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这一年

 

陆贰...



时间这东西也是奇妙。周一盼望周末,简直是望穿秋水,一想到要捱到周末简直是痛不欲生。而对于岁月流年,却倏然不觉,忽然下雪了,才意识到又要过年了。时不我待可见如斯。

明天就是光棍节了。其实这日子本属平常,也不知从哪年起,出现了这么个东西,不仅能当光棍节,还能当情人节,餐厅电影院没座位,宾馆没床位。再后来,马云爸爸又钦赐封号“剁手节”,这一下子可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防火防盗防败家,快递全都瘫痪,民众为之疯狂,堪比“黑色星期五”。

而今年的“双十一”于我而言,却有了更深的一层意义。去年的一个决定,如同蝴蝶效应一般,给我的生活带来了飓风般的变化。

去年此时,我在贵州出差。当时还在带着初三的毕业班,每天忙得晕头转向,回家晕乎乎地躺在床上,睡得七荤八素。难得的一次外出机会,却让我突然开始静下来思考自己的生活。

虽已是十一月,可云贵高原的风还带着氤氲的水汽,东北早已是黄叶遍地,而贵阳的树木却依然郁郁葱葱,只是到了晚上方有些寒意沁人。

从荔波小七孔回来,我突然觉得生活过得实在太过浑噩,行走在翠谷瀑布和黄果树,我胸中有无数的慨叹,却无词句。我猛然惊觉,自从上班以来,我已经太久没有知识的摄入了。那种匮乏让我感到发自内心的不安。

李白在黄鹤楼无功而返,而我却在漫天美景中莫名词穷。贵阳连续下了几天雨,更加阴郁沉闷。双十一那天本该返程的,航班却被临时取消。坐在公交车上,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希望能召集一批朋友,凑够二十人,我就拉一个群。结果不到两个小时,群就成立了。当时突然想到《还珠格格》里面的桥段,于是就将群的名字定为“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当时打死我也想不到,这个群成为了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其实我是擅长记忆的,小学背初中、初中背高中,诗词歌赋都要懂些,我喜欢那些或蕴藉或狂放的词句,还会将名句都抄写珍藏。可站在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却猛然想起那些日子离我已经很远,万幸的是我努努力还能伸手将其抓回眼前。

2015年11月11日,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微信群成立。第一首诗是苏轼的《戏赠张先》,群里人还不多,可那一天,聊了好多好多,关于诗词、关于张先、关于梨花、关于海棠……

从那一天起,早起在群公告更改推送,就成了必备的功课。后来老妈也加入了群里,她说早上看到我推送古诗,就相当于早请示了,再加上每天晚上的电话,也算是晨昏定省了。

有一天玩得太晚睡过头,到了八点还没有推送古诗,老妈一个电话打过来,才把我从梦中摇醒。以至于假期过成夜猫子的时候,都是天蒙蒙亮把推送做完,才能安心睡去。

大家隔三差五轮值推诗,因为字眼的问题在群里校正;背诗写字,群友路上相见还会互相背诵;半月一次复习,用功的孩子休息,偷懒的孩子突击;两月一次考试,还有个排名得分。

过阳历年的时候大家许下期待,过阴历年的时候是一阵红包雨,更多的时候大家在群里默不作声,偶尔讨论到枪击案还会沸腾一阵,但我知道大家都在静默地关注这个群,一个每天推送诗歌的小组织。

眼看到了一周年,又突然兴起了诗集的念头。从找店铺想创意,最终定下《一册》的名字,之后收集订单信息,再到文字编辑、美术设计、排版校对、付梓印刷、定制书签、选择礼物、寄出快递,这一步步走来,用了一个月有余。当我把快递送出,看到大家陆续收到诗集,是一种内心油然而生的感动。

生活总是需要有点仪式感,更是需要一点成就感。在这一刻,我觉得我是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滴水穿石的道理每个人都懂,可真正做起来却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当时写音乐专栏的那大半年,也是每天的坚持。后来实在太累,也便作罢。

群里有很多人带着无比的热情走进来,却在日子的打磨下渐渐冷却。我们有太多的事情不得不坚持——工作生存、照顾老人、教育孩子,这些沉重的负担实在太多,我不想让背诗成为一种任务。可背可读可写可欣赏,不必执着强求,关注在意就好。

很多人也常和我说,岁数大了不中用,记忆力也不如孩子了。是的,我不否认。但我永远记得《师旷论学》里的一段话——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哪怕是举着蜡烛走路,也永远比闭着眼睛走路强。

于我而言,背诗这件事,我真的坚持了一年,甚至比我读高中的时候还要用功。但那不是被逼迫下的无奈之举,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抉择。当我站在新旧年份交界的日子,翻着《一册》如数家珍,倒背如流的时候,我才有一种慢慢的喜悦。那不是从天而降的狂喜,而是静静栽下一枚种子,终于看到它灿烂开放的欣慰。

要说背诗给了我什么,我说不清楚。我只记得夏天去台湾的时候,我站在山坳中的佛寺远眺。远处苍苍莽莽、云蒸霞蔚、山水相承,俯身看去,连绵的绿叶舒展连亘,唯独有一枝含苞待放的花朵,孤芳自赏。

看到这些画面只用了几秒钟,我却突然回想起秦少游的一句词——“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我搜肠刮肚,却再也找不到更适合的词句。虽是初见,却似久别重逢。这才晓得,诗词的精妙之处,就像让你记住一张张名片,初记时无奇,他年于天涯海角相遇,才是处处惊喜。

366天,24个复习日,343首诗。除了西洲曲用了两天分开背,每天都是崭新的篇目。不论寒暑、哪怕年关,都没有停止背诗的脚步。《一册》远远不是终结,在我的脑海里,还应该有《二拍》《三闲》《四象》《五谷》《六爻》《七弦》《八荒》《九州》《十美》……

其实,这个世界不缺一个平凡的我,唯独缺一个诗意生活的人。不妨我们许下十年之约,每日一首,三千首诗词,不见不散。从25岁到35岁,让诗词群走过少壮的年纪,他年再回首,定是千般唏嘘、万般感动。

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我很幸运,与你们相逢。


    关注 杨老师的书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