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重要是对现场的判断和理解讲座

 

从《奥运16天》的作品说起,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要往哪里去?说到底,不管传统媒体、新媒体,面对不同的故事,背后都是人的行为、人的欲望、人的选择。而作为报道者,不同样态的作品呈现背后,更重要的是对现场的判断,以及对素材的理解。...

从《奥运16天》的作品说起,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要往哪里去?说到底,不管传统媒体、新媒体,面对不同的故事,背后都是人的行为、人的欲望、人的选择。而作为报道者,不同样态的作品呈现背后,更重要的是对现场的判断,以及对素材的理解。人大新闻学院邀请《奥运16天》的主创,腾讯深度报道组的编辑王映潼,讲述《奥运十六天》的策划和制作,以及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本公号整理了讲座内容,与读者共享。
王映潼: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编导,《看见》编导,《客从何处来》第一季易中天篇,第二季钮承泽篇导演。现就职于腾讯新闻视频节目中心。


《奥运16天》:现场的物理化记录

6月,王映潼看到影像艺术家汪东升拍摄的一套从未公开的北京奥运图片,在同一位置,每两分钟一张,连续16天,用1万多张照片,记录了北京奥运期间鸟巢的日日夜夜。

这套照片对奥运会现场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打动了她,决意以此为原点,结合里约奥运做点什么。
一台架设在鸟巢内的相机,制造了一万多张“时间切片”,把8年前的奥运会保存下来。


6月策划,7月设计,8月6日《奥运16天》上线。

它是一个直播态的H5产品,用里约奥运会的直播信号和北京奥运的全景图片,把时隔8年的两届盛会联结在一起,营造时空穿越感。一边是实时呈现,竞争、热闹、宏大;另一边则是私人叙事,客观、冷静。这个产品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一万七千多张照片的处理,设计师需要解决适配多个终端,保证加载速度和体验。
跑道内的两个按钮“里约”和“北京”,通往不同时空的奥运会, 16天,24小时,两个奥运同步呈现。
作品的表盘设计


北京奥运的这组图片,被设计到了时间转轴里。拨动浮层的表盘可以播放相应时间点的照片,点击中间的播放按钮以延时摄影的效果观看当天照片生成的影像。表盘左边是以汪东升私人视角对照片当下时刻的简述,左上角的按钮可以返回“里约”,右上角的按钮可以进入整个16天的目录,按照里约奥运会的赛程,每天进行图片“解锁”。
《奥运16天》设计稿   产品设计:杨博 张家馨


从私人视角来看北京奥运会,是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鸟巢,我们只记得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华美表演和灯光烟火,不知道开幕式后的鸟巢怎么收起所有道具,隐藏舞台,恢复成奥运赛场。“我担心的是八年前的东西会有人好奇吗?就想着怎么跟今年的奥运会结合。这些时间切片,八年后看熟悉又陌生。图片中的鸟巢很小,像一个玩具,里面的人也很小,像在游戏”王映潼说。
2008年8月20日零点21分 进行闭幕式灯光演练


影像艺术家汪东升为了保证拍摄持续进行并不受干扰,他给相机拉了长长的充电线,架在主席台旁边,买了内存最大的存储卡,把相机包裹成球伪装起来,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每分钟5张,相机对着鸟巢每两分钟“咔嚓”一声。但在拍摄中,电源意外被断掉,相应时刻的照片缺失,王映潼在作品中没有做出任何修补,而是选择图片区域黑屏,在左边的文字区说明了黑屏原因。因为事实如此。

王映潼按日期和时间段,从时任北京奥运会田径体育展示导演的汪东升记忆里,整理出“私人视角”的奥运时刻,呈现在二屏左上方。
北京奥运会图片整理笔记
此外,汪东升还讲述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在刘翔退赛前的十分钟,他收到竞赛主任的指令“可能有意外发生,控制好场面”。那场比赛是当天上午的最后一场比赛,刘翔退赛之后,鸟巢里躁动的观众不解、愤怒、期待,在结束后仍不肯离去。汪东升马上请音乐编辑找音乐,几分钟后,粤语版《海阔天空》在馆内响起,循环播放几次之后,人群渐散。作为北京奥运会田径体育展示总导演,拍过多年纪录片的汪东升凭借他的经验做出了选择,用音乐纾解观众的情绪。此后,《海阔天空》成为多部纪录片中人们谈及刘翔退赛场景常用的背景音乐。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栏刘翔退赛前


