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彧作品赏析之《小亦可为》

 

从“小诗、小词、小曲、小说”的顺序,引用了古人的成就,以此来论证小的大作用,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小亦可为,朱承彧是写自己的吗?中学生也论证了一个大课题,我觉得不错。...



朱先生荐语:

看到这个题目,一直以为朱承彧会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句子,看完全文才知道,她另辟蹊径,从小诗、小词、小曲、小说来论述小的“可作为”,这是一种非常创新的思路。

“小”真的可为,因为,朱承彧笔下的小逻辑很清新、思路很清晰。假如严格套入逻辑,这个小与大小的小还有些出入。小指短小,短小的形式可以包容广大的内涵,这就是小中见大,思路很好,可以在精炼、精准上继续努力。



“小”,往往更能体现人心所想,更能体现出人心中的情感。比如,一首小诗,一辞小令,寥寥数语,却能够描绘出绝美之境,凄绝之情。如此看来,小,何尝不可为?

唐时,有一位放浪形骸的文人,他文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两句诗将他少年时心怀的志向书写下来,不畏权贵。“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纵然没有《将进酒》为他扬名,他依旧可以凭借这一首小诗成为世人眼中在天地日月间与万古同存的“谪仙”。大唐可谓是诗的朝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禅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情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目标;“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是忠心。纵使小诗,亦可为之。

宋时,小词方显情愁。“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辛幼安将阑干拍遍之时的叹惋,“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看似是描绘了一幅将暮景致,实则是对国贼的痛斥。文宋瑞效忠朝廷,“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伶仃洋畔,望断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止武官,文人亦可以小句立志。陆务观一生“南望王师”,三万里河东流入海,五千仞岳攀上摩天,风雨之夜,铁马冰河涌入梦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子瞻能够摒弃“穿林打叶之声”,不妨吟啸,归来之时,“也无风雨也无晴”。小词,何尝不可立志?何尝不为大事?

元时,歌吟一曲《天净沙》,眼前便能够浮现一幅天涯游子悲秋之图,提到“秋思”二字,心中也不由得与马致远一同酸楚,羁旅之情伴随着深秋微凉之风袭来,无法释怀。一曲《山坡羊》,张养浩可谓书写了大气磅礴,将国仇家恨刻入骨血,不敢忘却。在《咸阳怀古》中,他将城池间的破败、狼烟四起之景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叹:“英雄安在?”小曲,更能够抒发文人心境。

明时,诗词不再如过去那般风靡,却也填充着文人的生活。“蔷薇开尽绿荫凉,西国名花此际芳。”一首孙齐之的《虞美人》,满是对战乱的叹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才子杨慎的胸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樽清酒,可解千愁。于庭益以石灰自比,经历时代变迁,历尽烈火焚烧,犹若等闲,只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官廉洁,“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小句,才能够刻画文人才情。

小诗并非人人可写,须将心中千万缕情愁融入一笔,方可一出惊人,而从小诗中亦可看出人生。从古至今,无数人想要建功立业,想要做成大事,千古留名,其中不少人一失足而遭千古骂名。因为他们忘了一个“小”,以“大”为尊,殊不知“拘小节,明大义”,须得先“小”,方才可得“大气”。小诗凸显大气,何为不可?小事体现大节,何不可为?是以愚以为,小,亦可为!



《晓彧专栏》朱承彧往日作品:

《文学馆记》

《因为有你》

《感谢您牵着我的手》

《芙蕖礼赞》(仿写《白杨礼赞》)

《我眼中的色彩》与《善心挚友并蒂莲》

《小工匠对大工匠的致谢》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关注 白鹿门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