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宝鸡】把“剩食”变“盛食”,他们在街边共享晚宴

 

●○●面对流浪的街友,你能够给予什么帮助?是捐款、捐物资还是发便当?在台北,有一群人和别人不一样。他们募集人...



●○●
面对流浪的街友,你能够给予什么帮助?是捐款、捐物资还是发便当?

在台北,有一群人和别人不一样。他们募集人们用不完的食材,将“剩食”烹煮成盛食,分享给街友,并坐下来与他们共进晚餐。他们希望可以透过一晚热呼呼的食物,拉近街友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




人生百味共同创办人朱冠蓁(左二)带领社工到台北车站与街友分享食物。 摄影/叶舜欣



1
- 人生百味 从街头开始 -


人生百味由朱冠蓁、巫彦德、张书怀共同创立。他们原本相识于公平贸易协会,在2014年一次学生运动时,看到有些因为吃不完导致过期丢掉的食物,街友想要,却遭拒绝。后来,经过与物资站的协调,他们将一箱没人要的包子,前往龙山寺分给街友。

这个举动成了一个契机。巫彦德说,其实许多人家里都会有多余的、煮不完的食材,而刚好有一群人需要这些食物。因此,人生百味发起了“石头汤计划”,透过网络募集人们家中用不完的食材,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进行烹煮,然后带领社工到台北车站与街友共进晚餐,除了可以解决食物浪费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希望可以透过和街友聊天,改变大家对街友的成见。





活动开始前,人生百味共同创办人巫彦德(左一)与社工讨论他们对于街友的看法。 摄影/叶舜欣



“最重要的是同理心的建立,再来是食物的处理,最其次才是将食物拿给需要的人。”巫彦德说,街友一直在那里生活,一定会有自己获取资源的方式,也许每个月一次的食物分享可以让街友享用比较丰盛的一餐,但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所以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对于街友的歧视。
2
- 号召网友温暖街友的胃 -


巫彦德介绍,一开始,他们是透过网站募集食材与社工。后来,他们也开始拜访店家与市场,向他们募集卖不完的食材,例如蔬菜、肉类和主食。

朱冠蓁说:“有些人一想到剩食,就会想到蓝色臭臭的桶子。可是我们找到的剩食,长相漂亮,可是也许有一角碰伤了,或是不太红的苹果,被人们在挑选的时候淘汰了。”

巫彦德回忆,当初他们团队中也没有擅长烹饪的队员。第一次进行计划时,恰好来了两位会下厨的社工,在他们的主导下,成功将食材料理好,与街友分享。

随后也开始有了固定会下厨的社工,带着大家互相讨论与学习,将募集来的食材变成健康又美味的食物。计划进行至今,他们完成了二十二次的食物分享,也制作了超过一千三百份的料理。





社工们正在料理募集来的食材。 摄影/叶舜欣

每一次的食物分享都会募集十五位左右的社工。巫彦德表示,他们会在网络上开放报名,然后依据参加原因等进行筛选。他们希望每一次参加的社工都是不一样的人,那么就可以将计划的理念推广给更多人知道。
3
- 用一碗石头汤 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


朱冠蓁介绍,“石头汤计划”取名自法国童话,三名士兵以石头作为汤底,然后号召村民放入更多食材,共同熬煮出一道美味的浓汤。而人生百味的这个计划就是希望由各方面募集他人用不到的食材,烹煮出丰盛的食物,与街友分享。

“当我们有一个可以分享的东西时,其实是比较容易让彼此之间的隔阂稍微降低一点。”朱冠蓁表示,人与人之间一起进餐,通常都是朋友或家人之间非常亲密的互动,人生百味希望将这样的聚会改到街头上。