第二个故事是博尔特的生日。

8月20日,男子200米决赛,博尔特以19秒30打破了世界纪录夺冠。颁完奖后,鸟巢里突然响起了生日歌,那天是博尔特22岁的生日。在这天冲破了人类极限,也许是冥冥中感知到了天命,他做出射箭的动作,双臂指向天穹。在他站在荣誉巅峰的那一刻,全场九万人为博尔特唱起生日歌,他热泪盈眶,披着国旗绕场向观众致意。这是汪东升提前查到了这个信息,制造的细节。多年后接受采访,博尔特说那是他最难忘的一个生日。
博尔特打破了世界纪录后,双手指向天穹


第三个故事是,当著名的撑杆跳选手伊辛巴耶娃在连跳两次都没过杆后,她当众裹着毯子,甚至蒙脸,躺下。“我相信她在祈祷”,所以汪东升下达口令让所有岗位都保持安静,这大概持续3分钟按住了另一边马上开始的颁奖,把全场的时间留给当众“睡觉”的伊辛巴耶娃。事后证明,这果然是创造奇迹前的安静时刻。鸟巢像是一个大剧场,汪东升控制着全场的情绪和节奏,他凭借自己对现场的识别和理解,把“事故”变成了“故事”。“有人认为体育展示是热闹,而我认为是调度,是在快速的比赛中选择放大和停顿,甚至沉默。”
当众睡觉的伊辛巴耶娃


而这些万众瞩目的体育明星,在汪东升的镜头里跟普通观众一样大小,被时间切片公平地记录。北京奥运会,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当年赋予它的意义和价值何其之多,但剥离了主观价值,它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却鲜少有人思考。“在这里,我看不见输赢。”这也是王映潼做《奥运16天》的动力所在。

奥运会结束后,王映潼对这个产品作了反思。因为图片量太大,表盘滑动有时会卡;由于里约的信号限播,直播的部分在1分钟后会自动跳转;作为16天直播态的H5,拉动力不足,曾经在第三屏浮层上设计文字制造悬念,但因为整体信息太多,字体过小只能放弃;产品呈现比较复杂,需要做减法。

也许,这套照片有其它更好地呈现手法。


平安夜修路:现场的意外发现

2012年12月24日,江西贵溪,一辆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校车侧翻坠进水塘,导致11名幼儿遇难、4名受伤。这辆只有7个座位的面包车,事发时实载17人,其中15名是儿童,最大的6岁,最小的不到3岁。当时王映潼作为《看见》栏目的编导,去了现场。

“当时我们采访了被拘留的幼儿园园长、教育局的人、乡镇负责道路的人,相关的人都采访了,但依然觉得挺干的,与任何一起校车事故没有区别。我们去现场时发现了一个细节,路很破,但铺在上面的鹅卵石和沙子是新的,车走在鹅卵石上,一加油门栽进水塘了。我就有个疑问,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后来我得到了另一个故事。”就是这个现场的意外发现,让这个事故有了转折,离事实更近了些。

原来,事发地点不远处有个耶稣堂,一些农民是教徒,十几个老人想做好事把村里塌陷的路面修起来,凑了100块,请人包工包料,在平安夜当天拉了一车沙子石头,往地上一倒,并不知道要压实才能行车,只用铁锨推平了事。这段路只有四米多宽,弯道很多,两边都是水,很容易造成危险。
路上新铺的鹅卵石和沙子


出事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几个村子合并后孩子上学路远,家里的老人也不方便接送,园长是为了让孩子们方便上学才买了车。在出事的水塘边上,有一棵200年的大树,村里的人管它叫社公,在下面建了小小的社祠,是逢年过节祭拜神灵,祈求平安。11个小孩就在此遇难。

“其实它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对现场观察,得到的这个意外信息把事实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关于这次校车事故,当时的报道主要关于幼儿园、超载、路不达标等问题,而对于事故的起点--“修路”这个细节,却鲜有提及。


家书:现场的意外抗拒

做《客从何处来》纪录片的时候,面对电影导演钮承泽,王映潼策划好的拍摄逻辑对方并不接受,电视节目需要的戏剧化“套路”轻易就被他识破并躲避。
事实不符合拍摄的预设


这一集拍摄的是钮承泽寻找父亲钮骅离家去台湾的真正原因。钮骅,出生北京满族世家,1949年随部队颠沛到台湾。八十年代初,钮骅委托日本友人辗转联系上家人,通信不久后,钮骅因身患渐冻症住进医院,依靠呼吸器在床上躺了17年,在病床上带着乡愁离开人世。

钮承泽一直认为,父亲的人生,是他见过的最悲惨的一个,也是从他9岁起最痛苦的记忆。他想知道,为什么一个世家子弟,一个人跑去参军去了台湾?这个决定,造就了父亲的悲惨命运,也因为这个决定,有了他出现。
钮承泽的寻根之旅


