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 12 丨跨文化对话与对外文化教学

 

2016年9月5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主...



2016年9月5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主任、著名中俄比较文艺学和比较民间文艺学家程正民先生进行“跨文化文艺学选讲”之一:《巴赫金论小说的特性与小说的民间文化渊源》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北师大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晓萍教授主持,文艺学研究所副所长陈雪虎教授出席讲座。

程正民先生主要以小说诗学的研究视角,深入阐释了巴赫金的思想核心“对话理论”。程先生指出,巴赫金的小说研究方法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理论与文本紧密结合,体现了实证的研究方法,二是对历史的研究十分深刻,注重发掘文本思想的历史根源。

程正民先生今日的讲座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首先阐述巴赫金为何对小说研究情有独钟,程先生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小说的研究是对传统诗学的挑战,是对亚里士多德文艺理论的补充;二是小说的体裁具有最强的生命力,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差别在于打破固定格式,寻求变化;三是小说同时具有反规范的创新精神,“小说精神”可以瓦解官方文化,是一种“不法之徒”或“罗宾汉”。

第二部分,程先生详细阐释了巴赫金理论中的小说特性,他指出,巴赫金研究小说特性的重要是方法是将小说与传统史诗及悲剧进行对比研究。小说的特性主要可归结为四种,分别是未完成性、时代性、杂语性和新的人物形象。与史诗悲剧相对,小说处于不断发展地过程中,它没有特定的规范,而是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小说创造依赖于现实生活,它是新鲜和非官方的,体现着一种民间话语。小说的杂语性体现在语言的混合和多种声音多种语调的出现上,是社会多元化的体现。小说的人物打破了史诗人物的僵化,创造了具有内外矛盾的新形象。

第三部分,程先生主要讲解了巴赫金理论中对于小说生成的分析。巴赫金认为,小说是世界历史新时代所诞生和孕育的,这一观点继承于黑格尔,但又对开放与多元世界进行了深度认识。巴赫金分析了小说话语发端的内在原因,将其归结为笑谑和多语。笑谑通过讽刺性的模拟和滑稽性的形象出现,最早用来嘲笑他人的话语和直接引语,通过对严肃语言的嘲讽,解构了单一的语言世界,形成多语的语言世界。多语是实现语言转换的条件,意识在多种语言与文化中的相互映照,为小说语言的内在对话形成条件。再进一步探究,小说具有深层次的民间文化渊源,来自民间狂欢的笑谑具有把对象拉近的非凡力量,笑谑消除对事物和世界的恐惧与尊崇,变事物为亲昵交往的对象,为绝对自由的研究做好准备。同时,小说这种狂欢体裁本能蕴含着讽刺性模拟,从而造成小说语言的双声化,小说体裁因此在自我否定中不停发展。最后,狂欢广场中,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小丑、傻瓜和骗子的形象进入小说,产生文学的功能。这些角色影响了作者的视角,也影响了作者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课后,程先生与听讲师生进行了互动对谈,受到热烈欢迎。

