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记忆 35载 寻找光阴的故事  一座大桥托起高明人发展的梦想

 

夜幕垂下,华灯初上,车流熙熙攘攘。行车从高明沿江路行至龙高公路,再横穿高明大桥,便可轻易直抵禅南腹地。25年...





夜幕垂下,华灯初上,车流熙熙攘攘。行车从高明沿江路行至龙高公路,再横穿高明大桥,便可轻易直抵禅南腹地。25年前,盛极一时的高明县渡车码头撤销,“百人争渡”的盛景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横跨西江河的高明大桥;25年后,高明剑指两个百年目标的节点上,这座桥梁又将托起高明人的梦想。

闭塞:出城只能靠摆渡
旭日下的西江河水道上,渡船隆隆作响从西樵新田南村向高明靠拢,“哄”的一声触岸声后,高明县渡车码头便如烧开的水沸腾起来,货车、客车、单车铃声、人流说话声此起彼伏,大家伙一股脑儿地涌入船上,等待着对岸的精彩。这,就是高明县渡车码头曾经的“百人争渡”。

“没有高明大桥之前,只能依靠渡船。”1984年7月,高明建成渡车码头,作为高明富湾机械打桩队成员的波叔,常要跟车前往乐从采购钢铁材料。然而,高明渡口仅有两艘船只,每天上午起航,晚上12点停航,车龙长的时候,光是排队都要等上好半天。

最让波叔印象深刻的是,重阳节那天与好友到西樵山登高望远,本应是尽兴而归,怎料到了西樵渡口所就停了船渡,硬是等了一宿才能回家。更糟糕的情况不少,遇上大雾大风的天气,渡船随时要面临被迫停航。


天堑之隔,让高明如同一座孤岛了无生机。时任高明县副县长谭景云在高明城市规划图上反复思忖,高明与南海一江之隔的反差,让他如鲠在喉。“刚恢复建制的高明百废待兴,一穷二百,唯有交通能打破经济发展僵局。”谭老说,高明地理位置上如同小广东的缩影,交通上去了,经济便能发展起来。
通桥:举县筹集资金


说做就做,几经周折在省人代会上立项后,如何建桥,成了当时主政者的重要思虑。“当时建桥有三个方案,一个从南篷山往外延桥梁,再者是从今西江新城路段横跨太平沙直抵西樵,还有就是沧江水闸到新田南村路段。”谭景云回忆,光是建桥选址就经过近百次斟酌,后经过多番地形勘测之后,选址沧江水闸附近建桥。

1989年4月,酝酿5年之久的高明大桥,正式破土动工。



长虹飞架,卧波西江。1991年12月,一座全长1116.2米,有14个桥墩,最大跨境达100术,通航净空高度22米的高明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了。当天彩旗飘扬,桥身双跨缆索上涂上了彩虹般的颜色,小车鱼贯而出,从高明大桥这头驶向了西江对岸,又从对岸驶回高明。那个日子,对波叔和高明人来说,难以忘怀。



其实,这座全国首座人跨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总造价7729.42万元,对一个传统的农业小县城来说,无疑是一笔巨资。“我们发行高明大桥债券,举全民之力建桥。”谭景云说,没有资金是高明大桥建造的最大困难,当时高明广泛发动群众,认购大桥债券,发动海外侨胞捐资,争取上级政府支持,闯过了资金难关。“建造一个高明大桥的浩大工程,对一个年总收入不到3000万的高明来说,很不容易。”
辉煌:建桥三载跻身全国百强
高明大桥的建立,深刻地改变了高明发展面貌。1981年恢复建制的高明,仍处于传统的农业小县城,工业基础落后,经济实力薄弱,更谈不上与禅南顺比肩发展。

高明大桥咽喉之路打通后,全高明工业企业发展到2162家,其中镇以上185家,工业总产值11.68亿元,比1981年增长18.33被,年均增长34.4%。一时间,塑料、纺织、建材、食品、化工产业盛极一时,高明经济版图渐渐崛起。


“高明大桥通车以后,高明三洲工业园、人和工业园等如雨后春笋,大型钢铁制造业、纺织厂、化工厂选址高明,而这带来高明前所未有的机遇。”谭景云说,1993年,建桥通车第三年高明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高明人看到了发展曙光。

不过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渐增长,高明大桥自然车流量年均以15%—20%速度增长,1994年日均车流量已达8090辆次,到2000年的16431辆次,再加上重型车和超载车过桥频率不断增加,车列荷载大大超过二级设计水平。因此,在旧桥两侧再建新桥,便摆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本来高明大桥扩建部分设计是另外建一条6车道的新桥。”时任高明区交通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高明区通明大桥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文芳说,经过省交通厅专家评审,为了让旧桥与新桥共同使用,分开了上下游两桥,与旧桥组成新的高明大桥。

如此以来,扩建工程完成后,高明大桥形成了3桥并列姊妹桥。


    关注 高明公共自行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