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铃薯-水稻轮作绿色栽培技术规程(试行)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安徽省省稻-薯两作物周年生产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挖掘粮食绿色增产潜力,促进安徽省省稻-薯两作物周年生产发展,省农委组织制订了《2016-2017年安徽省马铃薯-水稻轮作绿色栽培技术规程(试行)》

马铃薯-水稻轮作绿色栽培技术规程(试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水稻种植模式下的马铃薯、水稻绿色生产技术以及两者轮作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江淮地区马铃薯—水稻轮作栽培。

2 产量及构成指标

马铃薯:每667m2鲜薯产量在2000kg左右。

水稻:每667m2产量在600kg以上;其中杂交中籼(粳):14.5~16.5(万穗/667m2),每穗180~220(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5~30(g);常规晚粳:18.0~22.0(万穗/667m2),每穗140~18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5~30(g)。

3 马铃薯

3.1品种选择及种薯处理

3.1.1品种选择

选用结薯早、块茎膨大快,高产、优质、抗病的早、中熟马铃薯品种,如费乌瑞它、中薯3号、中薯5号、中薯8号等。种薯质量应符合GB 18133和GB 4406要求。

3.1.2  用种量

每667m2大田用种量为150kg。

3.1.3  种薯切块

切块前精选种薯,剔除病薯、烂薯、杂种薯、畸形薯等不符合种薯质量标准的薯块。种薯切块时,每个薯块要有1~2个芽眼,重30g ~50g。切好的薯块摊放在室内晾至切面愈合,或放入中性滑石粉中拌种促进刀口愈合,亦可用药剂进行拌种如扑海因50毫升+高巧20毫升/100千克种薯或安泰生100克+高巧20毫升/100千克种薯。

3.2田块准备

选取爽水、保肥,排灌便利,理化性状良好、适合水旱轮作的田块。水稻成熟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收获后翻耕田块,进行晒垡、冻伐,以保障马铃薯种植时土质疏松。

3.3整地施肥

3.3.1整地

在播种前对深翻后的土壤进行旋耕一遍,做到土碎地平。整地可由机械或人工完成,采取地膜覆盖起垄栽培模式,单垄单行栽培时,垄宽60cm、垄高20cm、沟宽30cm;单垄双行栽培时,垄宽80cm、垄高20cm、沟宽30cm。采取稻草覆盖栽培时,马铃薯种植畦宽120cm、沟宽30cm、沟深20cm,马铃薯播种和覆盖稻草结束后,用开沟机进行开畦间沟和稻草上覆土。

3.3.2施肥

3.3.2.1 施肥原则

根据马铃薯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通过土壤检测确定相应的肥料品种、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照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底肥与追肥结合的原则,实行平衡施肥。

施用的有机肥料应符合NY/T 394规定的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要求,无机肥不得施用硝态氮肥。

3.3.2.2 施肥数量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马铃薯一般底肥施用量占施肥总量80%。每667 m2结合耕地施有机肥3000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0-20或15-12-18)70kg~80 kg,、硫酸锌1.2 kg、硼酸1 kg。有机肥耕地时撒施,复合肥一部分结合耕地翻入耕作层,一部分在播种前开沟时集中沟施。追肥以无机肥为主,施用量占施肥总量的20%,一般667 m2追施尿素15 kg,硫酸钾16 kg。

3.3.2.3 施肥方法

机械化栽培,化学肥料的基肥同起垄、播种一次性完成;人工播种时,在播种垄开沟施或穴施。

3.4播种

3.4.1 播期

淮北地区2月初~2月中旬播种;淮河以南1月中旬~2月初播种。

3.4.2 播种方法与密度

可以采用机械播种或人工播种,播种密度为667 m2种4000株~4500株。单垄两行种植,小行距20cm,株距25cm,三角形播种,播种深度8cm~10cm左右;单垄单行播种,株距15cm,于垄中间播种。稻草覆盖栽培,每畦播种4行,行距25cm,株距20cm。播种时,先将薯块在畦面按株行距摆放后略覆盖碎土,再在畦面覆盖8cm~10cm后稻草,再用开沟机从两畦间预留畦间沟处开沟,并将沟土覆盖到畦面稻草上。按采用人工播种,播种后整平畦面,喷封闭除草剂后及时覆盖地膜。

选用马铃薯播种机播种,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起垄、覆盖地膜作业。

3.5 田间管理

3.5.1 破膜放苗

采取人工破膜放苗栽培时,在幼苗出土后,需人工及时破膜将马铃薯幼苗捋出膜外,并用土将膜口封严。采用机械上土栽培时,在马铃薯出苗前3天(薯块幼芽距离地面1.5cm左右),采用中耕培土机在垄面地膜上覆盖2cm厚碎土,马铃薯幼苗可自行顶破地膜出苗。

