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班级里的“中层”

 

为了提高我校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学校近年推出了“相互滋养,携手前行”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班主任的工作。近期工作室将推出我校班主任经验交流的一些优秀篇章,这些文章凝聚着汗水和心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作者简介:刘金秋,98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数学系。现为中学高级教师,甘井子区优秀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18年。撰写并公开发表多篇教学论文,指导多名学生在奥数竞赛中获奖,多次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潜心教学,爱岗敬业。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大连市三好班级”荣誉称号。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渴望受到教师的表扬及同伴的认可,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比别人做得好,而且不断超越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关心学生,从其兴趣爱好中捕捉闪光点,不失时机加以鼓励,并给以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为他们找到不断进步的支点。“中层”学生,指的是学习成绩处于班级的中游,班级“大事”轮不上他们参与,而“坏事”、“错事”他们却不敢去做的学生,或者说他们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而评价时也无法概括出他们具体而典型的特点。班级40余名学生中,这样的“中层”学生大概有20余人。

现实中,优秀学生备受关注,他们的身边充满了掌声、鲜花、表扬、与呵护;而另一小部分学生的的身边则时刻跟随着老师锐利的目光,耳畔时刻回响着老师或尖刻的责问,或循循善诱的劝导,对后进生的教育、重视与引导,也历来成为老师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中间层面的学生却无意中容易被忽视,或者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凭他们随波逐流。事实上这部分同学的发展,不但对于学生个人,对于班集体的发展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1)给予中层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

11届毕业生高某某,是一个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平日里遵守纪律,对师长很有礼貌的学生。也没有什么特长。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可能一个星期都不会和老师之间有交谈。在高二学工活动期间,有一个考察团队协作力的游戏项目,全班学生围成一圈,集体完成三个游戏项目,扣掉失误分数,用时最少者获胜。我问同学,谁能做指挥者?沉默片刻后,他站出来了,“老师,我想试试”。我很高兴,这是个从不显山露水的孩子,平日里很多的荣誉与表扬与他都不搭边,这个机会必须给他。之后就是策划、组织、实施、改进、调整……..同学们也给了他最大的鼓励与配合。比赛的哨声吹响了,片刻之后,一个个班级都完成了项目,最后只剩下了我班一个没有完成。显然,在不计失误的前提下,我们完成游戏所用的时间最长。终于结束了,我们沮丧的等待着成绩的宣布,同时,又期待着奇迹的发生。奇迹真的发生了,我班获得了第一名。因为前面的班级都发生了失误,被扣除了一定的分数。只有我们,零失误!同学们给予了自己、也给予了高某某最热烈的掌声。这次活动之后,这个学生的变化很大,不但更加热心于班级的各项事务,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开始经常和我讨论数学问题了。高考考入天津理工大学,现在已成为校学生会一员,发展的非常不错。

2)适当的机会记得表扬他们

高中三年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固然很重要,但对于一个人漫长的一生而言,只是一个特定阶段。由于这个阶段所有人目光的焦点都集中在升学上,就很容易忽视对一些学生多方面的观察和评价。尤其是学习成绩处于“中层”的一些学生。如果单一地以学习成绩来评价他们,就无法发现他们个体中闪光的一面,可能会忽略掉一些教育的良机。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自己会心生出这样的想法:在老师心中没有位置;在班级中没有话语权;在同学中没有影响力……进而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上进心,渐渐磨灭进步的动力。所以我认为平日里抓住适当的机会对这部分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一定会对其产生或大或小积极的影响。通过平日里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观察,以及通过小考、大考的成绩分析,当我发现处于中层的某同学成绩有明显进步时,我就会创造一个机会,比如考试总结会,班会,也可以通过形成书面文字,贴到班级前面的展板上等方式,让这名同学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让同学们展开交流。这样既能提高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在班级营造出刻苦学习的气氛。我觉得从班级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来说,更应重视这部分中层同学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效果的对比。因为他们是班级的主力军,只要有一部分中层同学成绩上去了,就会给其他同学极大的鼓舞,带动其他同学也积极地去努力,去争取得到关注与表扬。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促使一部分“中层”学生向优秀学生靠拢和转变。这样,不但学习成绩有提高,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也更加的轻松。

3)从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问题

张同学个子不是很高,瘦瘦的,平日里沉默寡言,很守纪律,成绩一般。因此他既不会因为成绩的优秀而令我喜上眉梢,也不会因为不做作业而让我怒上心头。好长一段时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中要用十几个字便可以描述了。

我开始对张同学的关注,是在一次家长会后,他的父母留到很晚,与我恳谈了很多关于他的情况。父母没有文化,工作也都不稳定,年纪也比较大了,而他们对张同学的期望值很高,可孩子的状况并不令他们满意:成绩平平,对读书好像也不是非常感兴趣。不过令我感兴趣的是,与张同学父母的交谈中让我知道,在学校很少说话的张同学,到家之后竟会滔滔不绝的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全部讲给家里人听,事无巨细,毫无隐瞒,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那次家长会后,我便留心起来,有意的观察张同学,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老师不在的时候,和同学打闹很多,有几次看见我的时候,动作虽已停止,但脸上的笑容还在凝结的过程之中。由此看来,他平时的不苟言笑是一种假象,对于这样的学生通常都比较胆小,见到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恐惧,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话和动作,他可能会在心中回味很久,因此对这样的学生言行要特别谨慎。

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平凡”而忽略他们的存在。所以此后我适当地增加了与张同学对话的次数,但每次他的回答都是十分的简单。基本上都是用摇头或点头来回答我的问题。除非是我问他一些诸如“你好象有一次作业没有做”或“有人说你昨天给某某女同学写纸条”这种对他有刺激性的问题,他才会很激动的分辨“没有!谁说的”除此之外,我很难让他多说话。既然他不爱说话,我并不勉强他,我觉得交流不一定非得通过语言才能完成。

后来的一段时间,上课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提问他一些并不十分难的问题,他答对了我会及时表扬他;考试卷子发下来了,我用手拍拍他的脑袋说:“不错,有进步”,大清扫的总结中,我也会表扬他认真劳动。渐渐的,张同学上课变得很专注,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的中上水平,我便鼓励他课后自己多去看一些课外书籍,多去做一些习题,果然他不仅能认真去看、去做,遇到不懂的地方还能够主动来问我。他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也不断上升。不但如此,他周围的同学也在课间经常热烈的讨论问题,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读的书,只是这每一本书的开启方式不同,但开启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核心的思想,那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享受。


    关注 孟祥利文德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