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俑:东方“蒙娜丽莎”

 

您现在看到的是唐卡公社第213期。欢迎收看往期文章,在回复栏里输入数字或关键字即可查看往期内容。汉阳陵是西汉...







您现在看到的是唐卡公社第213期。欢迎收看往期文章,在回复栏里输入数字或关键字即可查看往期内容。


《帝陵·西汉帝陵》第四集《汉景帝·阳陵》








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渭河北岸五陵塬的二阶台地上,西依厚土台塬,南北俯瞰渭泾河川,是绵延36公里、气势恢宏的西汉九陵之东首。



汉阳陵的考古调查始于20世纪70年代。1990年,为了配合西安咸阳机场专用公路的建设,考古工作者在帝陵园东南约300米处钻探发现从葬坑一组,共计24座,占地9.6万平方米。随后又在帝陵西北发现类似的一组从葬坑,发掘出土各类裸体陶俑。
这些数以万计的陶俑与秦兵马俑截然不同,是汉代工匠们以汉军、宫廷中的宦者、侍女为蓝本,以写意的手法创造出来的艺术珍品,更为重视传神和表现复杂的感情。从形体大小到彩绘表情都异彩纷呈,尤其是这些陶俑大多数都是裸体俑,男女性特征清晰可辨,甚至连宦者俑也都性征确凿,充分反映了当时的艺术成就,是中国特有的“以形写实”的典范。



微笑俑:幸福的东方“蒙娜丽莎”

“与秦始皇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比较,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这或许与汉景帝时期‘文景之治’的盛世背景有关联。”汉阳陵博物馆馆长侯宁彬说,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以其神秘的微笑倾倒世人,而上世纪90年代中国发掘的汉景帝阳陵出土了大量微笑陶俑,堪称东方“蒙娜丽莎”。也许正是“文景之治”时期太平盛世的“幸福”,都被深深刻画到所有人的面孔上。


汉阳陵出土微笑陶俑
汉阳陵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莫过于一个个高约60厘米、赤身断臂的“裸俑”。这些“裸俑”虽然只有真人三分之一大小,但造型准确,做工细腻,身体各部分无不精雕细琢,符合人体结构比例,甚至连毛发窍孔等细微之处也毫不含糊。“其实,这些裸俑准确应称为‘着衣式裸体陶俑’,这些人物陶俑早年埋葬时装有木质的臂膀,穿着代表各自不同身份的衣服。但经过2000多年地下环境的腐蚀,衣物和木臂腐朽殆尽,发掘出土时就成了缺臂的‘裸体俑’。今天,它们失去了当年华丽的衣服,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却正是人体美的艺术本色,所以有人将其称作‘东方大卫’和‘东方维纳斯’。”汉阳陵博物馆馆长侯宁彬说,与秦始皇神情冷峻的兵马俑相比,汉阳陵出土的陶俑都是“微笑帝”,堪称“幸福指数”最高的陶俑。他们以蒙娜丽莎般神秘的永恒笑脸,向后人展示出“文景之治”带来浓郁而温和的生活气息。


汉阳陵陶俑千姿百态的表情
千姿百态的人物陶俑展示了西汉王朝的“帝国表情”,尤其让人惊叹的是,“裸俑”还揭开了宦官的神秘面纱。“从来都无人见过古代真实的宦官模样,汉阳陵却给世人一个最直白的答案。”据汉阳陵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介绍,汉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宦官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宦官的实物裸体陶俑。他们身形比一般的男俑要矮小,而且面容阴柔,神情羞涩,生殖器的塑造也与常人显然有别,也清晰显明汉代被阉割到何种程度。


汉阳陵出土宦官俑
伎乐俑:为谁歌来为谁舞

汉阳陵发现了大批伎乐俑,这些陶俑有男有女,造型生动、神情浪漫飞扬。在汉代,乐舞者的身份和仆人一样,都是主人的奴仆。

对于皇帝而言,除了后宫生活之外,日常的娱乐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宴饮。宴饮在民间不但是人际沟通的纽带,也是礼仪的表征。在皇室,这个作用更加明显,不但宾主的座次位置有规定,甚至食物酒水的放置位置都是有讲究的。宴饮中的娱乐助兴节目常见的是歌舞,但也有杂技、说唱表演。在宴会上表演歌舞的除了职业演员之外,宾主也需要即兴歌舞。一般是主人先献舞,客人再跳舞还礼。在文献记载中,甚至在宴会上不舞甚至舞而不旋都是极度失礼伤人的事情。大学者蔡邕就因为在宴会上没有还舞而被主人认为受到了侮辱,由此被报复诬告,最终流放到吴地去。所以说在汉代的墓葬中,歌舞俑、杂技俑、说唱俑不仅仅表现了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礼仪的表现。


汉阳陵跽坐伎乐女俑
宴饮乐舞,琴瑟齐鸣。那么,瑟这种乐器又是何如演奏的呢?汉阳陵出土的伎乐俑为我们了解汉代瑟的演奏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考古专家发现,出土的鼓瑟俑席地跪坐,瑟横放在膝前,双臂向前平伸,两手掌心向下,置于瑟的上方,大指屈向掌心,食指内勾,两指形成环状,其余三指则微屈,两手食指同时作抹弦的动作。后代人研究古瑟的弹奏方法时说,指法有托、抹、挑、勾、剔、打、摘、拂、历等,即用拇指、食指、中指或无名指,或单弹一弦,或连弹数弦。



