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伦茨:攻击行为的自发性

 

攻击行为的自发性前一章已经相当清楚的说明许多动物的族内攻击行为法不会不利于种族,相反的,这是使种族延续的必要...

攻击行为的自发性
前一章已经相当清楚的说明许多动物的族内攻击行为法不会不利于种族,相反的,这是使种族延续的必要条件。然而,不要因此对人类现在的处境有错误的期望。因为内在的行为机构很可能被些微不足道的环境变化而破坏平衡。假若不能迅速地适应这种变化,很可能造成种族的灭亡,所以人类刻意去改造他的环境决不是不重要的。假若一个没有偏见的观察者从另一个行星观看今日的人类——一方面,在他手中有智慧的产物原于弹,另一方面,在他也中有老祖先遗留节来的攻击冲动——似乎要预言,这个种族不会长寿。假若从人类本身来观看这个世界,那似乎是场噩梦,而几乎不能相信攻击性只不过是我们互不相容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病态产物。

所以人类只能期望事情不要比这个更糟糕, 当我们知道攻击冲动确实存在而且是原始的物种本能时,我们就不难了解它的高度危险性。使这项本能变得如此危险的是它的自发性。假若它只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外在刺激所作的反应,就象许多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所主张的一样,那么人类的处境就不会象实际情形一般的可怕。因为假若是那种情况,我们可以抱些成功的希望,把引起反应的刺激去除掉。弗洛伊德最先指出本能自发性的重要,虽然他很晚才发现攻击本能的自发性,他也指出缺乏社会联系和剥夺这种联系是助长攻击性的有力因素。然而,许多美国心理学家却由这个正确的臆测推出错误的结论。他们认为假若不要给孩于任何挫折,而且尽量纵容他们,则孩于长大后比较不会有神经质,比较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而且攻击行为会减少。美国式的教育就是基于这种推测,只是片面地指出攻击冲动象许多其他的本能一样是“自然地”发自于人类的内心,用这种方法抚养的结果,造成了无数鲁莽得令人不可忍受的孩子,他们就只会攻击他人。跟着这种悲喜剧来的是另一个悲剧——当这些孩于长大离家后,面临到的不再是纵容的父母,而是无情的公众批评。美国心理分析学家曾告诉我,在这种难以适应的社会要求的压力下,反而使许多这样的年轻人变得神经质。这种有待商榷的教育方法很明显的还没有杜绝,因为几年前一个在我们机关当顾问的美国同事,曾要求他是否可以多待三个星期,倒不是为了科学方面的理由,而是因为他太太的妹妹跟她一起住,而她的三个男孩,都是“不曾遭遇挫折”的孩子。

假若认为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有卓越的反冲力,纵然有任何的先天因素,它也可借着学习被无限制地改变,这就完全惜了。最近十年,经过阿轮(Adrian)、魏斯(Paul Weiss)、罗德(Kenneth Roeder),以及爱理屈·冯·霍斯特(Erich Von Holst)的研究,人们才了解:事实上中枢神经系统在反应前并不需要等待刺激——就像按钮后,电铃才会响——相反的,它自己可以产生刺激,这正好给予动物和人的“自发性”行为一个自然和生理上的解释。

就较狭义的行为研究来说,葛雷格是最先把自发性当作科学研究对靠的人。葛雷格用金色斑鸠作了一连串的实验,他连续地从雄斑鸠身边移走雌斑鸠,而且渐渐增长移开的时间,经过这么一段剥夺的期间后,他做实验观察,看看到底是哪些东西足以引发雄性的求爱舞蹈。几天不见同种类的雌斑鸠后,这只雄斑鸠就向以前一直被它忽视的一只白鸽求爱。再几天后,它向一只鸽子的标本鞠躬且咕咕地叫,接着甚至向一个布做的圆球做同样表示,最后,经过一个星期的寂寞隔离后,它直接向它笼子里一个空着的角落求爱,因为笼子直角边的会聚性至少呈现出一种视觉上的固足点。照生理学上的说法,这些观察结果意味着,本能行为模式经过一段较长期间的不活功后,引发性刺激(Eliciting Stimuli) 的阈限值(Threshold)就降低了。这是一个相当普遍而被公认的事实,而且假若你是斑鸠,你也会在一条旧抹布或笼于空角落上这么做。
传播心理知识 倡导心理观念
关键词:自杀 | 公开课 | 咨询师 | 为人父母


    关注 心理学空间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