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时空的拜会(五)

 

感谢古人,感谢博物馆!因为古人的创作,我们今人多了一群艺术瑰宝,这是他们生前没有感受到的荣耀!因为博物馆的悉心呵护,才将这些精美的作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让我们实现了对古人跨越千年时空的拜会!...



5、其他博物馆。

博物馆中还展出有民族服装、钱币、玉器、家具和印章。

民族服装我是一窍不通,虽然看着有美感,但是美在哪儿,我不知道的,在馆里,我信手拍了几张少数民族跳舞的面具就离开了。

关于钱币,我有特别的情怀,将来我想结合银行博物馆单独研究,在此就不再赘述。

玉器我还是懂一些的,但是,博物馆里展出的玉器精品不多,从数量上来说,高古玉的数量多于近现代的玉器,其实,这也是正常的现象,说它正常是基于以下的理解:一是高古玉不适宜个人佩戴和使用,保存也比较难,一般藏家愿意出手;二是很多高古玉仅仅表面它的文物性,没有太多的“使用价值”,如馆中的一个红山玉的“猪龙”,粗粗笨笨的,没有美感,玉质也不是很好;三是玉的收藏与其他文物收藏不同,藏家“只要贵、不要多”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心态,没有人会一下买五只一样的和田玉镯子,他宁愿将所有的钱买一个最好的,鉴于这个心理,玉器收藏就不会像其他藏品那样,一个藏家有一堆藏品,这也是博物馆里藏品不多的原因,玉器只要求精而不在多。

关于玉器收藏还想说明三点:一是明代之前的玉器,无论是玉质还是雕工跟后来的都没有办法比,明前玉器的文物价值高于艺术价值,尤其是高古玉,我不建议随身佩戴,因为谁都说不清经历了风雨,这些玉中隐含了什么信息;二是据说玉有“记忆”功能,它会记录它经历的信息,这也是很多人请玉之前要请得道高僧先给玉“开光”,我理解“开光”就是删除玉中以前储存的信息,让玉今后为新主人带来好运。三是玉就是特殊的石头,玉不琢不成器,玉是否能成为艺术品,一方面因为其本身的质地,另一方面还得有玉工匠的巧夺天工的设计和雕刻,白玉有瑕,匠人们根据玉石的原始形状,因形就势,将玉石中的瑕疵和裂纹剔除掉,余下的都是玉的精华。

家具馆不是很大,藏品也不是很多。这个也正常,唐朝之前,我国好像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具概念,宋以后才出现了桌椅板凳等家具,家具的数量和质量代表了家庭的财力。普通人家家具少、工艺差,家具都是软木家具,而富贵人家家具多、工艺好,家具都选择硬木家具。

上海博物馆的家居馆,我感觉都没有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给我带来的震撼大,事后想想也正常:一是当时的达官显贵北京多,南方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不说瘦宫廷里面的家具,收些王爷或者贝勒府上的东西,还是不太难的;二是家具由于体积关系,非常不便运输,因此流通起来也比较麻烦;三是南方过于潮湿,木器家具保存起来相对也困难一些。

上海博物馆家居馆有点做得比较好,在馆子门口立了几段做家具的名贵木料,有小叶紫檀的、海南黄花梨的、鸡翅木、红酸枝木等,参观者可以抚摸,用手摸摸这些原料的光滑度及纹理,能增加游客对家具光泽和纹理的理解。在观复,我偷偷地抚摸过家具,感觉跟古代匠人实现了亲密接触,那是非常愉悦的心灵体验。

关于印章,我是门外汉。

印章应该算是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印章是一门集书法、篆刻、美学于一身的艺术。当然,印章能成为一种艺术门类还是元朝以后的事,以前印章主要是一种身份或者地位的印证。

没有人说得清治印的历史可以早到什么时候,甲骨文时期或者是三皇五帝时期?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早期的印主要用于公事,如王印、官印,秦始皇统一天下,将皇帝的印定义为“玺”,“亲王以上称宝,郡王以下官员曰印”。于是,各类印就有了专有名词。最初的印章质地多用金、银、铜、玉石、兽角、象牙等硬质材料。从元代画家王冕创用青田石刻印后,石刻印章便流行开来。到明清时期,篆刻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名家辈出,形成了多种风格与流派。

