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教师郭初阳:我的阅读史

 

郭初阳,这位被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的独立教师,有着怎样的阅读历程?是哪几本书深深影响了他?...



郭初阳,杭州人,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曾就职于杭州外国语学校。与蔡朝阳、吕栋合称"浙江三教师"。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这位被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的独立教师,有着怎样的阅读历程?
【本文根据郭初阳在半书房的讲座《一个独立老师的阅读旅程》录音整理而成】




《阅读的力量》

《灵地的缅想》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惶然录》

《返璞归真》

《超越东西方》

……
郭初阳:我的阅读史
今天我以点带面地讲一讲我的阅读史,主要讲影响我的几本书。当我们谈论到史的时候,其实一定会落实到一些具体的场景和人,或者落实到一些具体的判断。那么既然是阅读史,一定会落实到几本具体的书。
《阅读的力量》
我想向大家推荐《阅读的力量》这本书。在书中,南加州大学的教授斯蒂芬就强调“我们不必成为一个阅读的强迫者”。因为最为有效的学习就是阅读,而最为有效的阅读就是自由自主的阅读。自由自主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在要求的,也不需要完成任何作业,没有压力的,我想读我就打开;我不读了,觉得没劲了就合上的。

我觉得斯蒂芬就颠覆了语文课,因为任何语文课都是带着指令的阅读。在《阅读的力量》这本书里,斯蒂芬指出一个“全垒打书籍”。作为教师或是阅读推广者,更或者作为一些家庭里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培养阅读习惯的妈妈,应该要怎么做呢?他说,你只需要在家里营造温馨的读书角落,然后在家里面充沛地提供几千册优秀的书籍放在那里,小孩子要看就看,不看就不看,但家长本身要做很好的示范。比如说八点钟全家进入一个阅读时间,爸爸读爸爸的书,妈妈读妈妈的书。然后小孩子在某一个时刻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那本书一打开,他就再也停不下来,他会如饥似渴地来看这本书。从此阅读的大门会向他打开,他阅读的脚步就一步一步向前。

《阅读的力量》里面提到过“心流”(Heart flow)概念。什么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心流状态呢?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浑然忘掉时间,时间像飞一样的,最后一看两个小时过去了。就是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心流状态。所以说在《阅读的力量》里面,斯蒂芬说:“阅读是最简单的,代价最低的,最方便的,可以让主体进入到心流状态的方式。”打开书你就进入了,所以阅读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情。当然,纳博科夫的表达更加可怕一点,他说:“小说中的人物就像鬼魂一样,每一个伟大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吸血鬼。它们要以血为食物。”以谁的血作为食物呢?以读者的血作为食物。因此当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小说之后,里面的那些人因为吸了你的血,他变得越来越丰满、红润起来,但是你由于失血过多,越来越苍白,越来越苍白,最后就死了,小说合上你就死了。

所以在《阅读的力量》这本书中,他称这样的书为“全垒打书籍”,也就是自从中了全垒后,就会对阅读的信心大增。全垒打的书籍有可能是一本漫画书,或是一本很普通的流行读物,或者说是这种盗墓小说之类的,其实都没有关系。因为随着他眼界的打开,慢慢他会有一个趣味的提升,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啪”一下,全扔掉了,就不读了,所以说成长真的是有一些节律的。作为语文老师或是注重孩子阅读的家长,我们确实应当给我们孩子提供一个非常丰富的藏书环境,供孩子来选择,以至于他选择的任何一本书都是一流的书,那就可以了。所以,我觉得像半书房这样的一些阅读的场所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来读书可以让我们有一点点智慧,让我们有一点点判断能力,大家都能疯狂的时候,我们可以稍稍冷静一点点,我觉得这是阅读带给我们的。
《灵地的缅想》
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叫做《灵地的缅想》。这本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写得很灵动,非常有意思。胡河清的那篇前言写得超级棒,我选一个片段给大家读一下。他在回顾自己写《洪峰论》,说:“那时候我的心境非常寂寥,也很孤独,缅怀不止音讯的故人,因此我读了洪峰的小说《极地之侧》中的以下一些文字,不觉有点动情。”然后引了洪峰的一段话,一个小说的片段。“后来人们都走了。只有我和小晶依旧站在坟前。西边的天空鲜血一样弥漫。小晶碰我一下,说:‘我们也该走了。’我说:‘该走了。’说完我们又站了一会,然后肩并肩朝岗下走。这时候天已昏暗,出现了我前面说的那种青紫颜色。四周很安静,天大极了人小极了。”

