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素瓷浅盏紫泥壶,亦复当人意 – 清代人如何饮茶(上)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能直指人心的某种莫名的感动,欣赏与否,更多的是人的潜意识在活动,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





清乾隆时期,薛怀,山窗清供图。以茶具入画,线描加明暗的表现,颇有些素描的意味。画上题诗二首,一首为五代诗人胡嶠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候。”另有清代诗人朱显渚题六言诗一首:“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到经中,总待新泉活水,相从栩栩清风。” ---- 这幅画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紫砂茶具的热爱。

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能直指人心的某种莫名的感动,欣赏与否,更多的是人的潜意识在活动,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

把茶喝成艺术,是自古以来的一种追求。

中国的艺术讲究意境,饮茶的意境,靠的是茶之外的茶具来烘托。

在清代,讲究意境的文人将紫砂茶壶发展成了一门美妙的艺术。

陈鸣远是清早期壶艺大家中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善于制作仿生壶,技艺十分精湛,将仿生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谓仿生壶,就是模仿自然界中各种物品的形态,南瓜、梅桩、竹枝、瓜果、动物等等,充分体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仿生壶在陈鸣远之后成为一个主要流派,持续流行至今。

陈鸣远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地方,他本身颇有些文化修养,书法很好,有晋唐之风,在紫砂壶上刻上诗文,更增添了文人气息。




清,梅桩壶,陈鸣远制,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这是仿生壶的杰作,梅桩苍劲、孤傲,残破的树皮也表现得惟妙惟肖,其造型能力令人赞叹。腹部刻铭:居三友中,占百花上。鸣远。还钤有篆书印:“鸣远”。



清,南瓜壶,陈鸣远制,南京博物院藏。瓜形为壶身,瓜蒂为壶盖,瓜蔓为壶把,瓜叶卷曲为壶流,构思巧妙,生动有趣。壶身铭文:“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鸣远。”还钤有篆书印:“陈鸣远”。

到了清代中后期,文人们对紫砂壶的喜爱更加狂热。工匠们尽管技艺精湛,但审美上仍欠缺文化素养。于是文人们便按捺不住,干脆直接参与紫砂壶的艺术创作。

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陈鸿寿。

陈鸿寿,号曼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 (历史上有名的篆刻流派)之一。诗词、书法、篆刻、绘画、竹刻,样样都会,很有艺术天赋。

陈曼生对紫砂壶艺术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因为他将诗、书、画与壶结合,用竹刀在壶上题写诗文和绘画,将紫砂艺术带领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陈曼生也是个卓越的造型设计师,创作了许多紫砂壶的新款式,充分地展现出艺术天赋。

他设计的款式,由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制作成壶,在半干之时,再由他自己用竹刀在壶上镌刻诗文和书画。



清,杨彭年制,陈曼生铭,提梁壶,上海博物馆藏。器身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落款:曼铭频迦书。



清,杨彭年制,陈曼生铭,半球壶,南京博物院藏。器身铭:“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曼生。”壶底钤篆书印:陈曼生制。壶盖内钤篆书印:彭年。

陈曼生设计的紫砂壶造型很多,流传最广的当属“曼生十八式”。其中许多款式极为经典,流行至今,为历代壶艺大师不断采用。

在文人们追求意境的同时,也有人追求富丽堂皇。在紫砂胎上加珐琅彩、粉彩、描金、雕漆,极尽奢华,以满足达官贵人和皇室的需求。这种在紫砂器上再加装饰的手法,清代曾风靡一时。



清乾隆,万蝠纹菊球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紫砂壶胎上通体施篮彩为地,红彩金彩等描绘繁复纹饰。



清,彩绘山水纹紫砂壶,浙江省博物馆藏。杭州半山清代墓出土。

不过,紫砂到底是以质朴取胜的艺术。最终在宜兴祖祖辈辈不断传承,最有生命力的是还质朴的素胎紫砂器皿。

很多时候,人们在走了很远的路,尝试了许许多多之后,才发现最简单的是最美。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每一次的返璞归真,那种真和质朴,都有了更深的底蕴。

(下篇预告:明末清初外销瓷十分兴盛,茶具的外销是茶文化历史上的一桩大事。下一篇谈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以上文字由允华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允华谈古玩鉴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