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

 

如何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  请父母认真阅读我们的建议。 习惯——“宝贝,我回来了!”Ø早晨用:“宝贝,早上好!...



如何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

请父母认真阅读我们的建议。

习惯——“宝贝,我回来了!”

Ø早晨用:“宝贝,早上好!”来开启新的一天;

Ø傍晚用:“宝贝,我回来了”结束一天辛勤的工作;

Ø晚上在妈妈把宝贝洗的干干净净的时候,给孩子讲一段故事、唱一首歌,而且妈妈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和投入;

Ø在给孩子换尿布或者衣服时要边换边与之交流;

Ø在打预防针和吃药的时候,要告诉他这时会痛一下和味道不好的,但这一切在妈妈爸爸的陪伴下一定会克服的;

Ø很好的和父母之外的其他家人建立依赖关系。

制造笑声——“宝贝,我在那里?”

前提: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

Ø用一块薄薄的手帕蒙住妈妈或者孩子的脸,然后马上拉下,并发出“消失”后又“出现”的惊叹声;

Ø躲在爸爸的身后,呼唤孩子的名字,在孩子寻找的过程中,突然显现出来;

Ø和孩子玩“挠痒痒”的游戏;

Ø将孩子举过头顶;

Ø将孩子向上抛起;

Ø让孩子把你的膝盖当“马”骑;

Ø和孩子玩脸部表情游戏,让孩子瞪大眼睛,看着奇怪的你。

抚触——“宝贝,妈妈爱你!”

Ø孩子做抚触游戏;

Ø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脸上,让孩子尝试触摸;

Ø经常给孩子洗澡,洗完澡后,给孩子涂抹按摩油。

依赖——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爱,这没有错!

很多妈妈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顾和养育之后,孩子出现了一些让自己无法忍受的“毛病”,例如:睡觉前必须由妈妈陪护着;妈妈只要一离开,就会大哭不止;外出也只能由妈妈抱着……这一切让妈妈认为,是不是自己出现了问题,是不是这样会对孩子未来产生不好的后果,于是开始强制自己,重新对孩子进行“调教”,睡觉时请外婆陪护;妈妈故意外出,让孩子尝试着适应……孩子往往在这种变化中变得更加依赖妈妈,更加警觉。

我们说,孩子能够和妈妈产生依赖,建立深厚的感情,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个年龄阶段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爱,没有任何过错。妈妈或看护人在这个年龄阶段给孩子造成的不安和焦虑会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妈妈或其他监护人如若要孩子对自己的依恋行为进行调整,也要循序渐进,运用合理的方法。

父母提问:

在幼儿园是否也可以对孩子进行“责任承担能力”的培育

可以,但是只能起到辅助和推动作用。

因为在“相对约束环境”中(例如:幼儿园或父母带孩子参与的各类公众活动等等),孩子普遍存在一种“比较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对孩子实施“责任承担能力”的培育,孩子会呈现出暂时性、阶段性和自我掩盖性,从而会导致培育目的的很难实现。就像有些父母描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非常愿意为小朋友们服务,帮助老师给小朋友发筷子、分发作业本、收拾玩具等等,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积极。然而在家一不满意就对父母发脾气,乱扔东西,使用完的东西从来都等着父母收拾,自己会吃饭穿衣服,也要等着父母来帮忙……,和幼儿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那作为父母如何有效的利用孩子在幼儿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老师配合对其‘责任感’进行有效的培育呢?

我们说,如果要想在“相对约束环境”(“比较环境”)中实现对其“责任承担能力”的良好培育,父母需要做如下工作:

1.家园配合

也就是在学前工作者和父母有目的的共同计划下,分别在家和幼儿园共同协助实施。

2.最佳时机

最好是在孩子“幼小衔接”的准备期间来实施完成,也就是5岁半左右。

3.确认实施策略

我们在这里给父母列举一个案例,希望父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每个家庭的客观环境和孩子的具体情况,协同老师共同完成。

前提:老师和豆豆(5岁,男孩子)父母商量确认后。

老师:豆豆请你今天帮助大家收拾整理玩具。

豆豆:好的。(豆豆顺利地完成了老师交给的这个任务)

老师:豆豆真不错,完成很好!谢谢你!老师再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你能够完成吗?

豆豆:可以。

老师:从今天开始,你回家监督爸爸妈妈是不是把他们脱下的脏袜子乱扔了,如果他们乱扔的话你就要把袜子收拾起来放到门后蓝色的小框里,还要跟他们说,他们做得不对,以后不许乱扔袜子,你可以做到吗?

豆豆:可以。如果他们不听我的怎么办?

老师:一定会听的,因为你是在为大家做好事,爸爸妈妈一定会听你的。

豆豆回家后,发现爸爸的袜子扔在了沙发上,于是开始积极的完成老师交给他的任务。第二天:

豆豆:老师,昨天爸爸的袜子没有放好,我帮助他放好了,而且批评了爸爸,他答应我再也不乱仍袜子了。

老师:你真棒!从今天开始,你要继续监督哦!

总之,我们希望父母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对孩子“责任承担能力”有效的培育。

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经常性和持久性地进行这类逻辑思维行为过程的创建,就会使孩子在第二个“逆反期”开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责任承担能力”的“习惯性复合逻辑思维”,并得以自觉的进行“习惯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


    关注 中南EDU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