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規》(三十七)——隐恶扬善 爱敬存心-3

 

我们看下一句『恩欲报,怨欲忘』。这个「恩欲报」,其实当一个人能念念不忘恩德,不忘父母、不忘...





我们看下一句『恩欲报,怨欲忘』。这个「恩欲报」,其实当一个人能念念不忘恩德,不忘父母、不忘师长、不忘众人对他的恩德,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所以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当他懂得爱、懂得付出,他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施比受更有福。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做义工的人每天都满面笑容。你看我们许哲居士已经一百零六岁了,我曾经见过她本人,在高雄的时候,她笑起来真的跟婴儿没什么两样,真是一片赤子之心。「恩欲报,怨欲忘」,所以她时时想着可以帮助别人,这是活在爱人的世界里。

当一个人能处处念恩,他就活在报恩的这种心境之中。当人在报恩的时候,他的内心会觉得非常充实。像我这一年多来也走了这么多地方,终于也有一点欣慰,觉得自己这一生很幸运,能够跟着杨老师,跟着卢叔叔,跟着我的师长,跟着古圣先贤的教诲,我是很幸运的人,所以也希望做一点事能够让他们欢喜。这一年多来,虽然看起来很忙碌,但是整个精神状况反而是愈来愈好,所以活在感恩当中确实不一样。当回首来时路,觉得还有这么一点充实的感觉。



我记得杨老师有一次包了一个小红包给我,上面写着:蔡老师,你辛苦了。我看了以后,当场眼泪都掉下来。因为这一生能够有这么幸运,能够走向中国文化的推广这一条路,也是杨老师成就的。而在这一路上,虽然她没有在我的身旁,但是都是点点滴滴给我提携照顾。假如没有杨老师狠心把我放在海口,我就没有这种历练的机会。而且因为老师已经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她运筹帷幄,把很多的前期发展的愿景都规划好,我只是做一个教学的工作而已。而往后的这个安排,杨老师也是处处替我们这些晚辈着想。所以我们能够就是跟随这一些善知识学习,这些恩德要念念不忘。那回报这一些长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依教奉行。所以我送卢叔叔礼物,他可能也不缺,最重要的他能够看到我们这些晚辈,能够听从他的教诲去立身行道,将是带给他最大的安慰。所以我们要时时念父母之恩,时时念师长之恩,时时要念几千年来我们的圣贤之恩。

所以每一次我在看《德育故事》,都看到哭得止不下来,就好像这一位圣哲人把我的心光点亮。那一天我在看着祖逖带着他所有的这些亲党一起去避难,几百个人他都照顾,然后自己都是徒步在走,这些车马统统都让给他人。做到让他乡里这些长者都说:我们虽然年纪这么大了,但是在晚年还可以遇到他,遇到这个再世父母,死都无憾。我看到这里相当感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就是爱、就是关怀。当我们肯追随这些圣哲人,相信也会演出像祖逖这样的好戏。所以圣哲人点亮我们的心光,我们一定要起而效法他们。

「恩欲报,怨欲忘」。人与人难免会发生冲突,但是我们之前也有说到「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也是没学过做人才会跟我们发生冲突。那还是要先反省自己,假如自己没有错,要进一步包容别人。那你总不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那是把别人最肮脏的东西放在什么?自己最清澈的心灵,那是很傻的事。所以当我们肯原谅别人,其实就是原谅了自己。当你把别人的过失每天都放在心上,那可不好受。所以要能够「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对于已经发生的这些冲突,我们不要放在心上,因为当你把这个怨放在心上,对方能不能感觉到?能不能?可不可以?可以。你看当你有怨气的时候,会不会表现在眼睛?表情?一定会的。「诚于中,形于外」,那心不诚,当然也会表现在外在。所以当这个怨你放不下,两个人的关系一定会愈来愈疏远,这样也不好;毕竟可能要朝夕相处,或者是常常在公司里都还要相见。所以当两个人不能彼此接纳,很可能又要影响一个家、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那又何苦来哉?



