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青:我们都是风筝,乡土情结就是身后的线  共读笔记

 

在现实中寻找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与一个乡村的实验样本
读完郝纪柳老师推荐的《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版本,我又特意找到了三联的版本重读。费孝通先生早于1946年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义为什么这几年一版再版?一定有其现实意义。

土地是费孝通先生说的最多的。中国人说“黄天厚土”,土、泥土,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了。大量的人口离开了土地,搬进了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但那里种不出粮食,那里长不出水稻。于是又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城市,走向大自然,走向泥土中心,从中国人最古老最原始的基因中寻找自我价值。“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土社会被看作是静止的社会,而绝对静止的社会并不存在。”在不断的迁徙中,人们找到了依赖土地的最终价值。

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题给出了一段从不同途径去感知自然的材料,我恰恰也在费老的“文字下乡”章节中找到了答案。“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识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同样,乡下的孩子常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常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城里的孩子手机电脑,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真的是乡土与城市的区别。

这几年,我跟着深圳的一个乡土曲艺田野调查的团队去过广东梅州、潮州,四川自贡、资江、泸州,湖南的娄底、永州、邵阳等的乡村。当我今天阅读费老先生的讲义,竟然找到了现实的支持,我在这些乡村的所见竟如同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我希冀从一个个村庄的现实样本中得到印证,使今天,在费老写下文字70年后, 我们仍能找到它的现实意义。

印象最深刻的是潮州之行。

65年前,保存了上千年的青龙庙会中止了,那个时间,是费孝通先生写下《乡土中国》后第4年,在一个大家熟悉的社会里,没有了共同的寄托,曾经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社会关系的人们,开始走出去。他们有的人走到了300公里外的深圳, 一个聚集全国56个民族的移民城市——这个特殊的人文空间,创造性地根植和蔓延。深圳这个社会,正如费孝通先生眼中的另一种社会,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是一个法理社会;而前者,则更倾向于礼俗社会。当我们在两者之间架起一条原乡与居停地之间生成的文化血脉的时光隧道时,便可重返原乡,重拾故土故人情怀。

有人说,潮汕地区可能是中国最固执地保留着中国原生态语言、风俗的地区,也因为如此,我曾经固执地认为潮州人是一个很难让人接近的群体。 然而,这样一个社会,一个你原本陌生甚至曾经没有交集的地方,竟会让你生出些认同感和乡愁味道。美食、风俗、建筑等风物复苏,新的文化现象正在受到关注,而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

那次去潮州,在一个叫赖厝的地方,所见是多种宗教文化的并存。潮州人很喜欢拜神明,他们尊称为“老爷”,在潮州的各个镇村,都有村民自建的神庙, 供奉着不同的老爷,每逢节日,乡里人进庙拜神,香火不断。那次正月廿二,赶上了赖厝“营老爷”,赖厝所在的金石镇有11个村,每年正月廿二的游神活动会在一条村举行,11年一轮回,轮到哪条村,每家每户都会准备最丰盛的礼品,从三牲到五禽,最基本的猪肉、鹅肉、猪肉,上至羊肉、牛肉,则是最高礼仪,供奉到神庙前。

“看完青龙庙会,这个年才算过完了!”青龙庙会对潮州人而言,除了是保护神,也是一种凝聚力。这个64年来首次恢复的潮州最大的庙会,“大老爷”入宫后, 终于在2014年正月迎来了最盛大的游神,热闹持续十天。

我们总说潮州人会经商,成熟圆滑,爱打拼,喜欢闯荡,无论走多远,他们总会回来游神,信神于潮人,已成一种习俗,一种习惯。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心中总有一个大老爷,作为潮汕子孙的寄托。

我并非要表达潮州目前仍是乡土社会,而是这现实社会中,这个地方还保留着许多乡土情结,更要尊崇礼仪,只是相较于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大城市,他更贴近真实的泥土吧。

这篇小文看起来并非一篇书评或读后感,但确是我阅读《乡土中国》后最深的感受,从现实中印证,从历史中求真,这也是我理解的费老这本书今天一版再版的现实意义。

杨晓青   写于2015年

编者语

《查令十字街84号》是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被誉为 “爱书人的圣经”。《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书,是什么东西?》用图画形式对书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呈现无数充满惊喜的温馨答案。

这是我们在“一本书的旅程”图书漂流活动中挑选的三本风格不同的书,每本书征集到了十位读者,有自由学者,有都市白领,有文艺青年,有图书馆员,有全职妈妈……不同的阅读视角,不同的阅读感受,与书相遇的怦然心动,阅读之后的只言片语……这些美好的共读时光,不仅仅是人与书的相遇,更美妙的是人与人的相遇,这是书带给我们的无限种可能际遇。

“一本书的旅程”阅读笔记也是福田区图书馆“一间书房”推出的阅读杂志《一册》的“共读”专栏。《一册》是为了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交流需求,以“一间书房”阅读推广活动为依托,集结“一间书房”文化志愿者、资深读者、图书馆员等众多群体原创文章、经典文学推荐、阅读专题资讯等内容于一体的原创半年刊阅读刊物。希望《一册》可以促进读者之间的阅读分享交流,也鼓励大家积极分享创作。

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连载这些共读笔记。
对这些感兴趣……
请点击图片浏览




    关注 福田图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