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具备这项品质,孩子长大后才能成为独立、自信、高贵的人。

 

一个为特殊儿童举办的音乐会上,一群智力低下的儿童在唱歌。这时候我听见旁边有个小男孩在问妈妈,他们为什么这样唱...





一个为特殊儿童举办的音乐会上,一群智力低下的儿童在唱歌。这时候我听见旁边有个小男孩在问妈妈,他们为什么这样唱歌(指跑调)?他妈妈立刻把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他别讲话,然后小声在他耳边说,别人在演出时问问题是不礼貌的。

唱完一首,台下掌声雷动,然后我听到刚才的妈妈对孩子说,他们不是唱的不好,只是唱得和我们不同而已。

好一个“不同”。

她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这些差异,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审判别人。这是一个人基本的教养。孩子具备了这种教养,才会去接纳不同。

但是我们身边有很多成年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 这个剩女三十几了还没结婚,肯定很悲哀
  • 那个孩子一看就是农村来的,真土气
  • 你没看到那个人是扫大街的吗,离他远点
  • 那个妈怎么带娃的,宝宝才穿那么一点衣服,也不怕娃冻着
  • 那个姑娘满身纹身和耳洞,肯定是问题青年
  • 那个网红小女孩的妈妈让她吃那么多,恐怕要得肥胖症吧


我们为什么会去评判他人?

  1. 缺乏安全感和自信,需要用不断否认别人来证明自己正确
  2. 无法理解与自己不同的行为和思维
  3. 无法忍受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评判别人可能会带来什么?

  1. 伤害到别人
  2. 让你自己显得很LOW
  3. 给这个世界带来负面能量


每个人都有瑕疵,没有谁是完美的,不要随意去给其他人定罪。况且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瑕疵,只是我们自己对其他人的的偏见而已。

孩子的世界是很原始的,他们会模仿和复制大人的行为和思路,如果我们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这世界上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我教给你的标准。他就会自然而然的用这个标准去判断周围的世界。那么如果他遇到一个残疾的孩子,第一反应是:他和我不同,第二反应是:他比我差。

偏见的种子就这样在孩子心里扎了根。小时候,评判别人的外貌、身体条件;长大一些后,他们会开始对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事带有偏见,思路变得越来越封闭和狭隘。



然而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而且在向着越来越多元的未来进发。我们的孩子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会和无数种生活方式、思维意识和价值观碰撞。如果在碰撞发生的时候,他们不懂理解和接纳,就会非常痛苦。甚至在婚姻这种双方高度相互认可的关系中,都不可能有价值观100%一致的夫妻。很多成年人的痛苦,就来自于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而那些感情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往往都是懂得相互接纳、求同存异的。

接纳并不代表趋附对方的价值观,而更多的是认识到“自己不喜欢什么,不意味着它就是错误的”。一个懂得少评判,多理解的孩子,会在将来的人际关系中少一些痛苦。

想要孩子将来敢于与众不同,父母首先要有尊重和接纳不同的能力,然后耳濡目染的传递给孩子。

那父母具体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有独立人格、多元化的视角、不去随意评判和自己不同的人?
1、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文化

如果有条件,带孩子去旅行,尝试当地的食物,感受不同的文化。旅行能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多元,价值观也会在见多识广中逐渐塑造起来,懂得理解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2、保持客观,少评判

少在孩子面前评判对与错,他们会逐渐明白,我不喜欢什么并不意味着什么就是错误的,我不需要同意别人的做法,但我可以尊重别人的选择。

避免评判别人,不代表摒弃是非观念。是非观和评判别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打人是不对的,抢玩具不礼貌的,这叫做有是非。“天哪,她的宝宝竟然光脚不穿鞋,当妈的真不负责”,这就是评判。前者是常识,后者是基于自己价值观的偏见。因为说这句话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孩子光脚学走路的好处。
3、多讲事实,少讲观点

这是个事实:可乐含糖量很高

这是个观点:小朋友不应该喝可乐

多讲事实,少讲观点不仅对宝宝的人格塑造有好处,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帮助,因为严密的逻辑是基于事实的。

有句老话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父母懂得尊重别人的不同,孩子才敢与众不同,才有勇气去接受新事物,探索生活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懂得消除偏见,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父母,才可能培养真正独立,自信,高贵的孩子。

推荐阅读

TUJIANYUEDU



有这样的父母,孩子长大也不会孝敬老人

这六类妈妈培养的孩子能成大器

家教中要有这三种心态,才能有效果同时也会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关注 宝宝升级计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