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余震,高能?

 

与人的交流和互动就像阅读一样,总是能给予你一些灵感,引导你去思考和自省。...





尽管十一长假结束,开学近一月,但是开学带来的余震还在:新生在朝气与懵懂中仰望星空、老生在“伪成熟”与憧憬中开始回归现实;每天来回宿舍、食堂、教室、办公室的学生与老师,将校园的忙碌填充得满满当当。

于我而言,最强烈的震感,则是来自与几个学生的交流。

 【一】
今天办公室来了一个男生,穿着黑色的T恤,外表斯斯文文,额头还沁着汗珠。

看到我,拿起手里的几张纸递过来,客气地说:“老师,这个盖章是找你吗?”

我接过他手里的纸,展开看了看,是办理休学的材料。我下意识地问:“为什么要休学呀?”

还没等这男生说完,跟着他来的另一个男生就开口了:“老师,你劝劝他吧,再考虑考虑。”

穿黑T的男生不好意思地笑笑:“老师,我学习跟不上。”

“那等你休学完这一年回来,学习就跟得上吗?”我问,男生不语。

“你打算用这一年做什么呢?”我再问。

“不知道,补习课程,也可能创业。”男生眼神躲闪,不时低头或者别过脸去。

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知道一年之后,这位男生如返校继续学习,是否能够补修合格所有不及格课程。

【二】
一个学生,复学。拿着材料走进办公室,身后跟着家长。

办理完手续,这位学生的家长问:“老师,你们学校什么专业好一点,有没有推荐?”

我转头问了问学生:“你对什么感兴趣?”

“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站在一边的家长絮叨着这位学生的情况,心切地了解学校的特色专业。学生反倒站在一边心不在焉。

告知他们一些专业信息以及其他咨询渠道后,家长和学生匆匆离开办公室。

不知道这位学生最后选择了什么专业,不知道选择的专业能否激发他的兴趣。
【三】
中午吃完饭,约了个学生谈话。

我们先简单聊了他的学业:挂科、重学还有面临学位有可能拿不到的现实。

三月份的时候有一次和这位学生聊天,谈完话回去后,这位学生在Q上和我说:“老师,你看起来很累,午觉还是要小憩一下的……我个人还是觉得现在这个世界还是要活得像自己,因为我有时候觉得,能在这个世界还能有梦想真的非常难得了”。

所以谈完了学习,我看着他问:你觉得我今天状态如何?

这位学生答:忙,刚看你在楼梯上还在打电话。

和这位学生沟通数次后的感觉是:这位学生有想法,行动力欠缺,自控能力不强。

经历了期末考试旷考、想要退学后,原本以为这位学生开学返校有很大的可能会办理退学手续,然后他说他想通了。

问及原因,这位学生说:利用暑期去实践、求职,结果发现没有学位、没有学历很难找到一份“发展性”的工作。

至于这个学生后续的表现,我保持期待。
【四】
早上在食堂碰到一位新生助理,随口问了一句他的状态,以及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他面露愁容,表示新生提问很多。而问题多的背后,则是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我们就此讨论了一会,然后将部分原因归结于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过度包办。没有经历风雨的温室花朵,如何在恶劣境遇中生存?

【五】
与人的交流和互动就像阅读一样,总是能给予你一些灵感,引导你去思考和自省。

当然,新生带来的震感消失了,校园依旧生机满园。

因为青春与无畏,因为未知与无限可能。

也因为,生命是短暂还是漫长,人生是有意义还是无趣,类似的体验总会交替出现。
【END】



    关注 半个月亮爬上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