胡河清他有一段夫子之道,有一段感慨。他说:“自从选择了文学作为职业,我就开始预感到我的一生恐怕是同文学难以分手了。当中国人文文化传统越来越悲壮地衰落,我在大江南北的许多朋友也相继离开了文学。但我却愿意像我的一位老同学说的,做一个中国文学的寂寞的守灵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等到那血色黄昏的时刻,兴许连我也不得不离开这一片寂寥的方寸领地。如果真有这一日,我的心情该会有多么惆怅呀。”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还有我个人也非常偏爱的是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他整个作品讲得非常透彻,包括后面提出一个核心概念——诗是经验。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儿童都会喜欢李白,但是老年人都会喜欢杜甫。如果把李白和杜甫放在一起,李白不如杜甫,中国最好的诗人是杜甫。他展现了最为深切、广博的人类经验,而这一点需要我们自己的实践来证明。当我们带着人生经验重新来读那些作品的时候,我们会特别有感慨。

这里第四封信有个表达特别漂亮。他写那个向他来请教诗歌以及生活问题的年轻人。他说:“你是这样的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的一切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就像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够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

我一直认为到最后我们会发现,读书就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说的那样,“像拔何首乌一样的,我于是把它拔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毁坏了泥墙。”因为你拔起来以后,发现拔得越来越多。因为一切都扯在一起,这本书跟那本书有关系,这本书又引用了那本书,所有的一切都交织在一起,所以你读的书就越来越多,你就迷失在一张书的网络里面了,往往是这个样子。
《惶然录》——碎片式的写作
然后我想提的这本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的《惶然录》。碎片式的写作,但是每个标题都非常好,每次翻都很有启发。“我是无”、“一个人是群体”、“内心的交响”、“我这张脸是谁”、“我也将要消失”、“童心不在”、“单调产生的快乐”、“生活之奴”、“艺术在另一间房里”。

最近我老是记起那两篇《可怕的少作》和《新作原是旧作》。《可怕的少作》,他讲了他老了之后,重新再读自己小时候的创作,发现那个时候的自己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而且是用法语写的。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写过一句话“我用看蚂蚁的心情看待自己的命运”。然后我经常怀疑这句话是我自己想得吗?还是哪里抄来的,为什么说得这么好呢?所以说有种感慨,叫“可怕的少作”。

还有“新作原是旧作”,这个说法在彭塔力斯的《窗》里的叫“说了又说”完全一样,他说:“我以为自己在说的一个观点是我刚刚想出来的那个新的观点,结果我去翻我十年前的日记,发现当时老早就说了这个东西。”这里面又是害怕,又是绝望,更有百感交集的这种心情,我觉得写得特别有意思。
《返璞归真》
接着说到一点点信仰的问题,有这么几本书深刻地影响了我。

这本书是刘易斯的《返璞归真》,我强烈建议大家都读一读。我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棒,一系列让你眼花缭乱的比喻,非常好玩的类比。“地质学家研究岩石,岩石呆在那边,主动权在你手里;动物学家拍摄野生动物,得静悄悄地走进,因为它们会躲避,动物有一点小小的主动权。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你想跟他交朋友,他不理你,你完全没办法,做不了朋友,因为双方掌握的主动权是相等的。现在你想认识神,主动权在神那里,他如果不彰显,你就无法找到,因为你是他造的。”

所以说“神爱世人,向每一个人显示他自己,可惜有些人的头脑和性格陷在错误状态中,所以无法清晰地领受神的启示——阳光均匀地照在所有的镜子上,但是布满灰尘的镜子,难以如明镜般反射出清晰的光。”神学也有点像一门精细的科学。那么仪器是什么呢?认识上帝的仪器是我们自己,那么我们有没有把自己擦得很干净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认识上帝?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不保持自身的清洁明亮,他对上帝的认识就会模糊不清”,这是极其漂亮的类比和比喻。

