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之周莹(全文版)

 

名师访谈之周莹(全文版)...





周莹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

周莹,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后留校任教,并担任校辩论队指导老师。多次当选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多次荣获优秀讲师,教学先进个人等称号,幽默诙谐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名师访谈

小编有幸请到了wuli美美哒周莹老师,让我们一同来围观一下周莹老师对于大学生活高屋建瓴的见解吧!


问:最近一件学校挺大的变动——男生“搬迁”,老师您的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在工程大学读的,您那时的宿舍条件怎么样?

答:我们当时女生宿舍条件比较好,我入住的是五公寓。当时五公寓刚刚装修好,算是新公寓,而且只有五公寓有独立卫生间,还是六人寝室,我们当时挺知足的。不管别的男生或是女生寝室都是八个人的寝室,但我们是六个,还有独立卫生间!这就是别的公寓比不了的,房间也相对来说比别的公寓大一些。

问:咱们学校的公寓在网上饱受吐槽,网上有一个投票,根据宿舍有没有独立卫浴,空调之类的排名,咱们学校宿舍是零分,排在倒数第一,您有什么看法?

答:空调在哈尔滨基本上是用不上的。而有没有独立卫生间,这分两种情况了,一种是寝室的同学都比较整洁,这就的确很方便,但一个寝都很懒的话就完了。没有独立卫生间你们的卫生至少会有人帮你们打扫一下,环境卫生会更好一点。这就是说,不同的需求,没办法一概而论。包括寝室的人数,我个人觉得本科生四人和六人寝室挺好的。人少也有一定的缺点,首先,信息会不通畅,本身到了大学在这个大环境下你的朋友圈和你的交际范围看似会比较大,但实际上还是由你的个人的能力和你个人的兴趣爱好决定的。那么如果你的寝室人太少的话,如果生病了也没人发现,所以说现在博士也最好别一人一个寝,本身压力很大都比较忙,如果身体方面出了点问题,也没人发现,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本科生人多嘛,更多是锻炼你跟别人相处与交际的能力,到了社会上们你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学校的这个环境还是比较单纯一些,但你可以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对自己的交际能力还是有好处,而且对于咱们不同地方的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事情,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不一定是人少就一定好,各有各的优缺点,到研究生阶段为了便于学习会人少一点,环境肃静一点,安静的时间会多一些,也是因为发展需求。

问:我们学校这么多年来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在您的印象里哪些变化给您的印象比较深刻一些?

答: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是学校教学方面,从我当学生到现在,学校的这些院系的梳理更规范一些,之前比如说经管的学生,之前管理学授的是工学学士,因为管理学可以是工学和管理学都可以,现在慢慢地规范起来了。再比如说材化学的,之前有工程材料专业,之后归到了材化学,还有核学院,从以前三系的一个系分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学院,包括像人文马院这些梳理,从这些方面来看学校一直在做一些学科上面的工作。但我从感官上来说,学校最大的变化是环境上的变化。当时我们军训上午是在南体,下午在军工操场。南体当时是没有草坪的,地上都是石子,我们早上就在那匍匐前进,而且我们当时有侧高姿匍匐,这在现在的同学来看也许是相当艰苦的,当时的军工操场也是没有草皮的,足球场也只有两个球门,篮球架下都是大石头。整个环境都没有现在好,包括路灯,基础设施,学校的绿化,院系的教学楼。那时候上自习都是抢,现在的同学上自习就不这么麻烦了,当时的图书馆在理学楼,周六周日我上自习的时候都是七点十分去排队,七点四十五才会有值班人员去开门,但是如果,你不早点去队就会排成一个蜗牛的形状了,而且当时也没有不能网上预约。还有就是在人工服务方面也改变了很多,一卡通的使用给同学们带来了便利,我们当时借书都得用学生证,吃饭洗澡什么的都没现在方便。打水也是,那会儿水房在现在的十五公寓,我们冬天得拿着暖瓶从五公寓去那打水,路上经常会看到有摔碎的暖瓶。跟现在一比变化太大了,以前冬天都是学生扫雪,冰没有办法像现在学校请的人除的干净。所以就从我自身来说我觉得这些年学校变化是很大的,很多同学回到校园都感慨跟我们那会儿比现在真的是太舒服了。从这几天来学校游玩的人就能看出来,学校的环境其实是挺优美的只不过因为地处在北方冬天长了一些,这些美景会比较短暂。

