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情思

 

那是一次不平凡的旅行。明天是这些照片的作者的29岁生日,以此文遥祝生日快乐!...

情 牵 鼓 浪 屿


2012年8月21日,我们开启了一次家庭旅行。儿子自驾刚买的汽车,从珠海出发,走向厦门鼓浪屿。一路上来回两千多公里,只有儿子一名司机。同行的还有一位豆蔻年华的姑娘。姑娘水灵水灵的,特别招人喜爱。
乘船,从大陆进入鼓浪屿。我们买的是来回船票。一个人8块钱人民币。






鼓浪屿跟广州的沙面一样,在解放前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在岛上建立了领事馆,领事们又建立了住宅,鼓浪屿简直就是外国的世界了。太平洋战争结束后,这个外国人的天堂里,又走进了一些中国的同胞。鼓浪屿也不再只有外国人了,但是还是外国人的天下,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
鼓浪屿最多的就是这样的建筑。这是欧洲城堡式建筑的翻版,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大相径庭。现代人都叫他“别墅”。这种家庭住宅的起源,其实就是保卫性严密的城堡。中国古老的城堡是客家围屋。可以住一个家族很多人,保护性能比它强大得很。
这种住宅的居住性能多些,少一些防卫性能。我估计,当年这个房子一定会有很大的草坪包围着,外面一定会有很坚固的围墙。它的防卫系统必然是在离他很远的地方,以至于这个建筑可以肆无忌惮地敞开门窗。

这样的建筑太现代了,只有异域风情的躯壳,没有外国文明的灵魂。从琉璃瓦的颜色就不难分辨出,这是新建的山寨产品,而且从部件的构成不协调中可以看出主人的文化是那么低端。本来,文明与富裕是同步的,不过从1949年开始,中国人赚钱多少就与文化多少关系不大,所以导致了社会的混乱,精神文明的倒退。
这个名字让我想起的只有一个词:不伦不类!
这棵原生态的古榕树,不管她的姿态多么难看,都是历史的记载。它承载着不可复制的风雨历程,站在她面前,你似乎可以聆听到历史的足音,瞭望出鼓浪屿的兴衰成败。历史不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是随意诠释的理论。历史的每一个气根,都承载着经历的得与失,承载着失意与落泊,承载着奋斗与辉煌,在历史的年轮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寻找到经历的痕迹。至于对她的解读,那就见仁见智了。当年的英国领事们,怎么会想到他们苦诣经营的安乐窝现在却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把名字刻进石碑,想不朽,他的名字比尸首腐烂得更快。领事们逍遥快乐一阵子,被赶回老家去了,这一堆遗留的建筑,也就成为了他人的战利品。那些企图让自己尸首永不腐烂的,还有几个可以保存下来,还可以保存多久?
鼓浪屿与厦门相映成趣。靠近厦门的北岸边上增加了不少具有居住性能的房子。南岸那边的海上花园却比较完整的记录了当年的风貌。西面,沧海保税区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风景如画的鼓浪屿,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按照人们的意愿拆的拆建的建,必将面目全非,美其名曰:保护性重建。子孙们将来的资源从哪里来?决策者们谁也会说留给后人。我们除了把问题,难题留给后人,我们给后人留下些什么?难道你们把问题留给后人,不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吗?




得益于杨修的“一人一口酥”还是怎么的?古人写的“晃岩”,现在变成了“日光岩”。山下有座妈祖庙和“日光岩寺”,一左一右分列其中。
上山的路完全是逼仄的石头路。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想,当年的“张保仔”们一定喜欢这里,易守难攻,打劫了海上来往船只,把货物搬往这个处处岩石处处洞的天然藏宝地,怎么说都是极其安全的。
人们在不断地改造世界,当然,鼓浪屿也不会超然物外。这个依托石头缝隙搭建起来的房子就是最好的证明。新开凿的石头,新鲜的程度可鉴。

还有街道两旁的围墙,是争抢地盘者所为,原来大片的草地灌木都砍掉了用来做休憩之地,都是新烧的红砖垒砌而成的,刚刚抹上去的石灰还可以印上去手印呢!