我有一个长辈,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公司里面很多的事都会拜托他做。因为表现得特别好,很多的这些奖励都到他身上来,就会造成其它这些同事的嫉妒。那我这一个长辈就说:给人家嫉妒是光荣的,因为有本事才会被人家嫉妒,所以不需要生气。接着他又说到:有一个朋友就是批评他特别严重,但是他也没有放在心上。结果后来这个朋友有一件事没有人要帮他,刚好我这个长辈又有这个能力,所以就主动去帮忙他。结果这个动作一做出来,对方怎么样?很惭愧,惭愧自己过去所作所为。后来他们两个就变成好朋友,「冤家宜解不宜结」。而且真正交往之后,才了解到一个人常常会批评别人,就是内心不平。那他的心为什么会不平?因为可能成长过程或者现在的家庭让他的心无法平息,都是内心有很多苦没有好好的处理掉。所以藉由我这个长辈不跟他一般见识,又主动帮忙他,这一分情义就化开这个瓶颈,进一步又可以在思想观念当中引导他、帮助他。

所以我们有缘千里来相会,不管善缘恶缘,只要我们的心保持平等、保持慈悲,相信纵使是恶缘也会转成善缘。所以要做到「怨亲平等」。真做到怨亲平等,才会让人打从心里佩服。我们看这一句成语,谁排前面?怨,怨亲平等,所以要扩宽心量。「恩欲报,怨欲忘」。其实我们很多的执着只要转一个念,当场从执着就变成智慧,所以人要会转念。所以我们要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磨链了我们的心智;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见识。

我们来想一想,一个人进步最多的时候在什么时候?逆境。所以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磨链我们的心智;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见识,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感谢绊倒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强化了我们的能力;感谢遗弃我们的人,因为他们教导我们应该独立。你人生能靠谁靠到终老?不可能!这个「靠」不是肉体上的靠,一个人要有心智的成长,你的一生最重要要靠的是自己的真实智慧。所以感谢斥责我们的人、骂我们的人,因为他增加了我们的定慧。所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不只是父母,所有的人当他们对我们斥责的时候,我们都能虚心洗耳恭听,你在这当下道德学问都在提升。

所以当一个人转一个念,所有的烦恼都可能变成智慧。也由于你能转得过来,这些伤害、欺骗,这一些绊倒你的人,会突然对你怎么样?很惊讶,进一步又对你很佩服,人的修养可以到这样,你到底跟谁学的?那你《弟子规》又可以介绍出去了。所以我们要让圣贤人的脸上贴金!可不能撑不过去,还是跟他一般见识,到最后对方又说:还说学什么弟子规?那就麻烦了。所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报怨短」不是真去报,是把这个怨恨的念头要赶快转过来。「报恩长」,这个长不是时间,是指长长久久。哪有报父母恩报得完的,哪有师长恩报得完的,我们对于这些恩德都要抱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你们有没有突然放光明?因为我高中就放过两次光明,跟诸位讲过了?第一次就是听到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然闪了光明,差不多五到十秒钟,继续又开始昏沈,因为我对文言文都没开窍;又在读《出师表》的时候,突然看到孔明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突然又放了光明。但是光明要能够持续才行,所以遇到圣教不要再当面错过。我可不再错过了,错过很难受,一绕回来十多年。虽然那时候才十几岁,但是十几岁的年轻人还会「为赋新词强说愁」,还会抓一大堆很痛苦的感受。因为不明理,所以唱着那些情歌也唱得痛苦万分,没人指导,把这么好的青春都浪费掉。

所以人都有因缘,跟这些圣哲人也是很深的缘。所以我就跟朋友讲,我说假如有前世,我一定是帮孔明端饭的那个士兵,因为看到丞相愈吃愈少,所以就特别心痛。因为我在看《三国演义》,看到孔明在那里笔都拿不稳了,士兵端饭给他吃,他都不吃,我看到那一幕痛哭流涕。所以圣哲人用他的真诚演出这些好戏,我们一定好好跟他们效法。所以报恩长。因为就是有这一些恩德,才能够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这么样美好的方向。只要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所以抱持着这样的态度,我们会尽心尽力尽我们的本分,让这些对我们有恩之人都能欢喜看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人生。


    关注 明德國學教育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