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南靖县梅林镇科岭村,这个小村庄登上了福建日报,咋回事?

 

欢迎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关注大南靖!!!...







(原标题: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科岭村:科岭人的回家路)



阅读提示:今年春节后,记者曾两度探访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科岭村。农村空心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日益困扰着科岭。第一代打工者逐渐老去,他们大多盼望落叶归根,在故乡安然养老。

与父辈相比,年轻的第二代打工者,显得很矛盾。在城里摸爬滚打多年,并未让他们过上理想的生活,日益高涨的城市生活成本,越发难以承受。深厚的乡土情结,时常在召唤着他们。但落后的生活条件与医疗教育水平,也绊住他们返乡的脚步。对他们而言,“回去能干嘛”始终是难解的命题。

有志于改变现状的年轻科岭人,开始回到家乡,希望用年轻的力量,再造科岭,并期待掀起一股返乡潮。近日,记者再次来到科岭,试图呈现变化中的村庄,以及返乡者的探索与困惑。



今年春天,科岭村种下了不少花花草草吸引游客。

8月17日是农历中元节。这在闽南乡村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因此,科岭一改平日的沉寂,变得热闹起来。65岁的王盛增是下斜自然村的村民。前一天,他的两个儿子携妻带子回到老家。一大早,老王家就忙开了。女眷们在赶制科岭特色年糕。男人们则忙着给小孩剃头,泡上工夫茶话家常。

邻居游金玉也特别高兴。88岁的她是下斜年纪最大的老人,有严重的耳背。午后,与老姐妹们坐在自家土楼院子的长凳上,看着暑假归来的孩子们嬉戏打闹,成了这几天最让她高兴的事。

2月底,游金玉54岁的儿子王华柱,离开科岭到县城打工。在这之前,王华柱的6个兄弟姐妹早已外出,父亲去世后的20多年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村里,王华柱做过木材生意,也养过100多头生猪,日子过得还算凑合。但封山育林、生猪整治,让王华柱失去了生计。

“家里实在没活儿干了,不得不出门。”但一个月后,王华柱就回到了科岭。他对外人解释称“城里太热了,待不住”。实际上,他放心不下留守在家的老妈妈。“老人家听力不行,不会接电话,电磁炉和液化气也不会用,只能自己捡些柴火做饭。”

这已经不是王华柱第一次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游移不定。2002年,他与大儿子在泉州石狮经营一家小炒店,年利润5万多元。但“越想越放心不下”的王华柱,很快就关了店门,回家照顾老母亲。

如今,王华柱回到科岭当起了养蜂人。这被他认为是最折中的策略。“一年中只要花一两个月时间到外采蜜,其余时间就用来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王华柱打算明年再扩大养殖规模,“以后再也不走了。”

王华柱的纠结,代表了绝大多数科岭第一代打工者的心声。这个人口1350人的村庄,常住人口仅200余人,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八成。对于第一代打工者而言,外出闯荡只是迫于生计的无奈选择,落叶归根才是最终归宿。

2005年,时年54岁的下斜人王国章,与老伴一起到市区打工,成了闽南师范大学食堂的掌勺。如今,两公婆的月收入近6000元,还在县城买了房。但每年寒暑假,他们都要回村里住上一段日子。王国章如此规划退休后的生活:“在村里种几畦菜,养几只土鸡土鸭,带上一群老头子跳广场舞。”去年,王国章拿了闽南师大后勤部门唱歌比赛的三等奖。现在,他成了村里的文艺骨干,把城里的广场舞带到了乡村,老人们经常缠着他学跳舞。

即使是在城里混得风生水起者,依然牵挂着科岭老家。作为科岭第一拨外出打工者,王华洲姐弟6人,在南靖县城、龙岩、厦门先后开了4家饭店。他们家的石焖鸭是当地名菜。但王华洲说:“如果科岭发展起来了,我要第一个回来开分店。

来源: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郭碧燕 文/图)

欢迎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关注大南靖!


转给身边的朋友!!!


    关注 大南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