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漫游】第152期:王绍基的油画

 

王绍基油画作品展王绍基广东省普宁人。199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曾获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银奖。19...





王 绍[/b]
基 的 油 画
王绍基
广东省普宁人。199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曾获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银奖。

1996年至今,作品发表在国内专业学术报刊,多次参加国内及国际艺术展览,作品被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亚洲水彩艺术博物馆及国内外艺术机构、评论家和私人收藏。现任教于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现为广东美协会员,汕头青年美协副会长。

主要展览与获奖:

获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银奖

2016广东体育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首届全国教师水彩粉画展优秀奖

第16届亚洲国际艺术展中国水彩名家邀请展

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获奖作品展并被收藏

首届海峡两岸艺术家美术作品交流展

第三届海峡两岸艺术家美术作品交流展

世界潮人美术家邀请展

水彩作品入选首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

第二届全国李剑晨奖水彩双年展

粤先锋邀请展

“开放的姿态”首届广东省新青年艺术大展

相由心生-广东独立绘画邀请展

“后生代与新世纪·广东展”

新加坡第六届全国暨海外潮人书画邀请展

《在边缘对白》三人水彩联展

王绍基个人展“边缘·碰撞—现代实验水彩展”

《净土·圣地》王绍基个人油画展

隐退的本体·王绍基水彩作品研究展
作品欣赏


《禅踪》48X38CM



《对话》
脱俗的圣地 安静地看云
文/卢 畅
 
初次接触王绍基的作品是在三年前,那时候,看到的是他的水彩作品,我还是那个深爱中国古典传统绘画的美术史论的大三学生,却被那惊艳的色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孤傲的艺术态度所吸引,一眼望去,思绪万千,甚至至今都放不下对潮汕水彩那批实验作品正名的执念。三年后,再一次看到王绍基的作品,不同的是这次是油画,而不是水彩,却同样再一次被惊艳。这次的油画,并没有如他一贯的水彩那浓烈的色彩、不同寻常的媒介选择,取而代之是纯白的画面。但就是这种看似并无体现他多年积累的娴熟的绘画技巧,却给我带来丰富的内心共鸣。

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品不仅单独与那些创造它的人相关,也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与观看它的人,它是艺术品一种特殊属性,是一种直观凝视能力的回归。也正是因为这些凝视,隐含了观众曾经的经验中所获得的一种延伸及抒发,一种在曾经无法表达情绪在漫长的等待后获得的一种结果。这是我看到王绍基这批作品最大的感受。王绍基这批作品大多来源于他多年的登山经验,其实在早年间,王绍基已创作了一批同样也是以雪山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当时我并不能够完全理解他的这一批作品,因为作为温暖的南方海边城市长大的孩子,雪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而雪山更是遥远的事物。直到去年圣诞在瑞士的Interlaken遇到了大暴雪,坐在开往少女峰的列车上,远去的已经被雪所覆盖的枯枝,我莫名想起阿巴斯的诗,也想起了王绍基的那些作品,当时忽然开始有点理解这些以雪山为主题的油画,虽然当时还存在一丝对于他为什么要把雪山景象处理成黑色的疑问。直到今年看到了最新这一批“纯白”的作品,以及一些天空处理成深深的紫红灰色的作品,感觉是完全表达了我当时无法表达的内心所想,我也无法用文字说明那种想法。当时在First雪山没有坐缆车,我一路连滚带爬下山,而当我回头凝望雪山时,感觉整个人都被这一片白色所包围,渺小的人就处在一个静寂纯洁的世界,就如同画上的小小的人抬头仰望雪山,真是在真切感受这大自然的神秘和伟大。一直认为,最有价值的艺术,并不是在最新拍卖你有多高的价格,而是带给观者一种共鸣的提升。



说回作品本身,王绍基曾经说过,“把心空出来,给艺术、给雪山、给诗……”。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他的座右铭,但是从他的画面确实可以看到如此的表达。白色的画面,带来的是一种异常的空灵平静,让人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放空自己,从而唤起观者最深处的内心情感:在一片白色下,心似乎真的被掏空,存在的只有雪山,只有这如诗如画的景象。不仅如此,画面中很多细节都反映了王绍基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与态度。从画面中可以注意到,他对山体的表现有大部分以极其主观的自由而又抒情的曲线,分割并处理成平滑的简单白色块面,而有些白色的块面则有做了一些较为粗厚的肌理效果,这些效果出现的随机性也反映了他对一切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两种效果和谐的并置于平面效果的画面,显得明确又干净。也正是源于他多年的户外徒步经历和多次登山体会,他摒弃了雪山很多具体琐碎的自然形态,只概括和保留了雪山在人们印象中洁白、神圣、神秘等深刻印象,而也正是这些雪山特征被反映在画面中,并被大胆的夸张和强调,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白色的幻境中,又一下看到了画面语言与自然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也体现了他的心境与审美意象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他是一个内心丰富而复杂的人,可以因为在登山时看到一些景色而唤起的陈旧记忆而莫名的默默流泪,却也同时可以冷静理性的去分析判断登山过程的天气地理环境等因素与他当次登山的安全影响。而很多画面中,他塑造了一个小小的却拖着长长的影子的形象,这是一个有趣的存在:你可以认为它是一座佛塔,是画者对宗教一种虔诚地表达;你可以认为它是一棵孤独的树,傲立于茫茫雪山中,似乎是传递着画者对艺术的态度,在当下的百万艺术大军中,始终坚持自己,做一个特立独行的行者;你可以认为它是画者自己,永远位于山体间,仿佛在告诉我们,他很享受这个攀登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高度的终点,就好像王绍基的其他很多画一样,他并不是追求创作每幅画会带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更多的是享受通过自己对人生的诗性和生命自由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方式去寻求一种更好地艺术表达这个过程;你亦可以认为它是一位小小登山者或是信徒或甚至它就是你自己,仅仅是单纯的在欣赏着这静谧的雪山美景。但无论是什么,在茫茫的天地间,它突兀的出现并伴随着长长的影子,却与这苍茫雄伟的大山、深邃的天穹以及那多静止悬浮的白云异常的和谐,并遥相对应,加强了画中那孤独的生命意识和荒凉的诗意。它的出现,也赋予了如诗梦般美妙的画面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它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如同普通风景画般仅有的大自然的诗性,更是加强了王绍基作品中深沉的生命意识,并与静穆的大自然景观融汇后,呈现出一种深沉幽远的带有个人特质的诗性。

如果说他的水彩代表的是王绍基对艺术创作的实验,那他的油画则是表达了他对艺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他的价值在于,在这个信仰普遍缺失的喧嚣时代,他冷静地表达着他对这个信仰失落时代的忧伤,他以尽量简单的画面语言,单纯的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对纯洁与宁静的渴求与守望的执着,他优雅地折射出,每个生活于这个浮华世界的生命体的内心所经受如同史诗般的沧桑与孤寂。在今天这个以数字化模式高速运转的现实社会中,王绍基的这些油画作品使人感到冷静与安宁,它抚慰人心而不使人激动,把他登山过程中精神逃脱现实的激情转化为迷恋向往的人生境界。
Università di Bologna
2015.8.19




《凡尘-圣境》60X70CM



《交汇》



《临界》



《临渊》48X38CM



《圣地》



《守望》



《守望-圣境》60X76CM



《夜》



《与云对话》48X38CM



《月光》



《登山组画:海拔17500英尺 》44x75cm



《登山组画:人在圣境 》44x75c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京东商城网《步入水彩艺术的殿堂-美术专业水彩画临本》各册
热销中



    关注 大众水彩收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