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脑操作系统该更新了吗?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应对复杂的世事,所以总是试图建立一套内在的准则,可以不假思索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如果把人比喻为一台机器,那么应对世事的这套准则也好,经验集成也罢,就相当于是内置的操作系统。...




以前一直以为只有上了年岁的人,才会被朋友圈里的各种养生文、健康文、鸡汤文洗脑,整天给子女亲友传播这些垃圾文章。一度还不理解更不耐烦的问:你们怎么会转那些蠢得如此明显的文章?最后又专门写了文章告诉亲友如何区分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但是,经历了前几天朋友圈轰轰烈烈的刷屏运动——鲍勃.迪伦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声明,还有那个BBC关于脂肪和糖的纪录片之后,突然发现混迹于网络多年,甚至身为互联网从业者的我们,在面对资讯的时候,表现得并不比那些老人家强。

鲍勃.迪伦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假消息来自洋葱新闻,对于我而言,看到“洋葱新闻”四个字时,就立即明白这是互联网恶搞文化的一部分。从以前的“黑通社新闻”,到今天的洋葱新闻,网友利用戏仿的方式进行创作,已经成为一种互联网风俗,就和每年高考后流行的“零分作文”一样。但是,对于那些和我同一个世代,甚至更为年轻的新世代来说,并步天然地知道洋葱新闻是什么。可能在许多人眼里,洋葱新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和土豆网、豆瓣网同属蔬菜类网站。这属于对网络文化的认知缺失,但我不认为这种认知是人人都必须了解的常识。所以,下一次洋葱新闻还是能调戏一堆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有视野的年轻人。

BBC的纪录片则更为精巧一些,纪录片是真的纪录片,但是结论里巧妙地加入了很多私货。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从头到尾看完一部纪录片,所以文字加截屏方式的文章只要90%的内容和纪录片保持一致,那么人们就不会注意到10%的新增营销内容。只要标题足够劲爆,内文足够浅显,BBC还有足够的可信度,那么它们就能带着那一点点营销内容在短时间内传遍整个互联网。而等到有人发现不对的时候,想要指出问题已经为时太晚——人们总是倾向于捍卫自己早先相信的结论,一旦判断下达,人很难推翻自己的定案。这一点,无论是否拥有学识、眼界、头脑都很难改变,因为诚实从来是一种稀缺的品格。

因此,我得出了第一个结论:我们和老人家一样,都在遭受垃圾信息的侵扰。之所以我们觉得他们会被显而易见的垃圾消息欺骗,那只不过是因为针对他们这个人群只需要做到那个程度就足够了。而我们则在被更为精巧,也更为狡诈的垃圾信息所欺骗,但我们极少认识到这一点。甚至,正如以上两个例子里所看到的那样:我们缺乏必要的辨识能力,更缺乏辩正的勇气。于是我有了一个悲哀的推论:从长远看,人们总是会变成当初自己反对的那个样子。等到我们到了自己父母的年岁,我们的子女可能也会用今天我们看待父母的眼光看待我们:你们怎么会转那些蠢得如此明显的文章?

