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撤离潮”言过其实

 

近几年,大陆外企不时传出消息,将关停在陆工厂,回流本土设厂,或转战东南亚、南亚等新兴经济体。...





原题为《外企步入“新常态” “撤离潮”言过其实》

1

月,台资企业兴昂国际驻大陆鞋厂发布公告称,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公司客户订单严重萎缩,后续经营难以继续,公司不得不结束全部生产、实施经济裁员,涉及员工1900多人,产能将向东南亚转移。

兴昂国际是全球十大鞋业制造商之一,公司代工生产包括NIKE、LV、PRADA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

人工成本上升是兴昂决定迁往东南亚的主要原因。据悉,兴昂员工的工资水平每年上涨10%左右,加上社保缴费,人工成本每年上涨15%。而越南的人工成本仅相当于大陆的1/2,缅甸则为1/2至1/3,印度尼西亚也仅及大陆的70%。

近几年,大陆外企不时传出消息,将关停在陆工厂,回流本土设厂,或转战东南亚、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尤其2014年后,中国经济深度下滑,外资工厂频频出走,更撩动各界敏感神经。

苹果电脑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微软关闭位于北京及东莞的诺基亚手机工厂,将产能转移到越南河内工厂。三星最大PBA代工厂韩资企业普光苏州倒闭,韩籍高管跑路。三星集团在越南的投资已超过110亿美元。日本企业松下、大金、夏普、TDK等均已经或计划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

2015年8月,富士康更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签订协议,在五年内投资50亿美元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雇佣约100万名工人。

外资撤离潮是否真的出现?

外资在华经营“新常态”
西子-奥的斯电梯是一家美资控股企业,公司市场与传播部部长李赪告诉《凤凰周刊》,过去十年,公司业务收入维持平均20%的高增长,但是2015年回落至个位数;通过控制成本,公司利润能够保持。

尽管在华增长放缓,李赪认为奥的斯不可能回流美国。他指出中国生产成本和美国相当只是个别现象。印度的营商环境、政府效率、市场规模等还远差于中国。“中国经济仍在增长,只是放缓了,基建与城镇化还在大发展。中国是全球最大、增速最快的市场,全球60%的新电梯在中国。”

在李赪看来,绝大多数在华外企应该转型升级,优化投资环节与领域,以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而非撤离。“中国经济放缓、各种成本上升,这些都逼着我们必须调整,使产品、成本、效率等更有竞争力,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

在生产环节,奥的斯不断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增产不增人,对冲成本上升,现在做到100亩地、200名工人、年产3万台电梯、税收10亿元。在销售环节,奥的斯与母公司联合技术旗下的空调、安防等板块加强整合。

奥的斯也正在大陆做前期投资,计划向服务公司转型。“我们卖出的75%的电梯不是自己保养,但出了问题,媒体先说是什么品牌。政府要求15天检修一次,很少物业能做到。目前中国装的电梯超过360万台,以新电梯为主,长期看,中国会从新梯市场转向服务市场。”

李赪介绍,并未感受到外资投资环境的不确定,奥的斯中国仍在加大投资于研发、自动化、人力资源等。

相对奥的斯这样的高端制造外企,大陆沿海劳动密集型外企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南方某玩具制造台企老板陈克明(化名)表示,企业近年受影响主要由于成本大幅提高、政府效率下滑、政策要求提高、各种费也未减少。

“工资上涨我们没意见,大家多拿工资是对的,只要我们拿得出。但是,国务院已经要求没有法律依据的费都要取消,而村镇还在继续收,95%的费还在执行,说村里、园区管理都靠这支撑呢。企业缴的税越来越多,费却没减少,我们等于缴了两次税。”

陈克明介绍,合法的社保支出执行中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养老保险,工厂交14%,员工交8%,但很多员工不愿交,要求他交,他就走,工厂只好交22%。这钱常常最终用不到员工身上,因为还没有全国统筹,结果也变成缴税了。”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的行政效率从2014年开始下降。“现在政府部门都不愿出面,不愿惹事情。有些事本来合法的,因为耽误时间长,最后变成不合法。”

另一方面,某些政策执行又过于苛刻。陈克明抱怨,当地要求企业都要上环保设备,企业花了上百万元安装了,政府人员突然又说,这些企业都要限期搬迁,也不给找地方。“企业要找到新厂址,新厂要通过环评,环评可能6个月都下不来,这些都需要时间,但执法部门不管这些。”

当地部门的不对称行政使得陈克明疲于应付。“以前企业主不用花多少时间考虑生产外的事情,现在要花一半时间处理这类事情,不能专注本业。”

