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奕《万里千年长城不倒——长城军事功能解析》讲座全文

 

说到长城,许多人就会问到:一道城墙真的能起到阻挡入侵者的作用吗?连一位通晓中国文史的美国朋友一见到我,也首...



长城

本文为杨奕先生于2016年1月16日在《雄关万里》长城摄影展开幕式上做的专题讲座整理稿,由黄益女士整理。

说到长城,许多人就会问到:一道城墙真的能起到阻挡入侵者的作用吗?连一位通晓中国文史的美国朋友一见到我,也首先问起这个问。



(摄影:箭扣居士)

甚至当下有的中国人也因为这一疑惑,进而推导出:中国人千年如此,世代不绝修筑长城的举动,是愚不可及的行为。

持这种说法的人很重要的原因是不了解冷兵器时代军事斗争的特点和一般军事常识的缘故。





1

长城的阻遏功能

在军事行动中,时间和速度是两个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对于以速度见长,来去如风的游牧骑兵来说,山岳、河流是其天然的障碍。被堑壕、城垣阻隔而失速的骑兵来说,犹如龙入沟淖,无用武之地。

翻越一道凭地形修筑的大墙,进攻者要放弃马匹、要丢掉辎重。攻破一道有人防守的城墙,进攻者要付出血的代价。而要攻克一座堡垒,就意味着要展开一场战斗或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战役。

如同缺乏攻坚利器的游击队要端掉鬼子的炮楼,并不容易。

而八路军老三团打掉日军据守的东团堡也是典型一例。

对于志在必得的进攻者来说,一道城垣未必能完全挡住敌人,但它的障碍、迟滞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古代军事术语“折冲”就是这个意思。

如同盔甲,不能完全刀枪不入,但能减少冷兵器的杀伤作用。

如同防弹玻璃、装甲,在子弹击中时,也许会破碎,但此时已吸收了大量动能。

攻城、拔点是战斗消耗,它让凌厉的攻势能量递减。

人们一般总以为长城是一道单纯的线式防御阵地,实际上长城防御是由点、线、面构成的,而且有很大防御纵深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广义地说,中国黄河以北,几乎都是长城的防御纵深(秦、汉、明等时期)。北京、太原、西安等大城市都是长城防御体系中最大的战略基地。

很多重要地段,长城不止一道。

除了所谓的“大边”、“二道边”、“内长城”、“外长城”外,就居庸关四十里关沟,就有:榆林堡、岔道城、隆庆长城、八达岭、上关、居庸关、南口等数道城垣、要塞。

其前还有沙城、土木堡、鸡鸣驿、宣化城、张家口、来远堡等。

其后还有昌平城、土城等可作后援的城池。

要知道,进攻者如果不在战斗中过程中消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而分流、绕过守军的战役、战略支撑点,就会犯兵家大忌——把定时炸弹揣在了怀里、把敌人置于自己最薄弱的身后,——犯战略性错误。

例:苏联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保卫战。

例:明朝于谦的北京保卫战。

 



2长城的信息功能

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但又不能低估的重要功能——非物

质功能。

准确的信息让强者胜券在握,总棋高一筹;让弱势一方能避敌锋芒、乘敌之虚——信息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关键因素。“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惹不起,躲得起”。对守势、弱势一方,提前得到预警,可以转移、坚壁清野,可以赢取获得驰援的时间。

在生物进化中,藏得住也是一种成功——“好死不如赖活着”。有凌牙利爪的猎豹靠速度攻击猎物。而羚羊跑得更快,能逃脱,也一种速度上的成功。——此时的强弱不在于谁追、谁逃,在于谁获得了生命。

抗日战争中,在农村乡野间的狼烟、消息树、瞭望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预警方式

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横向排列和纵向的前出、后置,就是力图构成预警和联络的网络。

抗日战争中,日军在平原地区建的碉堡、公路、交通沟也是一例。据点的守望和互相机动所形成的“抬头望岗楼,迈步登公路”的条块(网络化)封锁,就是一种划地据守的形式。

高度在信息方面的作用:“站得高,看得远”这是常识。凭高踞险不止是兵刃相交时的地利,也是信息战中的优势。两军阵前,站得高,可以看到敌方阵中形式和布局。

站在高山上,可以提前发现来犯者,发现其规模和方向……

美国朋友谢理达曾指着慕田峪西“箭扣”巅峰处的敌台问我:在骑马的来犯者上不去的地方设防为何?我说:那里更重要的作用是“观通站“。

北京附近的东灵山化凌寺、青水顶、箭扣、望京楼地域极顶等处的敌楼、烽火台,都有此种功能。高处能看出多远?

现在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能有怎样的体验?

我曾乘飞机飞越山陕曲靖、延河上空,可以看到黄河禹门口、风陵渡。一直飞到周至秦岭,回头看,依然可以看见禹门口、风陵渡。

高处的烽烟能传多远?

能见度最好的时候,八达岭望京石上可以看见北海的白塔;礼士路南口的高楼上能看清关沟南口的山口;百望山上可以分辨居庸关金柜山顶的城墙和墩台;在首都机场航站楼可以看到司马台仙女楼、望京楼所在的暗黑色老虎山。

这就是说,这些位置上的烟火,在晴好的天候,可以一传到京。

在“大漠孤烟直”的高原戈壁,就更显示良好的传递条件。

我在青海高原的古道上,趁导弹发射,验证过烟迹的传播效果。上升段的导弹尾迹一直上升到200公里的高空,200公里以外依然可以看到壮观的情景。只要注意,在半个省的范围,能够看到发射导弹的白烟。而从5000米的空中看地面,田地里燃烧的庄稼秸秆冒出的烟也格外引人入目。

信息的意义:在任何恃强、恃力者面前,只要你能先知先觉,就有应对的办法,就能掌控事物的主动权而趋利避害。烽火传息的本质是:用声、光的速度超越马匹的速度——你快,我更快!

