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自己独处,懂得孤独才能享受孤独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我是笙箫,遇见你真好”
(图:网络)
文 | 笙箫
 ◆ ◆
1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国庆假期从黄山回来后,我将自己一个人关在了住处三天。除去下楼吃饭与晚间散步时间,大部分的时候我都是处于独处的状态。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某些时候想要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多过想要一群人在一起的时间。其实我很喜欢也很享受这样的一个时间,只有自己,无需去顾及他人或者在人前去伪装、注意些什么。

例如读书、写文的时候我习惯于一个人。因为这时候我可以尽情的去胡思乱想、去狂躁不安、去天马行空。写作是孤独的,也是需要这样的孤独的。就像有这样的一句话“创作一定是孤独的,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存在的状态”。

在这三天里我用一天的时间在微信读书里读完了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是看到朋友在读,便就好奇打开而读。这本书收录了刘若英长文自白、与她朋友的对白,探讨独处与相处的关系。

在书的序言部分张嘉佳说:一个人身上会有很多标记,却又不停转移,如同季节轮换,看起来周而复始,其实一春有一春的花,凋零和生长层层累计出现在的样子。自己很难知道,别人用目光雕刻出来的你,如今是什么容颜、但这些并不重要,我们终将明白,失去和收获相加,才是完整。

我们每个人就像千万个不同的个体,虽然各不相同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或喧嚣、或静谧、或悲伤、或欢喜。
 ◆ ◆
2


我不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也很享受那样的状态。我第一次接触独处是在读小学二三年纪的时候,除去周一至周五需要在学校上课的时间,节假日里父母便都会将我和弟弟锁在家里。

一来是因为他们需要工作没有时间照顾我们;二来是因为觉得我们年纪太小在陌生的城市害怕我们会走丢。

那时候弟弟还小,锁在家里的时候我会先把他哄睡着。于是,剩下的时间便就是我一个人自娱自乐。小学的时候我很喜欢劳动课,尤其是手工制作。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会一个人按照书上的步骤来制作小手工,时间久了便很喜欢父母给我这样的独处时间。

但那时候我并不懂得什么叫做独处,只知道我喜欢那样安静的环境。就像卢广仲在刘若英《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里提到这样的一句话:小时候说不出独处的感觉,后来才明白,只有周遭没有人类的存在,才让我感觉自在。”

是啊,有时候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最自在的状态,独处也是一种状态。后来我亦喜欢独处,也习惯性的独处,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并不懂得如何独处。
 ◆ ◆
3


我独处的状态是混乱的,有时候我会安排好自己一个人独处时所需要看的书、写的文、做的事。有时候我则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写就写,想读就读,想玩就玩。

从黄山回来后的这三天,每天早上起床玩会手机,然后出门吃早点,然后回来又自娱自乐一会,或看书或写文或与好友线上聊天。中午晚上亦如此。

虽说看上去很有规律,可是这样循环性的独处方式又会让自己觉得很是乏味。所以我是一个并不懂得如何独处,正在慢慢学会独处的人。

在书里刘若英提及到一个人的旅行也是一种独处的方式,且是一种完美的独处方式。这让我想到三月里我一个人去了一趟绍兴的短程旅行,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一个人旅行的经历,一个人走在陌生的街头看着陌生的景点、陌生的面孔,虽然脑海会有些许的担忧,但你会在心里为自己这样的一种独处方式而感到骄傲与欢喜。

你也会在这样的一个旅程中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角度和欣赏风景的姿态。一个人的旅行我喜欢边走边记录下所看到的风景,包括看到某一处景所想到的话语。
 ◆ ◆
4


常说,懂得孤独的人,才能学会孤独。

当我们能够发现自己是孤独的时候,我想这是一个较为好的状态。因为这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要强大起来,要学会适应这样的一个人状态。

独处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我在什么时候最孤独?我想那大概就是伤心难过的时候,失去的时候,想家的时候。人本就是天生的矫情,我并不否定我是一个矫情的人。

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种孤独》里面也说过: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所以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独处,要与独处产生的情绪平静地共处。懂得孤独,这样才能享受孤独。最后引用一句卢广仲的话:当你学会独处,就不会容易的感觉到孤独,自己与自己之前其实有很多事可以做,可以忙,不需要靠别人来知道自己的状态。可以自在处在孤独里,绝对是一种幸福。
愿我的文字能够温暖你
愿望能够温暖你
这里|与笙箫相遇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我写文,你来读
新浪微博(博客):流年_我是自己的影子




我在这里
等你


    关注 笙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