问:老师,您刚才说的可以大致归结为一些软件和硬件配置的变化,这么多年来学校一直提倡并传承的一种军工精神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其实说实话,我也不是军工时期来到咱们学校的。但是这个军工情节我还是有一点点的,可能有同学知道我家是重庆的,就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会从火城到冰城来上学,这种落差特别大,我来咱们学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咱们学校前身是哈军工,哈军工在南方是比较有名的,而我本人也有军人情节,而因为眼睛等各方面原因未能考上军校,所以我想来有军人待过的地方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第二个就是这边的天气我没有体会过,就特别吸引我,从来了之后学校就告诉我们是多少多少代的军工传人。但我觉得军工精神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老一辈的教员身上会更明显,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坚韧的精神,不畏困难,能够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我感觉这是我从一些年级比较大的教员身上所看到的,当他们遇到一些困难时,譬如在信息化的今天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年纪大了而去放弃学习。坚持,不畏困难的精神这就是我理解的一种军工精神。

问:从上学到教学,您感觉我们这一代有没有从军工时代继承过来一些品质,或者说某些比较好的东西?

答:从我的角度以及一些用人单位的评价来看,大都是说工程大学的学生很质朴,在当今这个年代下我觉得质朴是对我们的一种褒奖。质朴就是越是在浮华的时候越难得的一种东西,做事情比较稳重。从上自习和学习就可以看出来,咱们学校的学生大都是能够沉得下来的。也许跟我们80后或者以前的70后相比,90后会有一些不同,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每代人都会有时代的气息在里面,但是就在同时代的人横向比较下,我觉得工程大学的学生还是比较能够沉静下来的,比如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还有团结,在咱们学校的学生身上还是可以看到的。

问:我从别人那了解到您在大学的时候接触了很多辩论,你能否讲讲您当时是怎么接触到这个辩论然后一步一步做下去的?

答:其实很多学生比较关心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怎么形成的。小学的时候在重庆普通话没有普及,只有语文课才会讲普通话,我的普通话当时在班里比较标准,我还有个天赋,我朗读课文的时候情感拿捏的比较好,所以上小学就在班级里领读,示范阅读。当时三年级就在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每天中午去广播,给全校同学朗读一些散文啊之类的,到了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参加演讲。初中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得了第一,然后代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再后来就是主持,我们学校每周的例会都是我主持。我们属于重庆市重点,跟乡镇的学校联谊时我就是代表学生去讲话。到高中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辩论,但那个时候的辩论止于形式上,那时候思想不太成熟,看东西更小清新一些,更符合学生气质。到了大学后,有这种辩论比赛,我就参加了,也还可以,但那时的全校辩论氛围不如现在,也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在大学期间我主要就是辩论,唱歌。学校也许就认为既然能在老师中找到当年的十佳歌手就由他们来当导师也许会更加接近学生一点,这也就是现在为什么十佳歌手我是导师的原因。到我04年,当时有个一系的学生,他来找的我,当时他是我的学生,他认为我的口才比较好,是不是辩论也很厉害,就邀请我去了他们系的辩论赛,然后就误打误撞的找到了我,之后就是各个学院都来找我,慢慢的学校那边原来的另一个比我更有威望的老师是负责这个事的,但他也很喜欢培养新人,他就慢慢地把这些事来交给我去做。慢慢的跟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有一个叫潘子龙的同学,他是天大的本科咱们学校的硕士,他就觉得咱们学校这么多同学喜欢辩论,为什么没有辩论队,为什么没有社团,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有了辩论的社团。然后我就一直跟学生走的比较近,跟学生做这个事情,我也很喜欢。很多人就问我你天天一到辩论赛就特别的忙,你挣多少钱啊,我就说这是纯义务的一分钱都没有,就是因为喜欢,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支持同学们,因为我觉得每个学院都有一群人就是因为喜欢而做的这个事情,他们也没有回报,甚至他们还要付出时间和金钱。我觉得这很不易当时我上学时是经管的学生会副主席,所以我知道学生办活动的难处,学生最缺乏的是一种经验,对一些突发事件的预计不足,所以如果我可以的话,我希望把我的一些经验或者教训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问:您觉得在演讲、辩论、主持这些语言的形式里辩论的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答:辩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在赛场上以语言为武器,思维护盾的这种撞击力。你想,演讲是考验一个人对情感的拿捏,本身语言天赋和稿子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主持的话相当于一个主管的人员,他要去控制,他相当于一种掌控能力,比如突然麦克风不响了,作为一个主持人你应该怎么做,再比如说下一个节目的人没有到这个空不能过长,你怎么来衔接。但只是主观意识上单方面去调节,衔接。但辩论就不一样了,辩论是你有了一定的准备情况下,你还得知道你会遇到一些你没有准备到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辩论不光是你语言上犀不犀利好不好,还有一个就是你的知识丰不丰富,你对事物认知的深度够不够。有的辩论同学们觉得不好看在哪,因为他们的深度不够,只是浅显的东西在进行语言上的交锋,这就缺乏一些美感,但是如果你这个东西说的更深刻,逻辑性更强一些,会让人觉得你这个辩论是由内而外的,就想我们说的看一个人的魅力一样,在你们这个年龄段颜值很重要,我并不否认颜值的重要性,但我所谓的颜值并不是五官有多么的好看,多么的美,而是这个人整不整洁,看起来干不干练,当你们十年二十年之后再反过来看你们现在的审美你会发现一个人的美应该是从内而外的,是你内在的蕴藏的东西通过你种种的方式来表现出来,那种美是持久的。

