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高明”之:明城峰江陂

 

在高明,有一条由西往东日夜流淌的沧江河,世代润泽着这一方水土,造福高明人民丰衣足食。为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综...

在高明,有一条由西往东日夜流淌的沧江河,世代润泽着这一方水土,造福高明人民丰衣足食。为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新中国解放之后,沧江河上建筑起了大大小小的陂头堤坝,使其更好地发挥防洪、灌溉作用,确保沿河两岸的数万亩良田旱涝保收。

今日的“行走高明”,小编就带你来到高明区明城镇,探寻沧江河上的中型水闸——明城峰江陂的规划建造和运行历程。

小编从中心城区一直沿高明大道西行25公里,通过广明高速明城出口再前行约一公里右转数百米,就抵达沧江河中游的峰江水闸。近处看来该水闸上面只是一座连通两岸的交通桥,只是在桥面的上方多出一层用来吊挂闸门的机械起重设施。

随行的明城镇水利管理所副所长温锦明介绍话,峰江陂属整治高明河枢纽工程之一,因近峰江村而得名,该水闸为活动式闸陂,兼具有灌溉、防洪、发电功能。
温锦明


峰江陂建于1964年,是以灌溉、提水抗旱、发电和交通于一体的中型水闸,汛期蓄洪,如遇大洪水时就开闸泄洪,使上游蓄洪截洪,下游减轻负压力,不让沧江河涌水过高,保护高明河两岸堤围安全,枯水期就可以蓄水,满足上游农田灌溉。



回忆起当年修建水闸时的紧张情景,峰江面村现年70岁的夏老伯话,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机械化程度低,在没有大型钩机的前提下,在陂坝的上游先塞上一条围堰,就要动用百几人牵着百多头牛拉耙括沙推石。

夏老伯


在这里塞条基,这里直通过去就是沙基,即在这里围起条河,不让河水下去才能够建设水闸的,当时就是用牛拉耙塞起条基,用一些竹蔑间住耙齿,用牛一路耙成条基,整个明城,特别是城西片全部群众赶牛过来这里日夜不停地耙成的,最多时上百只牛一起耙的啊!



夏老伯讲,修建峰江陂是以数百人的人海战术加上日夜加班才建造起来的,同步开挖的明城城北围和陶筑围内的四、五公里长灌溉水渠,同样是靠附近村寨的群众投工投劳挖成的。

夏老伯


当时开挖一条大运河过去,用人工开挖担成的,周田那边有一条坑一直通下去的,全部用人工一直挖到明城,建坝时一边建一边挖,嗨!好多人的,热火朝天的,直接挖到新市,五公里的啊!

温锦明介绍,峰江陂控制集雨面积达500平方公里,主要灌溉城北围和陶筑围农田共1.2万亩。
温锦明
自流水又可以用水泵提水,满足明北、明西的用水需求,自流灌溉水经过原来的周田村委会、冲坑、潭边,岗头村委会,东门村有一部分。水陂建有28个孔,机械闸门也有28个,总长度128米,设计流量760立方米每秒,陂坝上建一条桥和一座电站,电站原来设计就是500千瓦时,2008年改建过。



在沧江河中游建起了峰江陂,陂坝上兼修了可以连接两岸的交通桥,峰江陂的建成不单是沟通城南及城北围的主要通道,还是峰江水泥厂主要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通道。夏老伯记得,先有水泥厂,后来才建闸,建筑陂坝时所需的水泥沙石,因为没有桥就先是用艇仔,后改为搭条木桥运过对岸。

夏老伯


先有水泥厂,建陂时所需水泥是用艇运过去的,运到对岸一沙坪处建个仓库装水泥,初时用艇撑,撑撑下见到效率低不行,索性打桩整桥通车过,在峰江水泥厂下面用人工打桩,搭成一条通得车过的木桥。
夏老伯话,峰江水闸上面的坝面桥全部是水泥预制件架成的,当时倒制制件的场地就在西边的一个沙坪地上。
夏老伯


无机械化的,桥面就是倒预制件的,倒好之后拖过去的,用人工慢慢拖,人手一条木杠撬过来的,好辛苦的啊,一条村或者一个生产队派出十几、二十个人到工地,返自己的生产队领取工分的。



峰江陂经过十几年的运行使用之后,陂下外坦出现淘空,先后于1978和1979年在坦外抛石加固,1980年又在陂底灌浆补强。

夏老伯


一九七几还是八几年记不太清楚了,因为通了坝底,那时开始就用汽车运泥,将坝底重新塞过,因为陂底下冲刷得好深,要重新垫大石落去进行整治。



温锦明话,运行了50年的峰江水闸,虽经多次技术改造和加固,但主体结构老化,现时已经出现混凝土碳化、钢筋外露、工作桥板开裂、水闸墩墙漏水等现象。

温锦明


因为这个水闸现在已是病险水闸,计划在今年进行除险加固,加固陂底的渗漏,交通桥的重建,更换水闸的启闭设备等。
微信号:fm88983883
微信公众号:883民生热线
新浪微博:883民生热线
24小时新闻爆料热线:0757-88983883
长按以下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马上添加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写留言”发表你的看法吧!


    关注 883民生热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