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湾村看碛口的旅游发展问题

 

从西湾村看碛口的旅游发展问题。...

欢迎订阅“智慧与创意实验室”公众号


导言
2016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山西吕梁市碛口古镇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系列采访,收获颇丰。几个月来,经过采访团同学们的精心撰稿和剪辑,碛口古镇的悠久历史与盎然生机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示在读者眼前。

今天推送的是曾晗爽、童宛祺和刘圆舒三位同学的作品——从西湾村看碛口的旅游发展问题。(排名不分先后)
从西湾村看碛口的旅游发展问题


外来人也许如何也想不到,如今商阜繁盛的碛口,在清康熙年间,曾赤地千里,遍地饿殍。

幸得西湾村第四代祖陈三锡云集粮果,利用黄金水道运到碛口,招商设肆,居民才得以免于挨饿之虞。于是自此碛口逐渐成为历史巨镇,秦晋要津。碛口之于晋地以西的广袤大西北,如同今日的上海之于中国内陆。

一.西湾民居探究
西湾村就是陈三锡后代定居的村落。它坐落在黄河支流之一,湫水河的西岸,距碛口古镇不过二里之遥。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民居层层叠置,五层楼阁高低错落,变化有致。最为奇特壮观的在于村落由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巷连为一体。宅院与宅院间均以小门沟通,入一院可通全村。

这种奇特的建筑构思,正如美国建筑学家董伟说:“它有利于一家有难全村及时援救;同时居民走街串巷毫无阻挠,说明邻里和谐。美国正设计一种通过居住环境,增进邻里友谊的建筑,不料中国早在百年前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西湾不仅建筑奇特,耐人观赏,人文历史也有深厚底蕴。西湾的民居建筑群实质上是商人兼官宦府邸,处处都透露出儒商文化。其大门上有“岁进士”、“恩进士”和“明经第”等匾额,东财主大院也是外表简朴,内里华丽的设计,为的是“藏富不露”。
二.转型期疑难
当时有盈余的商人,无论是行商走道还是掷赌娱情,都携带一串丝累起来的铜子儿,出门就用刀断丝,一枚一枚地,隔一段脚程就往地上掉。商人装作不知,是为了不让路上贫民有吃嗟来之食的耻辱感。

现任西湾村村主任陈绍亮不断地讲述并完善着这个故事。竹筒倒豆子般,他急切地想要尽数吐露西湾的建筑人文历史。然而行走在建筑群间,鲜有人影出现。如今留村居住的仅有130多口人,改革开放以来,陆续有三分之二的人因上学、工作和打工离开了家乡。

“请问西湾的发展方案如何体现它的历史特色?”

“方案?西湾没有什么发展方案。”

接受采访的陈主任思考着,把一份两年前的西湾村现状报告摊开,里面的事例材料,仅有三份村民具体发展困境的概述,且均是疑难杂症,留待解决。陈主任出神地望着西湾背倚的山,山顶有两颗“龙眼”,他仿佛要把那两颗眼再望地凹回去几分。

西湾不缺农家乐。店老板将窑洞租下来作为客房,还展示了碾、磨。犁、钉耙、水井、轱辘等等旧生产生活农具。他用当地盛产的作物红枣自制客房装饰,用红木枝搭起楼梯。老板也懂得把客栈地址放在网络上宣传,然而下榻之客寥寥无几,床铺也落满了灰尘。
七十年代客栈的古制油灯与电话


西湾不缺工艺品。陈俊万老人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将弧面长梳削减、重造成平面短梳。他十年前由木匠转职成木雕艺人,同样自制过别人想不到的创意产品。譬如,雕出一只手捧着一头猪,就是“掌上明珠”的谐音之义。然而,老人从西湾借取的文化内容仅仅限于绣楼那一处飞檐样式的图案,仅仅是原版挪用,再不济也只有在木梳上刻写“碛口古镇”四个字。其他皆是与普通旅游购物场贩卖的祈求消灾辟邪、幸福康乐的珠串无异的商品。