问:那您觉得大学四年里辩论给您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答:首先是有一群好队友,因为是从一些历练中获得的一些情感可能会超越了一些和你同寝、同班、同专业的同学,可能很多年以后说起一句我是辩论队的,可能就马上把两个人的距离拉的很近。第二,我个人觉得,我的能力上的锻炼,体现在语言,思维的敏捷。有的人觉得我想说的很多,但我的嘴跟不上我的思维,就要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通过练习是可以达到的,只不过有的人需要时间长,有的人需要时间短。可能我有些方面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就像我讲这个选修课一样,我不会拿着稿子,我会通过现场学生的反馈来调节,把该讲的讲出来,这也是辩论给我带来的一个好处,你们也给我机会了,你们总让我点评,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的考验。

问:了解到老师在教授一门创业类选修课,创业是对我们最近比较热的话题,像我们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和知识呢?

答:创业的热情和想法是自发的,大家都会总结大学生创业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验的不足,资源的欠缺,但我觉得一个人要创业首先得有能承受失败的勇气。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不是说低我们就不去做,而是要讲究一种方法,为什么学校要开出这样一门创业、创新导论课,你得知道创业创新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创业应该怎么做,国家对创业有什么扶持,可以利用哪些政策。像我们讲KAB创业基础就是系统的讲你怎么去发现商业机会,怎么样能做起来,商业计划书的作用主要是吸引投资,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和一个好的项目才会让投资者给你资金,这个时候项目才能真正的启动,才能真正的开始。所以我觉得如果学生创业,第一要准备好失败,第二就是要不断的学习,把创业时可遇见的问题尽量做在准备工作阶段,要一步步来,不能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问:对于很多学生现在都一股脑的扎进创业的热潮您对这个事怎么看?

答:我觉得还好,也许从全国的角度看数量猛增,但是分解到学校来看这个数量并不那么大。现在很多人对创业有误区,并不是说我去摆摊卖东西就是创业了,也不是说我把别人的东西转卖,比如我开了个小格子铺就叫真正的创业了,这个只是实践,还谈不上创业。比较成功的例子比如创业咖啡厅,每届中标学生都会对它进行改进,今年中标的这些学生他们走遍了全哈尔滨的创业咖啡,来了解怎么样才能做到更好。创业有的学生把它想的太简单了,觉得我进行了商品的流通交换我这就叫创业了,其实那个是最初级的。

问:毕业季来临,站在人生分叉口时会有些迷茫比如我是创业还是读研还是就业,您对这有什么看法?

