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为了暖暖过冬,古人费劲设计了这些

 

祝你有个暖暖的冬天...



今日立冬


中国历史上曾经历了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前期东汉、三国、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明初至清末

在这最后一个寒冷期中,北京一年内约有150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除了凛冽的寒风,还要随时做好抵御暴风雪的准备,在没有暖气的古代,我们的先辈究竟如何度过这漫漫寒冬的呢?
—温室殿—


汉代有宫殿名叫温室殿。温室殿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各种防寒保温的特殊设备。《西京杂记》记载说: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柱,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



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熏笼—
白居易诗云:“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后宫词》),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位不幸失宠的后宫女子凄凉孤单的生活与柔肠百转的思绪。

明 陈洪绶《斜倚熏笼图》局部
熏笼是一种古代烘烤和取暖的工具,确切说是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罩在熏炉、炭盆外面,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烘干和熏香衣服、被褥。

最早的熏笼是陶制的,但更多是用竹篾编织的,上面有孔洞,方便热力和香气散发出来,也不至于太烫。

熏笼的式样、大小皆因用途来决定。在需要烘烤被子的地方,比如旅店,往往大如方桌,罩在一个大炭盆上。而普通家庭所用则要小很多,一般可以供家人围坐就可以。

使用时先把熏炉放到床上,再用熏笼罩上,最后把被子盖到熏笼上,人就可以靠上去了,这样的冬天慵懒而舒适。


《红楼梦》插画
熏笼还能用来熏香衣服,熏炉里放上香丸,衣服铺在熏笼上,小火慢熏一整晚,第二天穿上香气扑鼻。

到了明代,熏和炉的功能开始分离,香熏炉成为达官贵人的奢侈品,而火炉则专门用于取暖和哄衣服,成为大众化的普及品。
此时熏笼材质多为金属,工艺成熟。故宫内大殿、书房、内寝皆置高达三四尺的巨大熏炉配熏笼,多为掐丝珐琅等景泰蓝的精品,也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彰显豪华高贵的皇室气派。

—暖炉—


袖炉、手炉、脚炉被炉四种器物,袖炉与手炉功能相同,用来暖手熏衣,脚炉用来暖脚,被炉用来放于被中。虽没有今天使用的暖气方便,古人也想方设法来取暖避寒。



《红楼梦》中不乏这样的器具,第六回凤姐“手内拿着小炉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第九回宝玉要去学堂,袭人提到“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脚炉、手炉在贵族家庭中广为使用,炉盖、炉身多有雕刻,以寓意吉祥喜庆的图案为主,即可取暖,又可观赏。
—被子里的香球—
香球是一种能放到被子里,却不会引燃寝具的熏香器件。香球外雕满精细的花纹,里头利用重力原理,装着两个可以转动的同心圆环,环内再装一个以轴与圆环相连的小圆钵(其实有点像我们常常在天文馆里看到的观星仪器)



小圆钵里放上燃烧的香料以后,无论香球怎么滚动,在重力下都不会倾翻,所以可以把香球放到被子里,挂在床帐中,整夜都能有幽幽的香气了。
—取暖补贴—
冬日取暖,都需要使用燃料,这在冬天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朝廷一般会给公职人员发放取暖补贴,俗称“烤火费”。



早期烤火费多是实物发放,如宋代,每年从阴历10月到次年正月发炭,宰相、枢密使每人发200秤,其余官员从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到了明代,则将这种月俸补贴,改为“柴薪银”,折成现金发放,烤火费的含义更明确了。

古人有这么多的设计,让自己的冬天过的舒适慵懒。享受每天生活,认真对待自己,发现生活里的精致美好与有趣。祝你有个暖暖的冬天!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推送,就请分享至朋友圈
这是对简屋的莫大鼓励
开 屋 见 好    |    关 注 有 心
转载请至后台询问
投稿或商务合作请联系
contact@booksimple.com.cn




    关注 简屋书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