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育专栏】丽江古城“花雨东林”

 

丽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





丽江古城历史上有两块著名的古匾额:一块是明代位于城西的“天雨流芳”匾,纳西语意为“去读书吧”,表达的是明代木氏土司府积极倡导学习汉文化的历史;一块是位于城东的清代“花雨东林”匾,意为古城东方繁花似锦、飞花如雨,表达了清代丽江流官府时期文化教育的新发展。两块匾额分别为丽江古城“土官”与“流官”时期的重要历史记忆。如今,“天雨流芳”又高悬于恢复重建后的木府大门前牌坊上,“花雨东林”则高悬于古城美丽乡村义尚文林村礼门牌坊上。仍然是一个在古城西边,一个在古城东方。



古汉语中的“东林”本意指“东方的树林或竹林”,如南朝梁江淹诗句“孤云出北山,宿鸟惊东林”,唐代杜甫诗句“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东林”也可指东方某地或某事物,比如“东林书院”、“东林寺”“东林党”等,如古诗中的“高名彻西国,旧迹寄东林”;“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任夸西掖吟红药,何似东林种白莲”;“东林威标榜,邹顾屹山斗”;“寻遍东林南北部,一家钩党古无人”等。而古城“花雨东林”之“东林”,既泛指清代改土归流后在古城东方所建的流官府城区(今古城五一社区和义尚社区境),也指流官府衙之东的古寺喜祗园,现指古城义尚文明文林村一带。



义尚文林村是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丽江古城内最早的纳西族村落。据史料记载,丽江坝一带古称“三赕”,唐宋时期,纳西族先民曾建有“三赕城”(唐代《蛮书》中称“三探揽城”),治所就在今日古城义尚社区文林村一带;宋末元初,“三赕”改称通安州,州治所仍设在文林村一带。纳西语至今仍称义尚文林村为“桑吉鲁高古”,其中“桑吉”当是“三赕”之转音,“鲁高古”之意为岩石之上,故“桑吉鲁高古”也可理解为“三赕石头之城”(此为一家之言,还需进一步考证)。丽江古城历史从唐代建在文林村境的“三赕城”为起始,表明丽江古城的历史至少已有1200多年,而不是所谓的800年,丽江古城建城的历史还应往前推400年。



义尚文林村也是今日丽江古城内仍旧整体坚守着的纳西族村落,堪称古城内最后的原住民堡垒,传承纳西活态文化的“诺亚方舟”。近年来,在大研古城内原住民纷纭外迁,而文林村160多户、500多人的纳西族原住民始终整体坚守在古城内“三赕城”“通安州”故地,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大力传承和弘扬纳西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区文化旅游,抓紧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正努力打造丽江古城活态文化旅游的一个新品牌。



丽江古城内最长、最直、最古老的街道,是从古城四方街东行经大石桥、书院街、文明巷至文林村口这条近二公里长的街道,这条街也是古城内多元文化特色最突出的街道,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有古城内纳西族古街、古村落、古院落的原始风貌。“丽江旧为土府,无城”。清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之后,流官首先建造了流官府城,设东、西、南、北四门,又增一小西门。流官府城面积为“周四里”,这条街道穿流官府城而过,从东门进、西门出,沿街道的村巷中分布有众多珍贵文物古迹,集中反映了流官府时期丽江古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其中,流官府衙、书院、文庙(学宫)、武庙、先农坛、社稷坛、考棚、魁星阁、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玄天阁、喜祗园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福音堂”等西方文化的历史文物。玄天阁、基督教堂、流官府衙、书院、文庙、武庙等或已修复或正准备修复。



流官府城以今日古城义尚社区和五一社区的文明、文林、文治、文华等街巷村落为中心,因近水楼前先得月,“四文”村成为丽江古城内纳西族平民百姓最早学习汉文化,接受儒学教育的地方,涌现出众多的纳西族教育世家、文化名流,其中,乾隆时期的文明村举人李廷俊家子孙三代从教,称之为丽江古城教育史上第一个“教育世家”,文林村王树和、李义宇都是古城著名的教育家,李义宇老师家一百多年来代代从教(其中有大学教授),成为当代纳西族著名的教育世家。担任雪山书院山长、中学校长、大学教授、专家学者的也有很多。

得风气之先、有后发优势的古城东方“花雨东林”,正建设生态优美、文化昌盛、经济发展,民居、游客、商户和谐的新家园,成为古城活态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来源: 李群育

丽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主办

编审  余丽军 / 主编  赵重合 / 责编  杨晓林  雷凤娇

公众号ID:whlijiang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


    关注 文化丽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