的价值,使人们认识到普洱茶的“古董”价值;接着是本世纪初,大陆茶商对古树茶和山头茶的发掘,繁荣了普洱茶市场和产业。

[/b]



这是一个以茶学茶的平台,也是一个购茶买茶的平台,亦是一个藏茶玩茶的平台,更是一个以茶会友的平台。


    关注 普门易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