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掉孩子的磨蹭,先丢掉自己的拖延

 

孩子的拖拉磨蹭是每一个家长都很头大、很普遍的问题。孩子为什么拖拉,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今天就由国家高级育婴师、拥有丰富幼儿教育经验、新起点蒙台梭利早教中心创始人铭爸来跟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铭爸

国家高级育婴师,拥有4年大学、6年小学、3年幼儿教育工作经验,新起点蒙台梭利早教中心创始人
说到孩子的拖拉磨蹭,我想,如果邀请任何一位家长来谈谈,他可能都会滔滔不绝。孩子磨蹭的确是一个让家长头大,又比较普遍的问题。

为了便于家长朋友们对孩子磨蹭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我先想先把我们成年人的拖延与它做一下对比。
一、磨蹭、拖延,本是一家


许多人都有拖延的习惯,我也有,而且早就有,只是一直没有意识到。直到上大学以后,没了家长、老师的安排和提醒,一切都需要自己自己安排时,我才发现:原来周一的衣服放在那里,周日不会自动变干净;吃饭的时候,如果不去食堂,饭不会自己送来;不主动和女生约会,女朋友不会自动送上门——因此,我大学四年愣是没谈过恋爱……在我苦思不得“姐”的时候,我终于大彻大悟了,原来因为我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规划,没有设定目标,没有计划安排,更没有行动力。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研究了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普通心理学、NLP神经语言学、时间管理等,最终我虽然没有能够彻底战胜拖延,但是在与“拖延”长达10多年的战斗中,却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朋友们可能会问:今天要讲的是孩子的磨蹭,为什么先要提到成人的拖延呢?

有个词语叫做“将心比心”。 当我们通过对自己的拖延做一番反思之后,才更容易理解孩子为什么会磨蹭,也才能够给予他更多恰当的帮助,而不是仅仅用一句“快点,给我快点”了事。所以,接下来,我们先稍微反思一下我们大人为什么会拖延。
二、大人为什么拖延


如果我们说道:约会,朋友总是迟到;月底,工资迟迟不发;漏水,物业不来修理……通常我们都会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拖延,损害了我们的利益。

可是,我们如此痛恨的拖延病,却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上。比如,我们赴约迟到了,会说:“都怪路上车子太多”;孩子的奶粉喝完了,没有及时买回,我们会说:“今天事情太多,忙忘了。”

仅仅是因为车子太多,事情太忙吗?未必吧!仔细研究一下,原来成年人的拖延有这些原因:
1
拖延≈变相的抗拒

“追求快乐,逃离痛苦”是一个人行动的源动力。可是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既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也不会带来多么大的痛苦,因此,我们往往不愿去做。

我们约会迟到,堵车只是原因之一,根本上是我们对这件事不重视——那位朋友不是很重要,没兴趣——我不是很喜欢和他一起玩,甚至可能是反感——不喜欢他,但是又不得不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见的人是我们的一位贵人,又或者是非常喜爱的人,即使堵车,我们也会想办法按时赶到的,比如:早点出门,绕道前往,跑步去等。

所以,拖延,有时候其实是一种内心的抗拒,是不愿意做某件事情的外在表现。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2
拖延≈不会,没信心

说到信心,很多人会想到一个人整体的自信。而我们要讲的是“一个人对于是否有把握做好某一件事情的信心”。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之为“自我效能感”。

通常我们会认为:某一件事做了的话能够“趋利避害”就会愿意去做,这叫做“结果期望”。例如,我认为买彩票可以中500万,所以我就会去买。可事实上我会去买吗?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我不太相信我买了彩票我会中500万,这就叫“自我效能感”。

因此,对事情结果的期待只是让你想要去做,但最终是否决定去做,还取决于你对这件事情的“自我效能感”。

那么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关键点有哪些呢?根据班杜拉的研究,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

(1)个人成败经验(directexperiences)或摸索

首先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是个人的成败经验。如果我们在某件事情上成功的次数越多,那么就越容易产生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失败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减弱自我效能感。当然,成功的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受到个人归因方式的左右,比如:我认为这次买彩票中了100元是因为运气,那我可能不会觉得自己多厉害;如果我把它归因于我的第六感好,我就可能对自己买彩票中奖产生更大的信心。

因此,我们常常说,当我们想要表扬孩子某件事情做得好时,一定要将他的成功和个人的学习和努力等可控因素联系在一起,而不要强调他的成功是因为他聪明、长得可爱或者运气好。
(2)他人成败经验(vicariousexperiences)或模仿