继而再来一个比喻,他说:“一个曾经在海滩眺望大西洋的人,当他转而去看大西洋的地图的时候,他也是从一个真实的事物转向一个不真实的事物。”我看不见、摸不着,是不是不真实的?海水是很真实的,地图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从真正的海浪转向成一张彩色的纸头,谁更真实?当然海浪更真实。

这里的关键是两点:首先,这张地图是成千上万曾经在真正的大西洋上航行之后的人,以他们的发现为基础绘制而成的。在这个角度来说,它的背后蕴藏着群体的经验,这些经验和你从海滩眺望大西洋一样真实。而且不同的是,你眺望大西洋只是你个人的经验,而地图却是各种各样经验的汇集。第二,无论你去哪里,地图都必不可少,如果你只想在海滩散散步,你眺望大西洋就比地图有趣的多,但是,如果你想到达美国,那张地图却比沙滩漫步更有用。神学就像地图。所以我觉得读这本书收获很大,讲得非常漂亮,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看。
《超越东西方》
还有一本书叫《超越东西方》。作者吴经熊,非常了不起。东吴大学法学系,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34岁起草《中国民国宪法第一草案》,史称“吴氏宪草”,《中国宪法》的创造人。他也曾经翻译过《圣经》,以古风的方式翻译过诗篇,非常有意思。他说:“人生的智慧就在于不要问你的雨伞在哪里。你只有尝过生病的滋味,你才能体会到健康是多少快乐。自由地呼吸,享用食物,睡得香甜,开玩笑,晒太阳,听晨鸟啁啾,晚上听收音机,心底没有什么秘密让自己脸红,没有敌人,没有背叛你的朋友,在打字机前读信唱歌,履行每天的义务,写日记,即使它不是世界的转盘,修建自己的花园并且欣赏邻人的花园——这些生活装的每一件小事,我们都是通过神的特殊恩典得到的。啊,每日生活的奇迹!”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活在当下,今天乃是一项礼物。

因为书本的阅读还有周围朋友的见证,这让我逐渐觉得信仰很重要。《圣经》里讲的很清楚:“著书太多,身体疲惫,读书多没有穷尽。”各位,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读书、写作都应当有节制,因为确实“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但是你要知道最重要的内容,我觉得人生中有些事情是很紧迫的,有些东西可能不是太要紧。

还有就是读到这么一段话,让我颠覆了原来的错误观念。在《利未记》的十九章第十八节里面,他说:“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上帝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所以说即便我们受了什么委屈,不需要自己去报仇,但关键问题在下面这句话:“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我觉得这句话彻底地洗清了鲁迅对我的影响。

其实大家看学者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鲁迅式”的,还有一类是“胡适式”的,大凡现在做“鲁迅研究”到最后的,道路都会越走越窄。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讲到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尤其是批评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这里面很明显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大家有没有体会到?鲁迅所有的作品里面都有一个骄傲的个体和庸俗的大众。那些看客、围观的人,那些革命者是在前面,前驱和闯将。他一直有一个知识分子骄傲,觉得我们的国民素质实在太差了,太垃圾了,你们要提升,提升也不可能,反正永远都是这样子的,感觉就像“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简直有孔子这样的论断。

但是《圣经》里面写的很清楚:“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我们原本也是这样民众中的一员,而且上帝让我们生在中国,能让我们成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这里面一定有他的意思。我后来想想生活在中国真好,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度。自从我出生以来,一直到现在为止,见识到这个世界突飞猛进的变化了,太神奇了,太有意思了。也让我们能够去掉一些旧的观念,慢慢对一些事情看得更清楚。所以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特别有意思,能够告诉我们,我们如何来对待我们自己国家的人。

