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票混子:这就是你想要的北京吗?

 

比《驴得水》荒诞。...



大家好,我是安妮。

其实对于非常温和的我来说,如果这两天遇到的事情不是非常令人发指,我是并不会写这样一篇内容的。

或者说,如果北京不是我心里无限向往的一个看戏圣地,我也并不至于气到这种程度。

所以,今天的内容,得罪了。

事情是这样的:大家都颇为关注的超级大秀《蓝人秀》近期登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这个演出票当然非常火爆,周末一天三场仍然供不应求。承蒙天桥厚爱,我得到了4张580价位的票让我邀朋友去看,因为我不在北京,想了想还是觉得不如做公众号赠票吧。

这个瞬间的决定最终导致我的价值观倾塌——虽然玻璃心如我价值观经常被颠覆,但是倾塌的机会真是为数不多。

我在后台随机抽奖选择了四位观众去看,并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事先加了大家的微信,并且拉了个群,保证演出当天实时沟通——可是可怕的事情依然发生了。

演出是周六下午17:00,有一位观众(思忖再三我决定还是不点名了)竟然在取票时以帮朋友代取为由多拿了一张票,当这张票的主人打车飞奔到现场时,已经联系不上他了。

发群消息,不回。

她求助天桥,打电话,不接。

她求助我,打电话,不接。

后来我了解到,这位多取票的观众竟然把这样一张他人的宝贵演出票以不低的价格卖给了门口的黄牛。

是我见的市面太少,还是这就是我爱的那个北京?

梳理一下剧情:某观众称自己帮他人取票后竟将演出票卖给黄牛,事后并无交待。

周六晚上我正从扬州下午场的《郑和》散场,写了一篇稿子准备赶去看《超越语言》,但是没能拿到票的那位观众却在北京的冷风里瑟瑟发抖,眼看着演出即将结束,场内气氛正嗨,我曾以为这是小学课本里才会有的比对。

天桥的工作人员始终都在积极解决问题:

看了下午场,没有余票;

看了晚场,没有余票。

最终,我和天桥一起赔偿了100元往返打车费给这位观众,但我明白,时间的宝贵远大于这点钱。

在此,再次向最终错过那场演出的这位观众道歉。

所以,请问这位偷票的观众:这就是你想要的北京吗?这就是你想要的戏剧吗?这就是你想要的夜晚吗?

其实在他不回群消息的时候我就知道,那张票回不来了,但是我依然抱有一丝期待,希望他能走到剧场门口,把那张票交到属于它的人手里。

然而并没有。直到今天,他也没有回那个群里的任何一句话,也没有给我、给天桥、给失去一次奇观剧场体验的观众一个交待,哪怕是一句“抱歉”。

今年在乌镇看戏,每一部都关于理想主义。我其实在想,剧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戏剧有什么用呢?无论是多么动人的故事,或是何等惊艳的舞台奇观,纵然有些人看了千场万场,他们的生活除了几条收获零星点赞的朋友圈,依然毫无改变。

我曾经在一次饭桌上问起关于北京混票观众的事儿,向阳姐说“北京观众是最好的观众”,那句话不容置疑的语气我到现在都记得。我也确实看到北京戏剧群里每天都在聊不同剧场的戏,看到无数观众下班后零转场奔进剧场。

其实能理解,不是吗?北京的演出那么多,总有些买得起,有些买不起,诱惑太大,想要赠票无可厚非,大家都穷。

但是,本本分分参加活动,规规矩矩进剧场,不好吗?每天吹嘘自己拿了多么好的票,蹭到了多么好的座位,甚至将“混票秘籍”传授他人,这就是你进剧场的原因吗?

这个事儿我本来打算不说了,就在心里默默拉黑那个观众,以后赠票谨慎就行了。但是昨晚跟朋友聊天说起这件事,他司空见惯:

“北京这样的事情很多,某个戏半个月后演,主创们安排了一个彩排探班场,有人混进去拍了N个小视频发朋友圈,主创都炸了。”

难以置信,世界观倾塌了。

我真的很爱北京,很爱北京的剧场,每次离开都恋恋不舍,恨不能立刻搬去北京。我也因为很多原因,认识了很多北京观众,他们从事不同行业,却因为戏剧拥有共同话题。

也曾有人为了等待一个迟到的赠票观众牺牲自己的部分观演时间;也曾有人因为一起拿了赠票看完戏集体写短评给我;也曾有人看过戏觉得很好来跟我交流,甚至给我发红包……

请问这位偷票观众:你何德何能?怎么配得上,怎么对得起?

话说到这里差不多说完了,我依然深爱北京。我也知道自己人微言轻,寥寥数字完全不能改变任何现状,况且很多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你们就当是玻璃心的我一次矫情的吐槽,看完就完了。

只是,人总有些挺在乎的东西,您不在乎您玩儿您的,我这儿啊,以后您就甭再来了。

—感谢阅读—


    关注 安妮看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