他介绍,当地某些产业确实很有前景,不过大家投资都不太积极,因为政策不确定,大家都犹豫。

近几年,当地陆续有企业到东南亚寻找生存机会,以利用东盟的市场和低成本优势。随着中国制造崛起,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对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则给予最惠国待遇。三星、富士康等大厂转移产能,众多中小配套厂也跟随前往。

不过,广东省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翟所领认为,所谓沿海外企倒闭潮、撤离潮是不存在的。“任何时间都有企业成立或倒闭,90%的新创企业在三年内会倒闭。不能看到某个川菜馆倒了,就说餐饮业不行了,因为湘菜馆又起来了,是消费者口味变了而已。我们的企业数量减少了25%,但产值规模都增加了,留下的都是有竞争力的、有意愿留下的。”

至于外企撤离,他表示,90%的企业没有把大陆工厂关掉,而是出去设新厂,规模其实扩大了。“我们的标杆台企经营都不错,当然在东莞的员工数在减少。比如裕元鞋业以前有15万人,现在只有四五万人,产量也少了,但产值不一定减少,因为大陆工厂现在是做高端产品,低端产品搬到印尼设分厂。”

翟所领介绍,当地台企都在转型升级,否则早已被淘汰。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出资,帮助上千家企业做诊断辅导。以其经营的企业为例,主要从自动化、流程再造和观念改变着手升级。

“我的公司原来有6个接听电话的,每班两个人,周末也有。现在就一个人,下班后转给门卫,因为下班后的电话一般都不重要。公司原来有4000员工,现在是1500人,但是产值增长了,这些都要归功于系统再造和激励改进。”翟所领说。
“撤离潮”并不存在
“所谓外资撤离毫无疑问是不成立的。事实上是,2015年中国大陆进出口总值按美元计下降8%,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6.4%。而且外资进入明显向高增值部门倾斜。”中国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相关议题甚至不值得争论。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通报,2015年,中国大陆吸收外资规模稳步增长,而且利用外资质量继续提升。

虽然来自日本、美国和台湾地区的投资分别下降25.2%、2%和14.1%;但是来自东盟、欧盟、“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的投资分别增长22.1%、4.6%、25.3%、8.8%和53.4%。

2015年,外资在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全年实际使用外资7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7.3%。1-11月,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72.3亿美元,同比增长51.7%;其中,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增幅较大,同比分别增长85.9%、55.1%和29.7%。

制造业全年实际使用外资395.4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94.1亿美元,同比增长9.5%。1-11月,生物药品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66.3%、142.6%和18.6%。

“并未出现所谓的外资撤离潮,总体来说,外资是有进有出,进大于出的。”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唐文弘说。

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表示,很多媒体的报道都不准确,不是主动,是被动,不是撤离,是关掉,因为全球需求收缩,全球都产能过剩。

谈到外企回流本土,罗清启认为只会成本更高。“把一个工厂搬回去容易,但把供应链搬回去太难了。工业4.0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中国很可能比发达国家搞得快,因为中国有工厂、有供应链、有市场。”

至于东南亚国家,确实工资更低,但是没有供应链,综合成本更高。“大家说印度是后起之秀,但印度砸下去5万亿也砸不出中国高铁这样的基础设施,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与中国竞争。亚洲基础设施的完善会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中国工厂反而可能不用搬迁到这些国家了。”

事实上,当苹果需要在短时间内生产一款新的iPhone时,只有中国的工厂能够快速生产并组装其所需的玻璃、芯片及配件。在印度生产的小米手机,其核心配件同样来自中国。

几家外企商会的调研也同样得出上述结论。

根据相关调研,有六成美资企业仍然将中国作为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尽管这与2012年最高峰时的八成相较下降不少。2016年,68%的美资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

中国欧盟商会调查发现,61%的欧洲企业将中国列为未来全球首选或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而且中国对其战略重要性仍在增加。“视野之内没有第二个中国。”超过80%的欧洲汽车和汽车配件企业考虑扩大在华业务。在华建立研发中心的欧洲企业中,85%有意愿在不久的未来增加研发投资或扩大业务。

日本企业同样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巨大市场,在销售型企业和行业中,预计将继续加强开拓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

外资企业普遍将中国消费增长、中产阶层规模扩大、电商增长、城镇化和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创新等视为重要的投资机会。

《凤凰周刊》记者/ 赵福帅

本文节选自《外企步入“新常态” “撤离潮”言过其实》,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10期总第575期。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北京局外人》等精彩文章!



    关注 纸牌屋Hiworld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