3.5.2 中耕培土

地膜覆盖马铃薯畦间沟出现杂草要及时进行人工或机械中耕,结合中耕除草,分别在马铃薯5片~6片叶和薯块膨大期各中耕培土1次,以利薯块膨大和防止薯块青头。

3.5.3 水分运筹

注意清理沟厢,防渍排涝。干旱时及时浇水,马铃薯整个结薯期要保持土壤湿润,收获前10d停止浇水。

3.5.4 叶面追肥

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与0.05%硼砂混合液3次~4 次,补充磷、钾、硼肥,促进薯块膨大,增加产量。

3.5.5 生长调节

结薯期对徒长田块可喷施150mg/kg~200mg/kg矮壮素,抑制旺长。

3.6收获

3.6.1收获时期

5月中下旬~6月初,马铃薯植株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块茎成熟,是最佳收获时期,但依据产量和市场价格,可提前收获,提早上市。

3.6.2收获方法

机械收获或人工挖掘收获。块茎翻出后要及时捡拾,如土壤粘湿可待稍干后进行。马铃薯等级规格按照NY/T 1066规定,边采收边进行分等分级,剔除病薯,分别包装运输上市或贮藏。

产品质量应符合 NY /T1049 的规定,包装应符合NY/T 658 的规定。

4  水稻

4.1  品种选择

选择省级及以上审定并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水稻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要求。

4.2  育秧

采用机插盘育秧,具体技术操作的应符合DB34/T588和DB34/T2259之育秧部分的规定;采取人工育插方式的应符合DB34/T 301和 DB34/T 684之育秧技术规定。

4.3 大田栽培

4.3.1 耕整地与基底肥施用

及时清理前茬残物,耕翻晒垡。无害化处理农家肥在翻耕前施入,耕翻后每667m2施45%(或48%)三元复合肥40kg~45kg,并配施硫酸锌 1 kg、硅肥(SiO2 20%)30 kg左右。一翻一旋或两旋后每667m2施4kg~7kg尿素(或等N量的其他氮肥)作耖口肥,精细平整,沉实2d~3d待插秧。

4.3.2  栽插

按表 1 确定栽插规格和基本苗,并高质量(浅、稳、匀、直)适时栽插。

 
表1不同类型品种的插秧规格
品种类型
   
中肥田
高肥田
杂交中籼稻
行穴距 30.0 ㎝×13㎝~15cm,每穴 2苗~3苗
行穴距 30.0 ㎝×14㎝~16cm,每穴
2苗~3苗
杂交中粳
行穴距 30.0 ㎝×12㎝~15cm,每穴 2苗~3苗
行穴距 30.0 ㎝×13㎝~16cm,每穴
2苗~3苗
常规中晚粳
行穴距 25.0 ㎝~30.0 ㎝×12㎝~15cm,每穴 3苗~4苗
行穴距  25.0 ㎝~30.0 ㎝×13㎝~16cm,每穴 3苗~4苗
4.3.3栽秧

移栽秧苗不漂、不倒,栽插深度1.5cm~2cm;采用机插的杂交稻连续缺穴达2穴以上时,应及时进行人工补苗。

4.3.4 水分管理

采用“浅—烤—湿”的水管方式。即:浅水插秧,活棵后露田1次(1 d~2 d);后复 2 cm~3 cm d 的浅水至湿润促进分蘖; 80%(高肥田)、90%(中肥田)够苗烤田;中期间歇好气灌溉,足水孕穗;后期湿润管理,活熟到老;收获前 7 d~10 d 断水硬田,不可断水过早。

4.3.5 大田追肥

活棵后及时追施促蘖肥,每 667㎡施用尿素 3 ㎏~4 ㎏(中籼)或4 ㎏~6 ㎏(中晚粳);拔节期每 667㎡氯化钾10㎏~15kg;中籼倒2.5叶期每 667㎡施尿素8 ㎏~12 ㎏,中晚粳3.5叶期和倒1.5叶期每 667㎡施各施尿素7.5 ㎏。齐穗后视苗情结合病虫防治施用叶面肥:每 667㎡喷施 200 g 磷酸二氢钾。

4.4 收获

黄熟末期适时收获,及时脱粒,晾晒,水分降低到13.5%(籼稻)-14.5%(粳稻)后通风干燥处储藏。4.6 清洁田园

收割后将稻秸秆收拢堆放于田边,清洁田园,为下茬作物生产作准备。

5  病虫害防治

5.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农药施用严格执行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

5.2 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脱毒种薯,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轮作换茬、种养结合、机械或人工除草等农艺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品种定期轮换,保持品种抗性。

5.3 物理防治

5.3.1利用黑光灯、色光板、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银纹夜蛾等鳞翅目、同翅目害虫,每(40×667)m2安装一台频振式杀虫灯。

5.3.2 在危害马铃薯茎叶的蚜虫、白粉虱和危害水稻的稻飞虱或稻蓟马发生田块,利用30cm×20cm黄板或蓝板诱杀,按照每667m2挂30块~40块的密度,悬挂高度高出植株上部20cm~30cm,当黄篮板沾满虫时要及时清洗,再涂一层机油,悬挂于田间。

