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密语:白毛猪儿家家有?

 

什么了不起?白毛猪儿家家!...

点击上方“我们村er”可订阅哦!
杨不易/文

在农村长大,总会有一些耳熟能详的俗语,被留在记忆深处。它们或者沉寂不动,像潭底的石子在静水深处默然。或者又不时蹦哒出来,却早已星移斗转不是原来的样子。那些被村人挂在嘴边的俗语,总是与当下的生活相关,所以也随着时光的变迁,或隐或现。

在我们村,曾有一句自豪,或者带着轻视别人夸耀的俗语——白毛猪儿家家有!有时候,人们聚在院门口,或者马路边闲聊,某个人夸耀自己买了只手表,或者谈到某家人添置了什么新东西,旁边便有人不屑地说:“什么了不起?白毛猪儿家家!”轻视之中带着自豪,言下之意,我家也有。

“白毛猪儿家家有”这句话,并不是我们村一直都有的俗语,而是伴随着一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即长白猪取代黑猪的过程。


之前,我们村所有人家养的猪,都是一种黑毛猪。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引进了白毛猪,这种被称为“长白猪”的新品种,很快席卷全村,以及全镇全县。只用了很短一段时间,就没有人养黑猪了。这种白猪长得比较快,按照农村年猪的生态养法(自家杀来过年,不用饲料),一般只需要喂养一年,甚至大半年,就可以杀肥猪过年了。而原来的黑猪,至少要养一年半甚至两年,才能成为肥猪杀来食用。

这种生长迅速的白猪,让农民兴奋不已。因为这样的话,一年中除了给自家养一头肥猪,还可以养好几头拿来出售,作为副业挣一大笔钱。在那之后,我们村养的猪,除了母猪,全部都变成了白色,包括到处游走配种的种猪。就是说,那些白猪,其实是白色的种猪和黑色的母猪杂交的。黑猪在我们村绝迹了,而白猪则成了一种普遍——家家都有。这就是“白毛猪儿家家有”的由来。


三十年过去,在我们那一片,猪的品种已经十分繁多,但一般仅限于养猪场。一般的农户,还是养着一种生长迅速的白猪。但是,我们村如今恐怕也不是每个人都敢说那句“白毛猪儿家家有”了。因为,虽然农户们都养白猪,但好多人家已经根本不养猪了。

之前看到一个三年前的数据,说上一年我们县出产的生猪130.7万头,有62.5%都来自养猪场。估计现在这个比值会更高了。因为据我观察,我们村很多人家已经不再养猪,昔日繁忙的猪圈,都闲置甚至废弃了。这种现象正在愈演愈烈,应该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农村劳动力缺乏。年轻人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在农村的老年人正在变得“更老”,他们一般不种庄稼,或者只种很少一点口粮,实在没有精力去种植更多的作物,比如牛皮菜

、青菜等来喂猪。当然,也没有精力去花一年时间照顾一头,甚至更多的猪。他们选择在腊月的时候,去镇上购买大宗的猪肉回来,作为过年之用。而不是专门养一头肥猪,在冬腊月里杀年猪。


二是养猪成本高,挣不了钱。在我看到的,前面那个数据分析中也说,在整个生猪生产链条中,生猪养殖环节的利润最低,而销售环节的利润最高,是养殖环节的10倍。也就是说,养猪的不如卖猪的。农民花几个月时间,又是买仔猪,又是买饲料,又是提供青饲料,又是清理猪舍等等,结果收入还不如猪贩子的十分之一。投入与产出不正成比,就是傻子他也不养猪了。

第三个原因,大概缘于交通和购物更加方便。虽然农户养猪的少了,但本地和外地养猪场的生意却好了,镇上和县城的猪肉十分好销,自然,价格也一路上扬。现在农村交通也越来方便,不养猪的农民,可以随时去镇上买肉吃。


然后是,城里人一下乡就喜欢吃的腊肉,农民们却越来越不喜欢。以前,农民腌制腊肉,是因为没钱去买肉吃,所以在冬腊月里杀年猪时,将肉进行腌制风干,以便于保存。来年需要吃肉时,也只能吃这种腊肉。说穿了,那是没办法的办法。但现在交通和购物都方便了,大家对那种腌制的腊肉也就越来越没兴趣了,而是喜欢去镇上买新鲜肉回来吃。有新鲜肉吃,何必再去吃勉强保存下来的“旧肉”呢?

时代的变迁,很难说是喜是忧。而“白毛猪儿家家有”这句俗语的出现和消失,也不过是农村生活的某种意味深长的隐喻吧。


“我们村”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记录乡村

记住乡愁

主创:杨不易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我们村e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白毛猪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