汉阳陵出土的“站立伎乐男俑”高60厘米,鼻梁挺直、眉目清秀,面容恭顺。身穿宽袖长襦,内外共穿三层丝帛袍衣。双手前伸,作弹奏状。“跽坐伎乐女俑”高45厘米,眉目传神,面部敷白,朱丹点唇。考古专家称,伎乐俑一般成群出土,人物表情灵动而有生机,俨然是一个颇具阵容的乐队。他们有的神态机敏、神采飞扬,陶醉在节奏之中;有的收腹撅臀,聚精会神,不敢有一丝怠慢。他们双臂向前平伸,左手勾曲,右手或挑拨或抚琴作弹奏之势,宽大的袍袖随着击乐的动作飘扬,美妙的乐曲从指尖流淌......一时间,你仿佛听见丝竹管弦,间声杂糅,如泣如诉。

武士俑:埋在地下的“安保部队”



在汉阳陵里,考古人员发现了汉景帝庞大的“安保部队”。古人深信“事死如事生”,对帝王来说,陵墓与宫殿不过是转换了一个生活空间,一支骁勇善战的地下军团自然必不可少。数以万计的武士俑从汉阳陵南区从葬坑神采奕奕列队而出,出土时他们环甲、执戟,持剑、拥盾,人马威武,军容整肃,考古专家研究认为,应当是皇帝侍卫部队或宿卫军性质。


汉阳陵出土铠甲武士俑
武士俑包括车、骑、步、弩、仪仗等各兵种,有军官、文吏,男、女士兵俑。从出土情况看,武士俑披挂着统一制式的黑色铠甲。在未经盗扰的汉阳陵南区20号从葬坑中,有的武士俑一手持剑一手拥盾作攻击状,双腿一前一后,后腿稍弯。有的武士俑好像在负重奔跑,身体形成弧度,紧绷的双腿似乎积聚着力量,静中寓动。尤为独特的是武士俑那木质的臂膀可以自由转动,任意做出下垂、前伸、屈臂等动作。独出心裁的设计为整齐严肃的军队平添几分活泼和生动的气息。历经千年,衣物已腐朽,昔日挎刀执戟、张弓挟矢、整装待发的武士俑皆成裸体,如今反而收到了变巧成拙、返璞归真的效果。考古专家称,汉阳陵汉俑军阵应当是和平时期守卫皇宫的朝廷卫队,没有经过血腥残酷的杀戮,也没有背负战争的心理压力。年轻的武士穿着丝帛的衣裳,个个环甲拥盾执戟,人人背着皮质的水囊。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守卫皇城皇宫的安全,或在皇帝巡视出游的队伍中担任警卫,表情轻松惬意。


汉阳陵出土铠甲武士俑
虽然体形只有60厘米,但汉阳陵武士俑让人感受到的仍然是厚重朴实、舒展豪放,一派和平时期雍容大度的古朴气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显示了汉代人特殊的追求和审美观念。有趣的是,秦始皇和他的幕僚们对于他的那支庞大的地下军队吃什么,似乎没有准备,而汉代人就考虑得比较多了,他们几乎将阳间所有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用具都搬到阴间去了。军队带有辎重、粮食、各种度量衡、煮饭用的釜、甑、灶、盆盆罐罐,各种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骑马俑:汉朝就有女骑兵?

秦始皇的兵马俑军阵闻名世界,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2000年前的中国古战场上,还有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纵横驰骋,无坚不摧。这支“装甲部队”其实就是汉代的骑兵军团。出土于汉阳陵从葬坑的列队骑兵俑群,数量众多,生动地再现了汉代骑兵的浩荡军威。


汉阳陵出土骑俑
汉之前,中国部队以步兵为主,但随着与匈奴作战的需要,汉景帝时期边郡设立马苑,大量养马,并奖励私人养马。到汉武帝时,民间街巷、田野马匹成群,政府养马达45万匹,奠定了建设大骑兵集团的基础,并建立起一支能够和匈奴抗衡的骑兵部队。其间数次对匈奴用兵,每次都动用10万以上的骑兵参战。骑兵成为作战部队中最有杀伤力的兵种,担负着冲锋陷阵的重要职责。


汉阳陵出土女骑俑
“男骑兵俑是南区从葬坑内众多骑兵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他骑一匹枣红色木马,马为木质彩绘,出土时木马已腐朽,只能看到留在泥土上的彩色痕迹和散落在木马四周的马衔、铜环等器具。西汉不但有男骑兵,而且还有骑马女侍卫。”考古专家在汉阳陵从葬坑骑兵俑阵中,发掘了为数众多的骑马女侍卫俑,她们多为年轻女子或者中年妇女。仔细观察骑马女侍卫俑面部,造型十分奇特:眉脊如山,眼细如线,颧骨高突,两腮下陷,头发中分,脑后挽髻,十分彪悍。对于这种特殊脸型,有些游客说是汉代老太太,年纪大、牙齿脱落,所以颧骨突出。这只是戏说,因为在西汉还没有出现马蹬子,如果骑兵要上马,必须借助臂力跳上马背,这种动作对老太太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况且注重孝道的汉景帝也不会让老太太去冲锋陷阵。有些人认为她们是比较善骑的少数民族,特别像蒙古人;也有人认为这种面部造型,是一种大胆的艺术夸张,工匠艺人用这种艺术手法来显示骑马女侍卫勇猛彪悍;有些人说这些骑马女侍卫是汉代女骑兵,这种说法也不正确,因为汉代没有女兵,当然也就没有女骑兵了。


汉阳陵出土女俑


汉阳陵出土跽坐女俑


“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女性随着经济生活的好转而社会处境也得以改善,能歌善舞、习武竞技者比比皆是,那么,女子骑马现象就不足为奇。”著名考古学家王学理认为,汉阳陵从葬坑中这群女骑马俑绝对不是战场上的女骑兵,而有可能是西汉禁卫军中女侍卫的形象。
敬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注:本文转自考古汇

-----------------------

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在这里让您遇见最精美最传统的手工绘制唐卡
个人微信:tingxuetang


    关注 唐卡公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