王映潼原本以为父亲当年写下的一百多封家书会拉动钮承泽了解的欲望,但在拍摄现场中,钮承泽拒绝看信,在二叔家被迫面对之后,还是对抗,不愿意触碰关于父亲生病以后所有的记忆。钮承泽说,他以为自己准备好了,但真正触摸的时候,发现自己无法面对。节目完整地呈现了钮承泽的对抗和逃避,在接下来的拍摄中调整了方案,增加了调查中的部分信息作为补充,建立新的拍摄逻辑。

拍摄现场把节目带到了别处,节目组尊重了这个事实。虽然更为艰难,但那是一个更大的富矿。真实的情感碰撞,使得节目比预设的更有张力。

在了解父亲真正离家的原因和一系列选择之后,钮承泽重走父亲离家的路,真正面对父子关系。


DNA结果:现场的意外之谜

在另外一集寻找曾外祖父的故事里,打开DNA报告的拍摄现场,推翻了节目组此前一年的调查。

关于曾外祖父,钮承泽只知道,他叫孔繁锦,是个小军阀,能印钞票,跟冯玉祥是把兄弟。因为台湾对军阀的评价不高,他之前不敢去触碰。长大后对历史有了了解,知道了军阀有的也有进步的一面,他渴望了解曾外祖父的一切。

王映潼在孔繁锦执政的西北小城天水遇到了一个人,自称是孔繁锦的孙子,保存着孔繁锦在世上唯一的照片。他自己的家族因为被认定军阀后代饱受磨难,父亲被批斗的厉害早早去世,自己的生命轨迹也因此发生改变。这个人到底能不能确认是孔繁锦的孙子?

在此前,摄制组没有提前去验证身份,尽管是个真人秀节目,但对“真实现场”的珍惜,使他们决定把这个谜底留在最后揭开。无论什么结果,无论故事朝哪个方向发展,戏里戏外的人,共同面对。

钮承泽看到DNA结果后,说“给我五分钟”,他出去抽了一支烟。DNA结果显示,那个人并不是孔繁锦的后代,他的家族遭受的磨难,只是历史的一个误会,一个无法消弭的错误。
得知DNA检测结果后,钮承泽打电话通知令斌


一个寻根的故事触碰了另一个人的身份之谜,阴阳差错的命运轨迹,让人五味杂陈。这个特意“保留”的现场,超越了我们的认知和想像,正如常说的“现实生活永远比想像的更精彩”。现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复杂和不确定性,这是犯了很多次错误之后,节目组的老师教她明白的。



创作者说

王映潼在说到《奥运十六天》时用了“产品”一词。这便是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区别所在。在央视时,他们则称之为“节目”。互联网赋予了内容更加丰富、自由的表达形态,这个“形态”,与“内容”融合在一起,共同完成表达。互联网给予了媒体人更高的自由度,做内容的和懂设计、懂经营的相互连接和碰撞,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兴趣的点很快付诸实践,即时收到检验和反馈,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但是我很感激在传统媒体这些年接受的训练,叙事和影像表达,那是更为专业的一个环境。”

尽管讲座中介绍的第一个作品《奥运十六天》中有不少融媒体元素,如VR、动图等;有很多只有新媒体才能将其付诸实践的巧思,但是王映潼更多的谈到却是创作者,他在面对这个题材进行的思考和选择。奥运会场的三个意外的故事,选择背后是对现场的理解。

现场的提问环节,来自某家媒体的编辑提到了刚过去不久的娱乐圈明星王宝强离婚的新闻事件。编辑觉得很苦恼,为了提升浏览量等硬性指标,大家一窝蜂去报道明星的八卦来取悦大众。

王映潼说她也曾经为这类事情陷入过思考,即如何在大众和内容深度、质量上达到一个平衡。她推荐了一篇文章,《南方周末》的记者袁蕾写的《你不会懂得我伤悲》,她除了让我们了解杨丽娟追星的故事,也带我们探究了这个家庭的精神历史、社会背景,以及被娱乐制度控制几十年的历史。

现场也有人对新闻中如何处理“苦难”“噱头”进行讨论。

王映潼承认新闻需要情感曲线、需要趣味,但只有内容的客观、理性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拍摄《客从何处来》时,为了避免消费钮承泽父亲的悲剧和那段历史,在素材的选择上也是反复推敲和拿捏,把悲惨的经历当故事的背景、理解当事人的起点,而不是当焦点来放大。

在复盘《奥运16天》中的那些照片为什么打动她时,提到“上帝的视角”,因为交付给照相机完成纯物理性的任务,使得镜头中的每个个体都是那个时空维度中“平等的”参与者、见证者。隔着8年的时空,它依然打动人心。

这是对事件现场进行思考,处理得好的结果。

图片来源:部分由作者提供,部分来自于网络。

本期编辑:戴幼卿  靳媛媛  张娇娇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本文来源:人大新闻系


    关注 RUC新闻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