印章可以欣赏的内容很多,一是印章的材质,中国有四大名石:青田石、寿山石、鸡血石和巴林石,寿山石里面的田黄石,现在田黄石原石价格是一克一万多,价格是黄金的几十倍;二是雕刻家的作品,雕刻集书法、刀工和布局于一体的艺术,虽只有方寸,但是艺术家可以将它设计成无尽的艺术空间;三是掌印人的名气,据说以前为书画家治印的都是名家,即使不是治印名家,名人印章原本就是宝贵的资源,我曾见过一个扇面,某书法家后人,将他的印在扇面上盖了几枚,这个扇面就可以卖一万的价格。

关于印章,我想说的内容还有很多,遗憾的是,那天时间太紧了,我没敢仔细欣赏,留待日后闲暇时慢慢学习。

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六个小时没有吃喝、上厕所,参观结束,腿软了、腰直了,但是心里充实了。以前看博物馆的时候,大多是以一个游者的心态,点到为止、走马观花,虽然看了一些,现在想起来确实太仓促了,这些作品的皮毛都没有在心里留下。

去博物馆,我给自己定下两个目标,一是针对某个主题、某个名家或者某件作品,仔细品读,最后得出自己的观感;二是遍地撒网,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站在藏品领域,学习藏品相关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掌握藏品历史的发展和继承,培养自己关于某类藏品的知识体系。这两个目标是可以并列的,也可以是选择的。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需要在参观之前做好调查研究的功课,预先做好知识铺垫,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观上海博物馆是本次学习期间的一个意外收获,由于之前没有做够功课,因此在参观时间的安排和藏品的选择上,非常没有计划性,好在我是在用心感知,用心聆听,我听到了赵佶书写千字文时的莺歌燕舞的背景音乐,我看到了曾经风流倜傥的江南才子唐伯虎的郁郁寡欢,我还拜会了在青藤架下挥毫泼墨的徐文长。

当了金国阶下囚的赵佶,据说在一场马球比赛中被马踏而死,最后尸骨无存;一代风流才子唐伯虎因贫病交加只活了54岁,在桃花庵里,只有一条老狗陪着他走完最后的岁月;徐渭3岁的时候,唐伯虎走了,他的命运不比唐伯虎强多少。徐渭一辈子考了八次贡试,结果不如范进,而他是后世人公认的诗词大家、戏剧大家、军事家和绘画大家,郑板桥极力推崇徐渭的写意画技,谦称自己为“青藤门下走狗”,而这位青藤居士晚年也是靠字画为生,在卖不了字画的最后日子,他也像走狗一样被世俗人所遗忘。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间过去了成百上千年,他们的肉体早于成为滚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而他们的作品在上海博物馆里熠熠生辉,这是艺术的魅力!感谢古人,感谢博物馆!因为古人的创作,我们今人多了一群艺术瑰宝,这是他们生前没有感受到的荣耀!因为博物馆的悉心呵护,才将这些精美的作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让我们实现了对古人跨越千年时空的拜会!



(蒙族女子头上的装饰。)



(不用介绍了,藏族面具。)



(明代的一个配饰。)



(玉不琢不成器。)



(这只玉笔筒,画面设计显示出雕刻师深厚的功力。)



(左上角就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



(能佩戴玉刀的都得是王侯将相。)



(精美的玉刀。)



(玉琮——皇家祭地的礼器。)



(玉璧——祭天的礼器。看外圆及内环,就知道这是纯手工打造的,因为非常不圆,现在制假的,往往在圆的规整性上弄巧成拙。)



(小叶紫檀底座的插屏。)



(小叶紫檀的百宝箱。)



(黄花梨的立柜。)



(小叶紫檀底座的椅子及屏风,椅背及屏风上是象牙饰品——多奢华。)



(小叶紫檀的官帽椅。)



(黄花梨的交椅。)



(黄花梨的古式床。——可惜没有宋朝经典家具拔步床。)



(黄花梨的折叠梳妆匣。)



(酸枝木的罗汉床。)



(聚义堂?我一直怀疑交椅摆在中间的正当性。)



(我想有一个这样的书房。)



(田黄石名人章两枚。)



(官印)



(欣赏印章的布局。)



(邓石如是清朝隶书和篆刻名家,安徽怀宁人——我自豪!)



(名家制作的印鉴。)



(精美的田黄,浅浮雕,大师水准!)



(第一个是青天冻石,价格都以克为单位计量。)



(第一个就是比黄金贵几十倍的田黄石。这个章料价格几十万呢。)


    关注 白鹿门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