5.4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害虫,采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利用及释放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同时要保护天敌,主要是通过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性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

5.5 药剂防治

5.5.1 药剂使用的原则和要求

使用化学农药时,应严格执行NY/T 393的规定,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见附录。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并确保农药施用的安全间隔期。

5.5.2 病害防治

5.5.2.1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表2 马铃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主要病害
              
晚疫病
68.75%氟吡菌胺和霜霉威悬浮剂700倍液或25%的甲霜灵可湿粉600倍~800倍液交替喷撒叶面,每隔6 d~8 d喷一次,视病情及收获时间约3次~4次。
青枯病
及时挖除病株及病薯,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4000 倍液,或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800 倍~1000 倍液,或 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 400 倍~500 倍液灌根。
早疫病
在发病初期,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 400 倍~500 倍液喷雾。
 
表3 马铃薯主要虫害及防治
主要虫害
        
蚜虫
2.5%三氟氯氰菊脂乳油2000倍~3000倍液、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粉2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白粉虱
红蜘蛛


5.5.2.2 水稻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表4 水稻主要病害及防治
主要病害
              
稻瘟病


发病初期667m2 喷洒 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 60 g~90 g 兑水15 kg~25 kg;在破口前 7 d 和始穗期,用同样方法喷施防治穗茎瘟;或用2%农抗120 水剂200 倍液喷雾,或每 667m2 用三环唑 20 g~25 g 或稻瘟灵 28 g~40 g 或富士一号25 g~30 g 兑水20kg喷雾防治。必要时间隔 7 d~10 d再喷1次。
稻曲病
每667m2 用 5%井岗霉素水剂 150 ml 或1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50g,加水50~60kg 均匀喷雾。施药时间应掌握在破口前 15 d 和始穗前 7 d 2 次用药,间隔期为 7 d~10 d。收获安全间隔期 25 d 以上。
纹枯病
分蘖期丛发病率在20%、孕穗期30%以上时,每667m2 用5%井岗霉素水剂 150 ml或 10%井网霉素可湿性粉剂 50 g,加水40 kg~50 kg 均匀喷雾;也可用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稀释300 倍喷雾稻株中下部,重病田需打药两次,间隔期为 7 d~10 d。低于此指标可以不用药。
白叶枯病
在白叶枯病常发区,于发病初期每亩用叶枯唑 30 g~40 g 加水 50 kg 喷雾防治;尤其在大风、暴雨、洪涝等灾害之后,水稻叶片受到损伤,应及时喷施上述药剂,防止病情暴发。
 
表5 水稻主要虫害及防治
主要病害
              
稻纵卷叶螟
在虫害发生初期每 667m2 用苏云金杆菌100 亿活芽孢 ừl-1 悬浮剂200~400 g 喷雾,也可用18%的杀虫双水剂250 g 喷雾;孵卵盛期(孵化率达16%~20%)至高峰期(孵化率达45%~50%)用药:每亩用 18%杀虫双水剂 200 g~300 g 或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100 g 兑水50 kg 喷雾。在五(3)代、六(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严重,应两次用药,即在第一次用药后 10 d 左右进行第二次施药。施药时,稻田要蓄水3 cm~5 cm 深,保持水层 3 d~5 d。注意不能与螟虫防治使用同一品种药剂。
二化螟、
三化螟


在虫害发生初期(幼虫蛀茎前)每 667m2 用苏特灵可湿粉在药 40 g~60 g 稀释300~500 倍液喷雾防治;在卵孵化始盛期至高峰期每667m2 用18%杀虫双撒滴剂 0.25 L,均匀撒滴于田水中。或在二化螟、三化螟发生严重、重叠发生期较长的情况下,两次用药,即在第一次用药后 10 d 左右进行第二次施药。施药时,稻田要蓄水 3 cm~5 cm,保持水层 3 d~5 d。
纹枯病
分蘖期丛发病率在20%、孕穗期30%以上时,每667m2 用5%井岗霉素水剂 150 ml或 10%井网霉素可湿性粉剂 50 g,加水40 kg~50 kg 均匀喷雾;也可用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稀释300 倍喷雾稻株中下部,重病田需打药两次,间隔期为 7 d~10 d。低于此指标可以不用药。
稻飞虱
当分蘖期百丛低龄若虫达 1500 头~2000 头、穗期成虫300 只~500 只或短翅型成虫10 只以上时,每 667m2 用10%吡虫啉 15 克或 20%康福多 6 ml~8 ml 或25%扑虱灵 50g 兑水 45 kg~60 kg 喷雾防治。每 667m2 用噻嗪酮 7 g~10 g 或吡虫啉 1.5 g~2 g 兑水 50kg,针对稻株中部下部喷雾。收获安全间隔期 25 d 以上。

6  生产档案

马铃薯、水稻整个生产季节,对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收获各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详细记录,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来源:安徽省农委

编辑:王成

关注nmzjia888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们的理想!


长按二维码关注农民之家


    关注 农民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