当我重新思考父母辈对待各种朋友圈的洗脑文章的态度时,对待“洋葱新闻”四个字的不同态度给了我新的启示:我们一眼看过去,只要看到那种粗体大字外带各种颜色的内文,飘来飘去的GIF图,以及文章顶部和底部要求关注和转发的条幅,在一秒钟之内就能判定那是一个垃圾营销号的垃圾文章。为什么老人家们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反而兴致勃勃的阅读下去,并且转得整个朋友圈都是?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学习过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新事物,连基本的审美经验都没有,更不用说启动自己的分辨能力。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应对复杂的世事,所以总是试图建立一套内在的准则,可以不假思索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如果把人比喻成一台机器,那么应对世事的这套准则也好,经验集成也罢,就相当于是内置的操作系统。上一辈人的操作系统形成之际,传媒是极为有限的广播、电视和报纸,每天上班读有限的新闻社发布的有限报纸,下班听有限的广播电台频道,晚上看有限的电视台的有限节目。所有的媒体都经过仔细的遴选,保证了权威度和可信度。而在今天,所有人都可以发声,任何人都可以在微信开一个公众号。对于上一辈人的操作系统来说,他们并步天然地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无限多选择、无限多声音的新情况。所以,只需要在文章标题里写上:老中医说、老专家说、央视说、中科院院士说、人民日报说……就可以立即控制他们的操作系统,让他们臣服。因为在当年,他们就是靠这些明显的标识区分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我们的操作系统是为了今天而生的。我们凭借上网的经验天然地知道,一个网页如果flash越多、弹窗越多、字体越多、广告条越多,自然也就越垃圾。我们也凭借多年上网经验本能地知道,虽然网上有无数多个选择,但是其中哪一些可信,哪一些可用,以及应该如何用。同样是网站,我们去到贴吧去到天涯,和去到豆瓣去到知乎,对他们的期待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对于它们的信任度也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是如此深入地写入了我们的操作系统,以至于我们完全忘记了它们当初是如何一点点累积而成。我们并不是天然地认为网络游戏是一种消遣,不应该把沉溺者送去电击;我们也并不是天然地认为结婚是自己的事情,晚婚是时代的趋势,父母亲戚不应该过多干涉子女的婚姻——在这个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人,接受了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无数的案例,无数的讨论中渐渐进入了我们的操作系统,变成了判断事物的本能。

因此,我得出了第二个推论:拥有最新操作系统的人最适合当前的社会,而所有人的操作系统都会随着时光流逝老化落伍,变得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如果你离开家乡小镇,去到大城市,从事体制外的工作,利用自己的能力在自由市场赚钱谋生。那么,不用五年时间,你就会发现你和留在家乡的旧友除了回忆往昔之外,已经没有多少共同话题了。因为他们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环境,不需不断提升自己的操作系统,以应对迅速变化的外部世界。

以前的大学生以毕业进入传统的500强企业为荣,之后他们以做市场做零售争取业绩为荣,而到现在,他们早已逃离了零售业,而且不打算和它有任何关系。正在努力挤入投资、创业、新媒体营销等等新行业。你很难想象,这些人如果只是安装一套简单的操作系统,认同依靠家族势力谋求一个本地公务员职位,尽早分房然后结婚,努力买一辆车,从此过上炒房、炒股、出租铺面的生活模式,那么他们大概不能在不断的变化中支撑到今天。

但即便拥有这样的一套操作系统,依然处于未来的阴影之下。总有一天,当老中医说、老专家说、央视说、中科院院士说、人民日报说换成BBC说、CNN说、MIT科学家说、微博上说、大数据民调显示……,我们在未来的世界里,会变得和自己的长辈在今天的情形完全一样。因为我们所依仗的,所笃信的东西,在未来的世界同样不再符合新的运行规律。而且,今天一开始的两个例子已经说明,不需要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在重蹈覆辙。前人的幸运在于他们的时代里,世界变化速度慢,需要很久之后操作系统才落伍,而我们的不幸在于我们身处一个高速变化的世界,操作系统随时都需要升级换代。

对于上一代人来说,人生是一个由不同阶段构成的静态过程。以毕业为标志,从此学习生涯结束;以结婚为标志,从此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之路终结。对于我们这一代以及之后的新世代,人生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习新知是一个终身习惯,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是一种终身的修行。不会再存在某种人生关隘,只要你达到这里就可以宣布你已经完成任务,从此一劳永逸解除了学习活着自我提升的使命。因为变化总会在明天到来。变化总是对个人的操作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不断升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这是我的第三个推论。

现在,能坚持读到这里的朋友们,请你再看一下标题:你的操作系统需要更新了吗?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阅读更多文章。


    关注 自己的一片天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