碛口处在旅游区形成初期,因为居民的潜意识和市场的需求不对称,这会是一个冗长而叫人迷惘的时期。虽然西湾村从地理上看是农耕文明的标本,是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的集中体现,然而西湾之所以成为西湾,还是因为它的商业,它是打开西北的口子。毫不夸张地形容,在清朝是它还是洋文化的入口。许多西北地区看不到的外国产品都经由这道码头输入。
   三.展望:和谐与共
对于户户通式的大家庭制建筑群,当要把和谐的人际关系净润商业,端倪便出来了。成功如黄河边上的碛口客栈,原本是商人转运物资的中介站,是放置粮油等货物的仓库改造成的。同样有产权,仓库方面要买相对容易,而西湾里的原住宅不方便买,引入企业容易将原住民驱逐出去。西湾恐怕要再多几个空屋的“乔家大院”,此行会不会破坏建筑悠久的人文关系?另外,土改时把西湾每个窑洞和家庭分到不同户口,势必产生竞争,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知是否还会像以前那般契合。
黄河边经粮仓窑洞改造的碛口客栈


碛口古镇集市街上的布老虎、耳枕头和葫芦脸挂饰使手艺人收入可观。它们内里蕴含着中华民族造型意识里一个更广阔、深厚、和生动的部分。小布老虎个个颜色艳丽,呈静伏状,憨态可掬;以葫芦柄口做娃娃嘴巴的葫芦脸,简单、风趣有灵气,千百张连几乎重不了样。比起我们一般看到城市文化背景的工艺品的繁琐、柔软和纤细,它更有一种健康的原始的生命力,散发出汉民族的敦厚、自信又幽默的气质,民间手艺人心智的清澈浑朴,就像黄河和蓝天一样。

然而,仅几宗成功例子不能代表所有碛口住民。

有三个普遍存在的矛盾正在困扰着碛口:一、不去保护古镇和周边环境,无良策而计的百姓容易把自然和人文风光粗放地破坏掉,古镇文化与民俗底蕴的依托丧失;二、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中政府牵头,开发商整合当地旅游资源,二者干预过程中老百姓收益受影响,也会抵触,随着城镇化进程人才都迁走,建筑中人的生活气息被架空,达不到真正意义上“活着的古镇”的标准;三、改造空间,把外面的保留,把建筑内里的改造也不现实,修旧如旧,外村内盖,也会破坏建筑的原有功能,引进的企业为了利润,会改变原貌,建筑不再原汁原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和协调机制,政府和开发商,当地居民、旅游者和经营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需求长远,是古镇未来发展的重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观光旅游热潮,带动了一批旅游热点古镇竞相登场。然而,由于开发早期未对古镇旅游进行全面且整体的良性规划,致使许多古镇出现了无序竞争、商业开发过度和旅游同质化等现象,这些经久沉淀的文化遗产受不同程度破坏而变成了历史遗孤,文化遗迹遗物和原始自然场景失去灵魂,古镇文化虚假化和俗套化令人诟病。这也是中国目前大多数新开发的历史古镇集中面临的问题。

除外,碛口还兼具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小镇的身份,是民族独立和解放后新中国的建设的功臣。无独有偶的是,碛口同大多革命老区一样,因受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发展缓慢。即使今年国家和有关省区做出政策倾斜与投入,依然处于战脱贫的冲锋第一线,如果碛口在历史文化外还能够结合现代开发手段,充分挖掘其特有的红色文化底蕴,将有更大的前景与潜力突破发展瓶颈。

碛口古镇面对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转型问题。如何使当地建筑的和谐文化与现代人文相融合,如何招商引资,进行适当改造,和谐共存,如何从封建商业码头转变到现代旅游区,找到现代旅游和本土文化的平衡点,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二元有机结合,这是碛口长期发展的关键。
从西湾村远眺群山


    关注 智慧与创意实验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