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圆了,我们来斗兔爷好么

 

你知道兔爷么?就是那只喜欢乱穿衣服的兔子啊!...

月圆月缺,一晃,又到了中秋。

中秋节的过节套餐向来就是赏赏月亮吃个月饼:圆圆的餐桌上放着圆圆的盘子,盘子里是圆圆的月饼,然后一起看看圆圆的月亮,直到彼此吃成个圆圆的脸庞。

圆腻了么?

那我们来活动活动好么?





作为一个中国前十的传统节日,中秋由来已久,仲秋两字最早出现在周礼中。而古代一直有拜月亮的祭祀活动,在春秋时期,宫廷中逢到八月十五便有一次月亮祭,后来这一仪式受到宗亲大臣的效仿,并逐渐在百姓中流传开来。



直到唐朝时期,相传唐玄宗梦见在月宫游玩,醒后创作了霓裳羽衣舞,使得中秋习俗在民间广泛传开。一直到北宋,中秋节被正式定名。民间的节日习俗也从最开始的月亮祭这一仪式性的祭典演变成更倾向于民俗类的更加民间的庆祝方式,例如燃灯、观潮、猜灯谜、赏桂花、烧塔、玩兔爷。

兔爷就是在这一时期走进人们的视野中来。关于兔爷也有一个说法,我们说兔爷在月宫里是负责捣制长生不老药的,于是民间关于玉兔的理解在潜意识里会附加上懂医理这一特征。
传说有一年八月十五北京城闹了大病疫,嫦娥就派玉兔下界医治黎民。为和五行八作的男女老少打交道,玉兔有时扮成武将文官,有时着男装,有时穿女服,有时又担柴挑水、化为百姓,后来得名"兔爷"。

正是因为兔爷不定的装束,所以我们在后来见到的兔爷形象很是多样:文儒白丁、姑娘大汉,还不是因为它下凡的时候乱穿衣服!


兔爷形象初现时期,民间为了感谢兔爷,在中秋节月亮祭的祭祀台上会放上一个兔子模样的小泥像,燃几只香祭拜兔爷。这项节俗在北京城尤为盛行,在《清稗类钞·时令类》就有记载: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

你知道么,兔爷不光懂医理,还懂孩子。



旧时祭祀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于是月亮祭就成了妇女的专属。

在祭祀的时候孩子围在母亲边上模仿,母亲就把祭祀兔爷交给孩子打理,于是,嘿嘿,兔爷最终不能免的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兔爷终究从祭祀台上走了出来成为一代代孩子们的中秋玩伴。

说起来,兔爷这个神仙啊,爱乱穿衣服,懂医理,还懂得孩子的心思,倒是一位亲民的神仙呢。想象一下,每年中秋晚上,背景是大大的圆月亮,祭祀结束后,街上小巷涌出一波拿着兔爷泥人的孩子,雀跃着,嬉笑着,画面鲜活得盖过了那皎洁的月色。





有时候会想,节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八月十五的兔爷,如果从来都站在那庄严的祭祀台上接受人们的祭拜,如果没有第一个向母亲耍赖撒娇要玩具的孩子,如果没有那一代代有兔爷的童年记忆。那节日可能就只是写在墙上的一个日期吧。



我想,如果节日不只是一个日期,那么最好的互动办法一定要玩耍啊!所以,你看月亮都圆了,我们来斗兔爷吧!
我先来
坐葫芦兔爷(福禄)


大你
坐虎兔爷(兴旺)


坐象兔爷(吉祥)
我大你
再大你
麒麟兔爷(学识)
 
上面这些,哪有什么比大小的
都是我胡诌的啦
重点是祝大家中秋快乐啊!


—END—
材明白
自知管窥文化新与旧,但信秉守谨承变革点滴


    关注 材明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