下午,白乐桑先生在北师大的第二讲《语言政策与文化场——以法国为例》在700A会议室隆重开讲。讲座由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国英教授主持,汪德迈先生、金丝燕教授、董晓萍教授、宋继华教授出席。白乐桑先生首先从自己所主持的实证研究为切入点,谈到中国对外文化教学当中的一些问题。他对一千多名国际汉语教师进行调查,请他们总结某一特殊文化点的三到四个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在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中,白乐桑先生指出,对外文化教学当中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和分析,从而发表一些带有刻板印象或自我中心论性质的言论。这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方面,白乐桑先生认为,法国在中文的教学上有着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使得法国能够领跑国际中文教学的领域。能够形成这种领跑国际中文教学的小气候,这与法国的一系列汉语及汉学研究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法国传教士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以意大利、西班牙传教士为主。第二阶段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起主导作用的是法国传教士。他们的视野比较开阔,兴趣重点不只是停留在中国传统思想,而是开始对中国各方面的学问都加以重视,其中包括语言本身。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马若瑟神父,他的著作《中国语言札记》注重汉语内在的规律性特征,拒绝用西洋语法去研究汉语。在随后的中法文化交流中,耶稣会也成为了重要的交流媒介,沈福宗、黄嘉略、马建忠等著名汉学研究者都有着耶稣会的出身。除此之外,法国文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在诗歌及哲学领域也有所体现,克洛岱尔、谢格兰、马拉美等著名诗人的思想及创作中,展现出与书法和道家传统的交汇,另一些思想家,尤其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把中国当作他们进行思想及理想投射的长久之地。法国理性汉学的创始人是雷慕沙,他的著作不仅包含汉语教材,更是对于汉语汉字进行了学术上的研究。在系统设置上,里昂大学于1900年创设中文教席;1958年,法国在中等教育创设正规的汉语教学,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一次重要质变。

讲座的第三部分,白乐桑先生从法国语言政策的角度,深度解析了法国重视语言教学及研究之传统的来由。早在公元842年,法国就有了法语文字存在的记载,法语是第一门拥有书面文字的罗曼语。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规定,用法语取代拉丁语和其他语言,成为法国法律和行政官方用语。1992年,法国宪法中规定法兰西共和国的通用语言是法语。法语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使法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使用者约有2.2亿。同时,法语的规范性一直受到重视,自16世纪以来,法语就被用来表达国家意志,也受到国家意志的保护。CEFR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设立具有重大意义,这使得法语不仅在语言上具有规范性,在教学与考核的层面上也拥有了规范性。法语自身的语言政策历史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新的可行性建议。

讲座结束后,来自教育技术与信息管理学院的宋继华教授针对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的专业问题对白乐桑先生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国家汉办对法盟有着强烈的兴趣,并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法盟成功的原因,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及分析?第二,国家的语言政策、汉语推广、文化交流和基础教育在行政层面上互相划分,从学者的角度来看,想系统解决汉语推广中的困境,应该怎样做?第三,共同框架是非常标准化的文件,汉语如果想要学习这个先进成果,应该进行怎样的努力?白乐桑先生在回应中称,法语联盟在中国没有相对应的组织,法盟在法国隶属于教育部管理。它的最大特色第一是文化传播模式,第二是课堂教学方法,在这些方面都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第二个问题,白乐桑先生认为汉语在国外的推广中最大的关注点应该是基础教育而非高等教育,这与今天讲座的内容有联系。比如在法国,汉语学习及研究的历史非常长,但将其作为一个学科,是因为在中学中汉语教学推广的成果,这是汉语在其他地区推广可以借鉴之处。第三,欧洲框架经常被误解,以为这是一种教学大纲,其实截然不同,对其应当有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在白乐桑结束讲座后,汪德迈先生发表了评论。他高度评价白乐桑教授在法国教育界,乃至在国际学界,对推广汉语教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汪德迈先生以自己学习汉语和开辟法国南部高校汉语教学的经历为例,谈到,他在1945年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没有任何工具书,只有一本传教士编写的小字典。当时每个星期有三次中文课程,每次1小时,法国教授自己编写课文教学生。后来汪先生在法国南部的埃克斯——普鲁旺斯大学任教,创办了中文系,但仍然感到中文工具书乏匱,只有一本美国人编写的字典。那时法国已经有几位汉学家,但即使是知名学者,对中国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汪德迈先生指出,白乐桑教授的贡献之一,是组织完成了汉语教学工具书的词语搜集和汉语教材编撰等基础性的工作。汪先生强调,这个工作至关重要,没有这个工作,法国对于中文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了解都不能顺利进行,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是一样。李国英教授从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我国政府汉字规范管理,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般性问题的角度,对白乐桑教授讲演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应。课程在热烈地掌声中结束。


    关注 跨文化民俗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