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文学]千年古洞“会仙洞”

 

千年古洞“会仙洞”莱山“十景”之一...

千年古洞“会仙洞”
莱山“十景”之一                                               姜永进
莱山,又名莱阴山,古称之莱山,海拔虽然只有六百余米,但在中国古代它却和泰山、华山并列,同为天下名山。莱山上的真定寺是黄县著名的千年古刹。在真定寺西北,有一千年古洞“会仙洞”,该洞又名“仙人洞”、“古洞朝阳”、“黑虎洞”。曾为莱山“八景”之一,洞虽然不起眼,但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黑虎洞由来:相传古洞中曾有两只黑虎,康熙版《黄县志》记载“黑虎洞:莱山院中,禅师休养处,传有二黑虎蹲伏洞口”。清《登州府志》记载“黑虎洞泉在莱山院黑虎洞前。旧志昔曾有二黑虎蹲伏洞口,泉出石窦南流,环院而西,形如满月,盈而弗溢,掬饮甚甘。”相传唐黑虎禅师始居黑虎洞中,唐太宗东征至此,有二黑虎当路,马莫敢过,顷之至洞前,禅师呵之使去,因问东征之事,师曰:“决胜”。果凯旋。为建寺赐名“真定”

“会仙洞”或“仙人洞”的由来:据史料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莱山与华山、泰山、嵩山、首山曾是黄帝“所常游,与神会”的地方。民间传说中亦有昔日黄帝与莱山众神在“会仙洞”中商议国之大事的传说。

走访莱山周围老人及查看《黄县志》和其他记载,均有关于“仙人洞”、“老虎洞”的不同说明,《黄县志》在关于莱山的地图上也标示了“老虎洞”的位置,我曾探访过莱山南麓位于杨家村北的“老虎洞”,也探访过“东老母庙”南的“老虎洞”,所谓“洞”都是一巨石下面有一小的空间,人工不曾凿过,唯有此处的“老虎洞”是人工凿成,且夹杂用“秦砖汉瓦”发券,故本文所称“会仙洞”或“老虎洞”指的是真定寺西北的“老虎洞”。

丙申年午月,一过防火期,我们几人迫不及待的来到“会仙洞”。经过“方桥压月”石拱桥,往北5、60米,涉过数人高的杂草,在真定寺遗址西北,只见洞前被荆棘包围,一阵“突击”,将视线内影响洞口的的杂草、树木全部清理完,千年古洞露出了本来面貌,“会仙洞”洞口上方是一巨型石块,洞的上方是人工堆置的石块和泥土,估计洞内的顶端离外面最顶端不会很高,洞口已被泥土湮没,外洞口宽0.9米,高0.7米,仅能容一人爬进去,记得35年前14岁时候来过一次,还在洞内抓一野鸡,那时的洞内很深,现在叫泥土淤没了,我们几个人相继爬进去,一进洞时就有股泥土淤湿气息扑面而来,洞内确实是“冬暖夏凉”啊,内洞口宽1米,高1.1米,洞口全是用大型石块垒成,洞口上面里侧的大石为规则的长方形巨石,长0.6米,宽0.4米,高0.21米,洞壁西南角数块大石规则罗列,怪不得县志说“洞内巨石巉岩”呢,进入洞内发现里面约能容8、9人,洞内高2.2米,东西长3米,南北长3.9米,洞内地面平坦,洞内上方全用大少不一的石头发券成拱形,中间偶尔夹杂几块青砖。石头中间有几只蜘蛛,偶见几只小青蛙在奇怪地看着我们,散落在地上的一块青砖上有雕刻的东西,不知道是不是秦砖汉瓦?而真定寺周围的青砖基本全是雕刻的青砖,其大小也比我们现代的红砖规格要大。由于年代古老,洞壁发券的石头中间不时有树根盘蜒,洞壁北面、东面均为人工凿成,洞壁西面约有三分之二为石头发券,洞壁西北角残留有一人工凿的巴掌大一个小窝,我们估计可能是古代用来放置油灯的,北面洞壁中间位置有一小平台,长为22厘米,宽为5厘米,估计为放置物品用。这时,我们在洞壁西北角处发现了一片白色的东西,细看竟然是模模糊糊的几行字迹,由于洞壁是酥石,石刻风化的厉害,我用矿灯照着仔细看,右边一个字很象“善”字,左边往下字迹看不出来了,直到地面下。我想起多年前,爬山行者王怀岩先生曾有记载,就高兴的打电话给他,经过一番“刨根问底儿”,这几个字应该为“饥餐松实挖葛填肚子,渴饮山泉舔露润喉肠”。可惜可惜,字迹不清。我们又照王怀岩所说,在洞口处还有“江山不改人心在,祸福无门自招来”的对联石刻,可能由于年代久远之故,没有找到,遗憾之至。据说,这几个对联为当年的黑虎禅师所刻,如是则洞中石刻约有千年历史?遥想几千年前,黄帝在此与莱山诸神品茶论道、指点江山,洞内小酌,斛筹交错,洞外景致绝俗,清泉咕咕,真不愧是“神灵宅窟”之地也。“会仙洞”当为龙口市最古老的人工发券而成的洞穴。我们相信随着莱山的开发,千年古洞“会仙洞”定会仙气缭绕,届时信众同登莱山,体验当年“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的情景。



    关注 龙口古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