其次,人在许多事情上的自我效能感是来源于他人的替代经验。如果我们看到和我们非常相似的人做成功了一件事,我们就容易相信自己也能够做到。所以,当我们身边的人在某个领域里面取得成就时,我们通常会在心里说:“这有什么,我也会!”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我们总是把某件事情轻松快乐地做给他看,他也会乐意去做。如果我们自己对某件事情表现出沉重痛苦,他也会讨厌去做的。

(3)他人言语劝说(verbalpersuasion)或动员

从小到大,我们一定参加了不少动员大会吧!由此可见,语言在个人行动上的巨大作用力。事实上,班杜拉的研究也发现,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运用。

当然,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而且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大家听我讲微课,一定是希望我讲的内容能够和您的个人经验或者我的个人经验相关联,而不是讲一些和我们彼此都无关的理论,对吧?
3
拖延≈追求完美,过度准备

我们首先来看一则故事:

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座寺院,寺院里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用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一直想租条船沿着长江而去,可是一直到现在还没做到呢,你靠什么去?”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去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听完故事,记性好的朋友可能会想到这是现在初中语文的课文《为学》,是以穷和尚的例子来讲有志者事竟成的大道理,但是我们也可以站到富和尚的角度来理解,把他当做是一种追求完美,过度准备的典型。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可能也跟我一样,总是觉得自己为某件事做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比如今天的微课,还有我在开讲前一秒还觉得有个观点解释得不够清楚,有个例子不够贴切……如果不是迫于时间的压力,我可能还在咬文嚼字地写讲稿。

由于我早已深知自己具有处女座典型的完美主义倾向,因此,常常告诫自己“差不多就行了”,并且通过给自己订立“最后期限”来遏制自己“想做最好”的冲动。

而我们的孩子,通常在3.5~4.5岁时,会进入“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因此也会成为他们速度的拖累。
4
拖延≈时间规划能力不足

在时间管理这门学问里面,专门提出了“要事第一”的原则,说成功者最多的时间是做最重要而不是最紧急的事情。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却总是把时间花在紧急的事情上,让自己疲于奔命,还落下了“拖延”的恶名。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把自己近期要做的事情罗列出一份计划清单,把事情的先后顺序排一排,就可能出现事到临头才知忙的慌乱!

我家有个老邻居李伯伯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整天都在地里忙。快到秋收的时候,都还在地里拔草施肥,却常常在很多人已经收割完庄稼的时候,才开始收割自己的水稻。结果水稻过于成熟,常常掉落一地。后来收割完了,又回头来捡田里的谷粒,每天就这样忙、忙、忙~~

虽然很多好心的邻居都劝过他,叫他先把重要的事情做了,他却一直不肯改变,想来是从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吧!?

所以,如果我们自己的时间规划能力不足,一定要想办法改变,同时也帮助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计划,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说到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时间管理工具不得不提,就是:思维导图,以后有机会我会专门分享给大家。
5
拖延≈没有奖惩,无需为后果负责

“我是慢了点,可是又不会怎么样?”这也许是我们拖延某件事以后最常有的内心独白。前面我们说了,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快乐,逃离痛苦”的,如果迅速地做完某件事,并不能带来好的体验,而不做它,也没有坏的体验,那么我们通常是不容易行动起来的。
在目标管理学里面,有一个名词叫做“公众承诺”,就是把你想要做的事情告诉给亲戚朋友同学,让大家知道,并且来监督你。比如,我在5年前,就给自己订立了目标:成为亲子教育专家,并且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周围的人,这样每次当我看到他们时,我就会想到自己是否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以此来鞭策自己。

现在虽然自认为在亲子教育领域要成为专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至少看到他们时已经不会感到羞愧了。现在微信朋友圈经常看到有朋友晒出自己的计步器步数,或者跟朋友约好每周打一次羽毛球,其实都是在通过大众的力量来监督自己的行动。
6
拖延≈不在状态

太累了,生病了,心情不好……各种身体精神的亚健康状态都会影响我们做事情的效率,让我们无力行动。前不久,我自己也有一段时间状态不是很好,既有焦虑的情绪,又有疲惫的身体,整个人都懒得动了,还谈什么做事效率——能正常喘气都不错咯,呵呵~

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善待自己,允许自己偶尔拖延,等摆脱了疲惫的身心,正能量满满哒,再来奋力追击也不迟!

关于成年人的拖延,最后再借用作家韩寒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堕落是为了飞翔的那一天!

说完了大人的拖延,下次我们再来谈谈小孩子的磨蹭,应该就更容易理解了。那么明天铭爸我将接着跟您聊聊小孩为什么磨蹭的主要原因和对症治疗手段。

(爸妈堂原创出品)



    关注 安康洪恩英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