答:我觉得每个人要充分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永远都是在跟自己做比较。有的人就喜欢读研究生他喜欢获取知识做一些更高的研究,但你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研,有的人适合工作,其中有点人适合做执行者,有的人适合做管理者。创业分几种,一种叫基于生存需求的创业,就是说我现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但我还必须要养活自己,那我是不是能干点别的这个最主要体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那时候很多人下岗,他是属于生存需求来创业的。还有的人他是内心深处自发的,那就需要准备,即使只是一个本科生,大二大三的时候就要好好想想自己要干什么了,如果你想创业就要早点做准备,如果你想读研也是一样,但这个准备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想考研就要准备考试科目,如果你想创业就应该提前积累一些创业基础知识,对创业的政策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地方有什么地方扶持,这样能更好的来设计创业的路径怎么走。如果想工作,在大三就可以了解本专业大四的同学他们都去哪了,去了哪些企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给大一的同学讲课时就说大学四年就是个游戏,把它看的轻松点,但是有人知道游戏规则,而有的人不知道;有人知道bug,而有人不知道;有人知道出口,而有人不知道,所以我觉得不管走哪条路都要做到未雨绸缪。到了大三该走哪条路就应该很明确了,但现在你会发现现在只有考研的人行动上是最明显的。创业,找工作都要有准备,为什么企业公司录取了他没有录取你,一定是有理由的,所以,知道市场的需求,培养自己的能力,当你的能力符合需求,市场就会觉得你是有用的。

问:高中只是学习,而刚到了大学总是在忙,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会有一种迷茫感,那您觉得面对这种迷茫感时该做什么?

答:我给学生推荐过两本书名叫《如何阅读一本书》和《要事第一》。《要事第一》这本书非常非常好,要事第一你理解一下就是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比如你明天早上考试了,今晚上同学请你吃饭,下周有一个电路实验要交然后,游戏今天可以玩完了,这四件事情的关系是真么样的那?从我的角度来说明天测试这是个很紧张很重要的事情,晚上有人邀请你吃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紧张的事情但我不觉得它重要,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那你说,下周有一个报告要交,这事很重要但目前看来不是很紧张,游戏这个事我觉得既不重要也不紧张,玩不玩都行,所以这四件事情的关系很明显。一个是重要而紧急的,一个是重要的,不紧张的,因为下周才交,一个是紧急的,但我觉得不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个是既不紧张也不重要的,现在问题就是同学们得把第一个和第四个分清楚就是这个事很紧张很重要明天就得做,不做不行了,游戏玩不玩都行。问题就出在第一件和第二件事情上,有人觉得今晚上要请我吃饭,这么紧张,过了今晚不请我怎么办啊,先吃饭吧,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事离你太近了,你就忽略了明天考试这个事,甚至你下个星期要交报告那个事情,所以很多人就把那个本来不太紧张的事情推向了一个又紧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到要交报告的头一天就发现哎这个事怎么又变的紧张了那,因为我没做。所以那本书就会告诉你们,人在做选择的时候自我管理经过了很多阶段,拿本子记是一个阶段,没有记录又是一个阶段,现在能做到有选择性的实施是一个阶段,而且人生面对很多选择,我觉得只要有选择你就得面对得到与失去但是一个人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标准这种判断标准不一定是你们想的特别高大上的,也可能是基于我自身发展需求的,也可能我自身选择了这个得到了它,它对我是短期的有效性还是长期的有效性,我放弃的是不是对我真的就没有用了,如果二者能兼顾的情况下还是要兼顾,兼顾不了怎么做选择很重要,我觉得那边书很好所以当时介绍给学生。另外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很多人都知道德国人很好,德国人很严谨,但你们知道吗?在德国读书有跟我们不一样的情况,他们纸质的读物比我们要多,在地铁上你会看到很多拿着报纸之类的读物在读的人,而咱们快餐式的东西太多了,而同学们在选择的时候就放弃了一些传统的东西,有点不太好,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纸质读物标注很方便,翻阅也很方便。


工程人

一起发现

不一样的工程


    关注 工程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