林巧稚的雕像,是汉白玉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在公园里安静地站立着。人们从她身边匆匆走过,步履没有停下来。人们似乎在躲避这位妇产专家,因为从衣着上看,这个人跟疾病打交道,是医生。中国人对疾病都有忌讳心理,都希望远离疾病,少跟医生打交道,甚至不跟医生打交道就是健康的象征;有多少人知道,林巧稚是迎接新生命的女神,是新生命的第一个保护者?
这堵围墙中间开了个门孔,但是没有完全建造起来,只好用木板堵上。

鼓浪屿上的很多建筑由于产权不清,导致不少财产权属的纠纷。多数房产的原主人漂洋过海早已经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了。不过,也有一些建筑的主人的后裔,依然生活在中国大陆,他们惦记着祖上的产业,毕竟,在鼓浪屿上有一座房子,就相当于拥有一座金库,商店、旅馆虽然星罗棋布,但是一到夏天或者节日,还是供不应求。其经济价值,远非陆上可以比拟。所以,这些纠纷让鼓浪屿管理委员会伤透了脑筋。

下面我带你去看看鼓浪屿的商业经济有多繁荣?
我实在喝不出这里的奶茶有什么诱人的地方。和我自己炮制的奶茶相比,简直不是同一档次。这里的茶,只是普通的红茶,炼奶也是含糖过高。我自己煮的红茶是“英红九号”,炼奶也是纯粹的“鹰唛炼奶”,无论香甜嫩滑都比她略胜一筹。


不过,这里勾起了我孩提时代无尽的回忆。这些木偶,每一个都可以让我记起来一本童话书,说一个童话故事。
“时光是记忆的橡皮”?不知道出自那位诗人之手,这种提法很新鲜。我们家没有使用过这种黑白电视机。黑白时代,我们用的是大24吋的进口货,比这种国产的小屏幕要早好多年。当大家都用这种国产货的时候,我们家早就是20吋的遥控美国机了。那是一种彩色电视机,香港买2000多元港币,大陆市场上要卖3800元以上,相当于大半年的工资。是华侨商品。
赵小姐的店里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旧物。其中“陈年铁观音”是我最不理解的。以前,铁观音这种茶叶,不到半年,要是喝不完,我就扔了。想不到陈年的还很值钱。呵呵,真的吗?
新华书店是我每到一处必去的地方。找了很久。但愿今后不会改为肯德基或者麦当劳。我是在做杞人忧天的担心吗?那个曾经家家户户都用一台钢琴的鼓浪屿呢?那个《海滨音诗》令人如痴如醉的旋律呢?“紫陌红尘滚滚来,无人不道观花回”,都去看花,但是刘禹锡看出的是伤心,看出的是无奈。放眼望去,鼓浪屿人头涌动,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卖的是海南椰子,怡宝纯水和海鲜烧烤。我不知道当年冼星海在哪里找到了音乐的灵感,也不晓得舒婷在岛上的时候怎么过日子。沧海桑田!大家来鼓浪屿,只是对地域的猎奇,还是对人文圣地的崇拜与仰慕?
这里的肠粉,连深圳街边小摊做出来的肠粉的味道都比不上,更不用说老家用布拉手卷的“猪肠糍”和千层一叠的“虾米糍”。一个概念,迷倒千万顾客,我们排队购买也有20分钟的光景。吃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多傻。


鼓浪屿上游人如鲫,几乎没有插脚之地,究竟大家来干啥?带着什么目的而来,收获什么而去?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在岛上的几天时间,却体会了亲情的甜蜜,家庭的温暖。那个与我们同行的年轻貌美的姑娘,最终成了我孙子的母亲。她对老人的体贴入微和处事的淡定主见,打动了我这个世故的家伙。
文字:江岸柳     2016年6月 4 日

图片:周劲龙     2012年8月22日


    关注 江岸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