 



3两害相权取其轻——长城,中国农民的选择

以静制动,在农耕国度中,农民穷家难舍,所以每个人守土有责。

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不是天生的武士,也不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更不是马背上的天之骄子——会开弓射箭的奔跑机器。

即便正规军队,也是由农民成分组成的“农民军”。和游牧、游猎者有着相当的差别。

所以论打打杀杀、东奔西走都不是其强项。

用流汗的方式取代用流血的方式取得生存发展条件的农民,创造的是一种更为进步的社会形态。文明的成果需要捍卫!摧残、破坏文明的行为必须反击!

只有一道拦墙——长城;一座城堡,就可以保护水源、屯储粮食,进行闭门坚守。

野战不但需要训练有素的军人,而且在组织指挥、通讯联络和实施方面:阵型、队形和机动能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对于“奔跑的机器”、掠夺的突骑,欲见人抢人、见物抢物,打了就跑,速战速决的一方来说,就会“撞墙”。

耐心和磨功夫是农民的长处。凭借永备工事,可以壮胆,增加战斗效能,弥补训练不足和体力上的差距。老幼妇孺皆可登城作战。此时石块、木棍都成刀枪,“鸡毛掸子”也壮声势。

用一句调侃的话说:躲在工事、掩体后面抗敌——“怂人”的策略——“城壮怂人胆”!

 



4长城历久不衰,证明中国农耕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长城体现了农民的韧性和民族超常的意志品质。物化的宏大工程,显示了捍卫和平的坚强决心与抗打击能力和英勇反抗的精神。

既然文明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那么就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磨难中不断完善。在被自己辛勤开垦的土地上世代生息的农民来说,有的是时间和精力编织防盗的藩篱。

长城不仅是国家的“院墙”。而且是事先想定的,未来战争的预设战场中既设阵地上的永备工事。

在津要、隘口的关城、要塞尤其是这种有备无患、有备而战思想的体现。

在入侵者最可能出现的地方,在对方必须经过的地方,在进攻者兵力最不容易展开的地方,在己方最容易以少胜多的地方筑墙设关,置敌于己方的防御预案中。

长城的漫长分布与要点的设置,是中央帝国的战略部署和地方的要地防务,是战略、战役方面的布局。例如:北京西北的白羊城、镇边城、沿河城等不断增设的城堡、要塞就是多次受袭扰后的产物。

从现代社会评价农民的眼光是“短浅”的。但生于兹、长于兹的庄稼汉,捍卫自身利益、家园的决心是持久而坚韧的,对生计的考量是长远的。

从长城的持续和分布看,中原王朝的农民对眼下耕种的大地是永远眷恋的。

而游牧民族对牧放、生活地域的变化有时是巨大的,甚至跨越洲际。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就是因为她有一个基本不变的地理方域作为江山概念。高度发展,并异常完善的封建大帝国也因此形成,是为历史的一个社会形态的奇迹。而长城就是这个木桶上的铁箍。(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一统观念)。

 



5长城没有消失

长城防御的概念不止是历史概念,在现代战争中依然存在,并仍在发挥作用。

1 希腊半岛公元前400年雅典人修筑长城。

2 罗马人为防御北方的恺尔特人南下,在英国修建哈德良长城。

3 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是二战时法国人用来防止德军的入侵而建造的要塞、隧道和堑壕结合的坚固防线。法国的沦陷是因为德军绕过防线,又没有遇到积极的驰援与有效的阻击。从悖论的角度反观防线的坚固使强敌未敢正面突破,也是其功能的另种解读。

4 东方壁垒是苏联卫国战争中,德军在第聂伯河西岸构建的以坦克、炮兵、支援步兵环形阵地为支撑点、用堑壕连接的长长的线性防御阵地。使苏军在反攻中遇到阻碍,难以从坚固地段突破。

5 中东巴列夫防线,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在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东岸建成一条20米高、170千米长的沙堤防线,并有地堡、坦克、火炮构成的防线,在埃军8000人的攻击中崩溃。因此得出了“没有攻不破的防线”的结论。

 

6长城的穿越

甘巴拉雷达站是现代烽火台。

红旗拉普哨所是当下的边关。

南海的高脚屋是海上墩台。

西北戈壁筑垒地域仍留有上个世纪60年代的要塞堡垒。

中越边境马关至今仍矗立中法战争时的碉堡。

云南、广西边境战争时我军修建的高地防御工事是与长城原理相同的地堡、堑壕防线。(老山、扣林山、冬瓜林、1425•3高地等)

……

“长城”是在近代才频繁使用的专用词汇。

古今中外这种性质的防御工事未必都在我们所说的“长城”这个有专属性质的狭义概念之中。

也不能说它在现代军事活动中已经消失。

如果我们根据前面所介绍的相关军事常识,就可以更清晰地知道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而且直到当下,它的原理和形式依然在发挥作用。

长城精神不但被我们发扬光大,长城的某种形式依然被现代的我们运用。

 

*以上文字部分为杨奕先生于1月16日讲座的主要内容,画作为杨奕先生原创写生作品。

(编辑:宋瑞)





点击标题下方的“长城小站”,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长城小站”,更多精彩内容定期呈现,长时间点击图片,出现扫描二维码,关注“长城小站”。




    关注 长城小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