带大家来看一个双语版,ESV版本的《圣经》。在《雅各书》五章第一节里面,非常漂亮的一段话,英文表达得非常漂亮:“Come now,you rich,weep and howl for the miseries that are coming upon you.”看中文:“你们这些富足人呐,应当哭泣、号咷,因为将有苦难上身。”歌德说过:“不懂得英文外语的人,也就不懂得他的母语。”所以我们要通过英语来认识汉语,我想问各位的是,“Come now”汉语里面是用了一个字来翻译,是哪一个字呢?这是作家汪曾祺非常喜欢用的一个字,很有意思的一个字。大家去查一查,你就知道圣经的翻译有多少精妙了,非常非常棒。

现场问答
1


我是数学老师,刚教书两年。请问您心里是怎么看待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1


我觉得一旦当我们认识到学科并没有那么重要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我们去春游的时候,我们发现那些孩子很好;当我们去学农的时候,这些小孩子都很好,学科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如果说我们去了一所特殊教育的学校,那些小孩子的智商,或者说内心都有这样那样的一些小问题,以至于他们没法正常的学习,那么为什么还要教授他们那些东西?我们到底应该教授什么呢?

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教师应当引用Trudeau医生的那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觉得教师很多时候是这个样子,安慰的功能更多,治疗恰好考了一个好分数,这也不是我们的功劳,这是运气好,但是安慰和陪伴更重要。其实我觉得我们的体制太僵硬了。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里说:“中国文化的最大缺失,就在于个体永远不被重视。”它和中国传统的思想、家族宗族主义一拍即合,是有一些内在的联系。因为我们都是以家族的方式来传宗接代,然后来延续,至于个人的情感不被重视,这是不够现代的一种观念。那我们知道,现代的观念一定是灌输到每一个个体。一个好的教育,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孩子身上的。
1


郭老师,我女儿现在是小学六年级,我最近想推荐她看《动物庄园》,你有什么好的招数吗?谢谢。
1


这真的是一本特别好的书,但这里面要注意方式方法。为什么?就像我们给学生的课程安排一样,我们到了初中开始,我们的课程里面有阅读《南方周末》的环节,但是我们的小学并没有读《南方周末》,为什么?因为在这中间需要找一个恰当的点,我们知道揭示真相很重要,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说,揭示真相是他成长必要的要素,但是保护童年也很重要。所以说我觉得有责任心的家长在这两者之间应当获得一个平衡,怎么样保护童年,又怎么样揭示真相。对《动物农场》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有时候在这个层面上,到这里就可以了。她把它当一本动物小说读过就行了,不必谈的太多,就像里尔克说的:“当站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你慢慢就会明白。”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我是这么想的。
1


郭老师,我今天碰到我同组的另外一个同事,我问他说:“你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为什么教科书的编排者是这样来诠释的?”他的回答是:“教科书的编排者认为,这么大的孩子不应该明白真谛。”所以我在想孩子到底该掌握到哪一个程度?
1


语文老师的确面临一个难题,因为你需要考虑怎样解释它。但是我觉得教师确实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推介的作用,也就是说,我认为所有学科的老师都应当明确几点,首先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本学科的魅力,这是我们的本分。

其次,我觉得更高的层次是让学生能够突破这一门学科,告诉他们在这个话题里面,这个数学家其实他还是一个哲学家,他为什么会来研究这个数学问题,要是能够有这样一些跨越,这个我觉得那是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好老师。但有的时候我们不要高估自己,因为我们自己的那一点点阐释,其实没有太多用处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其实还是依赖于他自己长期自觉有效的阅读。所以尽我们一切努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来做一个良好的阅读推广者,这才是最根本的,学生在阅读中自然会明白那些道理的。

就像立人乡村图书馆曾经的馆长李英强说的:“阅读的大门一旦向学生敞开之后,就再也关不上了。”他的步伐就不会再停下来,这就是半书房的意义,我们之所以要做这样一个读书的场所,有丰富书籍的一个场所,有这样的定期活动,无非是为了激活大家对阅读持久的兴趣,让阅读的火能够持续地燃烧,这是问题的关键。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学校和书店的功能是完全一致的,图书馆也是这样。就这样,谢谢。
【END】


本文根据郭初阳在半书房的讲座《一个独立老师的阅读旅程》录音整理而成。
  特别感谢   文稿整理: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广雅团队

文字录入 :温州神指速记
编辑 | 半编团 · 叮当


    关注 半书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