有一位街友,社工们都称呼他“阿西哥”,自2012年就开始在台北车站流浪。经过两三次的食物分享,阿西哥已经能够放开和社工们聊天,不再拘谨。看见前来分享食物的社工,他还会将自己的小凳子拿出来让社工们坐着,然后大家一起闲话家常。
4
- 北京的露宿者:这能吃吗? -
台湾公益同行的分享,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北京和风社工事务所的成立。2015年5月,社工张潇终于注册了这一民非组织,目的就是为流浪者提供服务。他给流浪者取了一个更中性一些的词:露宿者。

物质和精神的帮扶是社工能为露宿者做的最多的事情。

平时,张潇和其他社工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游说”一些企业或者单位,筹集物资,然后制作成一个又一个的温暖包。温暖包里通常会有一瓶水,一包饼干或者一包面包。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并不起眼的食物,有时是一个饥肠辘辘的露宿者的“救命稻草”。



有时候,温暖包也会成为拉近社工和露宿者之间关系的纽带。

社工袁菁记得,在给一名露宿者发温暖包时,对方表现出了微微的敌意,看着她手里的食物就是不接,还冷冷地问了句,“这能吃吗?”

袁菁后来才明白,对方怀疑食物有毒。

“我跟你一起吃啊。”袁菁跟那人说,她撕开了饼干,便自己吃起来,然后又塞给对方一块。尴尬的气氛随即打开,那名露宿者不再对她有敌意。
5
- 最重要的,其实是陪伴 -
张潇曾走到一个露宿在北京西站地下通道的人跟前,刚准备问问他,还没开口,便遭到了拒绝。

“我没钱,那个人这样跟我说。”后来张潇才知道,原来住在那里要交钱,那人以为他是来跟自己要钱的。

在张潇看来,自己可以给予他们的,也许更多的是精神慰藉。





袁菁常常会盘腿坐在露宿者的旁边,跟他们聊家常。这样的关心,在露宿者们看来是不敢想的,因为普通人都会离他们远远的,这个小姑娘却偏偏不嫌弃他们。大多数时候,他们聊天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吃饭了吗?”“衣服够穿吗?”“一天捡了多少瓶子啊?”“身体怎么样啊最近?”……袁菁常常就像几天没见的朋友一样,和一位流浪者“奶奶”轻松地交流。

她觉得,在这样的交流中,其实交流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陪伴。
6
- 他就像一个邻居,只不过没有房子 -
“他就像一个邻居,只不过没有房子。”这是写在事务所办公室墙上的一句话,也是张潇和同事们对待这个群体的态度。

但让他觉得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持有这样的态度。“有一些人会觉得他们妨碍了自己的生活,对他们没那么友好,没那么包容”。

他记得,有一次他经过一个小区,正好看见一个流浪者在门口吵闹。原来这个流浪者长期在小区附近露宿,居民嫌弃他,趁他出去的时候,把他的行李扔掉了

这样的事情让张潇觉得心里难过,他觉得这个问题本来可以更加和谐地处理。

“其实露宿者只是需要一个角落,如果大家对他们多一些包容,可以让他们过得更好一点,比如一些公共的设施也可以给他们用一下。”





美国亚裔理发师利用闲暇时间,为纽约街头的流浪者理发,其故事风靡全球。

在张潇看来,走近露宿者也并不困难,只要站在一个真心的关注者和帮扶者的立场,这些露宿者并不拒绝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事实上,那些带着故事的露宿者们,不过是一群想要努力在这个城市生存下去的弱者,不管他们因为什么而成为了流浪者,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份对待普通人应有的尊严。

随手转发,传播正能量!

宝鸡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宝鸡思源心理研究院先后荣获“陕西省青少年维权岗”、“陕西省五好关工委创建先进集体”、“宝鸡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宝鸡市第四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宝鸡市青年文明号”、“宝鸡市志愿服务先进单位”、“全市学会工作先进集体”、“学术金秋先进集体”等多个省市称号;常年开展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与治疗、成长技能小组、各类沙龙等服务。

电话:0917—3214450 3267890

地址:中山东路4号金台职教中心大门西侧

网站:www.bjxl.org(宝鸡心理网)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有些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及内容保持中立,请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 公益宝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