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学格律

 

谈到诗词格律,这方面的知识非常丰富,要学深学透,不容易。...





什么是格律





什么是古体诗



什么是近体诗


什么是韵律




什么是平仄





什么是押韵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三仄尾”、“孤平”、“三平调”





什么是拗句





什么是对偶





律诗是不是只允许颔联、颈联对仗





什么是转韵





什么是平水韵





什么是中华新韵





常见的律诗和绝句的基本格律

前言
学习黄庭坚的名作《寄黄几复》这首诗时,里面提到——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而他的不谐律又是有讲究的,清代中期文学家及著名思想家方东树先生曾说黄庭坚“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在这一点上,黄庭坚也学习杜甫。杜甫首创拗律,如“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有时自发钟磐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等句,从拗折之中,见波峭之致。黄庭坚推而广之,于当用平字处往往易以仄字,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等都句法拗峭而音响新异,具有特殊的韵味。这首《寄黄几复》亦然,“持家但有四立壁”句两平五仄,“治病不蕲三折肱”句也顺中带拗,其兀傲的句法与奇峭的音响,正有助于表现黄几复廉洁干练,刚正不阿的性格。

谈到诗词格律,这方面的知识非常丰富,要学深学透,不容易。诗有诗律,词有词律,写诗填词时合律有合律的音韵美,出律也有出律的音韵美。譬如苏轼、李白、王维、辛弃疾等诗作,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但这并不影响其诗词的气韵美感。而黄庭坚主张的“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正是突出阐述了诗词意境和气势为主,韵律其次的观点。如上提到的《寄黄几复》,其打破常规诗律,不但没有不和谐反而平添气韵,成为其诗特色之一。这说明,出律并非不可取,而是在于所表述的内容是否具有意境和气韵。当然二者兼顾,自然是好,若不能同时兼顾,看来取境弃律也不是不行。毕竟像晚唐司空图所作的《二十四诗品》,在谈论诗歌风格时,也是把境视为重中之重分类解析。

谈了这么多,是不是讲格律不重要,可以不学?非也。上面所讲无非是想说,诗词格律很重要,但在实际创作时,思想不能因受限于格式,而制约意境和气势的发挥与拓展。在诗词创作里,格律好比是规矩,无规矩不方圆。但规矩又是死的,而人是活的,遇到特殊情况灵活处理才是正确的方式。

如果真的喜欢创作诗歌,抽空学学格律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最起码格律里的一些基础知识应当了解,譬如,以下这些内容:
正文
一、什么是格律

格律是指诗、赋、词、曲等诗歌在创作时,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应遵守的格式和规则。这其中以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古体诗相对最为宽松,除有不严格的用韵的概念外,基本上无格律。而近体诗中的绝句以及词、散曲一般不需要对仗,个别词牌除外。

二、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一般又叫古风,也称古诗,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成为近体诗,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大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如杂言诗,杂言诗是古体诗所独有的。其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由于杂言诗每句字数不等,长短句间杂,无一定标准,用韵也较自由,后人多有仿作。例如唐宋时代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杂言诗形式: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古体诗在用韵方面的特点主要有:全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也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用;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三、什么是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比如: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律诗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绝句除外;

用韵方面:首先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律诗或绝句,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其次,用韵时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都是押平声韵。再者,除首句可用邻韵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也不能出韵。

总体来讲,近体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即首句入不入韵),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不用韵的句子的尾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尾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四、什么是韵律

韵律是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二是对偶,三是押韵。

五、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现代汉语拼音里将汉字声调分为: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一声和二声为平,三声和四声为仄;

在古代汉语里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与现代汉语拼音的四个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汉语的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里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融到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了。因此,如果以现代汉语拼音的声调去读古人的诗词,那么平仄方面肯定是有出入的。在诗词创作方面,不管是现代汉语拼音还是古代汉语,四声和韵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而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有清楚罗列的。

六、什么是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如在韵文的创作中,要求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就叫押韵,而因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又称“韵脚”。这里提到的韵文是指有韵的文体,如诗、赋、词、曲和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都属于韵文。

所谓韵部,是指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在诗歌创作中,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不同的诗歌体裁要求不同。比如:古体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例如:偶句押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韵借韵等。

其中,偶句押韵是指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押韵或不押韵;押平声韵是指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要求押平声韵。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就是押仄声韵;一韵到底是指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首韵借韵是指如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原则上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应参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那么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诗词创作中,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而一首诗中同义字,也要避免相押;除此还要戒凑韵、戒倒韵、戒用哑韵、戒用僻韵。其中,戒凑韵俗称挂韵脚,是指所押的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融,勉强凑用。戒倒韵是指为了押韵将词组中的字颠倒使用。一般只有两个字词义无碍,为了押韵,可根据诗意选择是否倒用,如“明月”、“月明”。戒用哑韵是指作诗时尽量选择押声音响亮的字,同一组韵,如采用气势弱的字,容易造成全诗萎弱。戒用僻韵,僻韵也叫险韵,是指作诗时尽量避免以生僻而又难押之字为韵脚。当然也有以“险韵诗成”为乐的。

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什么意思

一首近体诗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构成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如五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七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意思是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那么实际在写诗时,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这是很难做到的,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那就需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例如七言里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和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口诀常用于对联,用于诗并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例如:平平脚的句子(七言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是仄仄仄平平),七言的第五个字,五言的第三个字不能用平,否则将会在句末出现连用三个平声字现象,这叫做“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中特有的句式,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中“春风来”、“梨花开”就是三平调。而在近体诗中是绝不允许出现三平调的。“三仄尾”、“孤平”、“三平调”一般都是诗家所忌的现象。

八、什么是“三仄尾”、“孤平”、“三平调”

三仄尾是诗词术语,是指一句近体诗后三个字为仄声的话便为三仄尾,创作时一般应避免这种情况,但如采用“拗句”又另当别;孤平,什么是孤平,历来学界多有争议,因为孤平这个概念既好识别,又不太好识别,由于情况复杂,很难一概而论。孤平大致可以理解为近体诗中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且不与韵脚相邻,这就叫“孤平”。当然,这个说法也不是完全正确;三平调,是指近体诗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

九、什么是拗句

近体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拗句有小拗和大拗之分,出现拗句就要“救”,救有三种,本句自救、对句补救和一拗双救。

其中,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

本句自救是指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例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换作仄声字,那么在第五字就将该用仄声字的换用平声字。一般五言第一字有拗就要救,但七言的第一字位置不是很重要,所以不要求补救,但应适当考虑平仄和谐;

对句补救是指七言出句(一组律句的上句)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我们就要求在对句(也就是一组律句的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将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该平用了仄,那么对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将仄声字改用平声字。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该平而用了仄,那么对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将第一位仄声字换用平声字;

一拗双救是指同时对句相救。例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句第五位“竹”仄声拗、对句第三位“自”仄声拗,作者在对句第五位将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平声字“沙”,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十、什么是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近体诗中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近体诗中句式对仗的要求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有关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自对、借对、错综对、流水对等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其中,宽对是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是一种不是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称之为“宽对";

邻对是指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借对,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对有两种借法,一是借义,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如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里“寻常”一词实际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寻和常,皆为古代长度单位。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这就是“借义对”。二是借音,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例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出句用了红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红字意义相类似的字,但用这样的字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子字来结成对仗。再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

错综对是指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其中“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十一、律诗只允许颔联、颈联对仗?

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讲到对仗,一般按照规定,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其中,排律是指长篇的律诗,又称长律,是律诗的一种。

十二、什么是转韵

转韵又称“换韵”,是指在一定的语音条件下,两个不同韵部的字可以押韵,可以通用。包括对转、旁转和通转。转韵是词当中才会出现的,比如说词是双调,上片用韵,到下片就不用上片的韵转用其他的韵,这样押韵方式就被称为转韵。另外,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比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换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十三、什么是平水韵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其书今佚。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佩文诗韵》是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部标准韵书的规定,和宋代的《礼部韵略》的作用差不多。《佩文诗韵》和《佩文韵府》都是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到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期间编辑成书。《佩文诗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共106韵10235字。十四、什么是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的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目前,在创作诗词时,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是不得混用的。十五、常见的律诗和绝句的基本格律


说明

以上涉及的所有资料及配图综合整理自网络,目的在于简明扼要的梳理出常见常用且容易被忽视或混淆的知识,仅供学习交流。如需深入了解以上涉及的相关知识,可自行购买相关书籍。另外,针对以上内容如有讲的不全面,或有疑问,欢迎大家留言补充或交流。

本文整理:柳云青风

图文美编:柳云青风





浅谈雕琢

临风推荐:《二十四诗品》珍藏版十九、什么


    关注 翰墨临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