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 宋代人如何饮茶(下)

 

我总以为,“茶”字一词包含着太多的内涵,茶里还包含着对古代的追思。一杯好茶,立即能带人进入岁月静好的感觉。茶何以有如此魔力?这是宋代文化给我们打下的基础。...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描绘了文人们品茗饮酒之场景。我总以为,“茶”字一词包含着太多的内涵,茶里还包含着对古代的追思。一杯好茶,立即能带人进入岁月静好的感觉。

茶何以有如此魔力?这是宋代文化给我们打下的基础。

在上篇中,提到过宋代是茶大发展时期。不仅是茶,宋代还是文人士大夫群体人数大增,文人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审美观念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巨大变化,由唐代的潇洒飞扬转入宋代的沉静素雅。

人说三代出贵族,国家文化也类似,经历了汉唐的大发展和繁荣,宋代文化十分书卷气和清雅,有从骨子里透出的高贵气质。

宋代人便是带着这种高贵的气质饮茶。在上篇中也讲过,茶是宋代人开门七件事之一。既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务,那就不能只是如阳春白雪般的只顾着高贵,还得足够接地气。

要说什么事情能让宋代的文化精英和老百姓都喜爱,能入得皇宫、出得市井,能风靡天下、雅俗共赏的,那便是“斗茶”了。

宋代皇室嗜茶,北宋名臣蔡襄曾奉旨修撰《茶录》给宋仁宗御览,后来,著名的“文艺”皇帝宋徽宗甚至写过关于茶的专著《大观茶论》,尽管是否真是皇帝亲著历史上有争议,但皇室对茶的爱好是毫无疑义的。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在谈茶的第一篇中,我提到过,宋代已经采用点茶法。将茶末放入盏中冲入沸水,就是点茶。

宋代人把点茶发展到了极致。饮茶的过程有,斗茶、分茶、和品茗。

斗茶是比试茶叶质量,比试点茶技术。斗茶的输赢主要看汤色和汤花。“汤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汤花就是看点茶时冲起的泡沫,泡沫颜色白而且久久不散的为好,有点类似今天鉴别啤酒的优劣。

只有极高明的技术才能将茶点成悬浮的胶体状态,且泡沫翻飞汹涌,又不在盏壁上留下水痕。茶末细度、调膏手法、水温高低、茶盏预热、冲点击拂、轻重缓急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

蔡襄《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大观茶论》里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

最适宜点茶的就是宋代建窑的黑釉兔毫盏了。建窑在福建建阳,以生产黑釉茶盏闻名于世。

用黑瓷来衬托汤色和泡沫的洁白是再好不过了。宋代茶盏胎体厚重,是为了保温,很适合点茶。黑釉上有如兔毛一般的纹理,称为“兔毫”盏,如油滴一般的纹理,则称为“油滴”盏。



建窑油滴盏,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藏。



兔毫盏,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建窑兔毫盏, 保利,2015年春拍。宋代茶盏是一定要搭配盏托一起使用的,黑釉盏里外都美轮美奂,底部却常常有流釉和露底,配上盏托就遮住了。

除了建窑,江西的吉州窑也是宋代著名的黑瓷窑口,生产的黑瓷盏上有类似鹧鸪鸟身上毛色的斑纹,称为“鹧鸪斑”,还有如树叶的叶脉般纹理的“木叶”,和把民间的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上的“剪纸贴花”。



吉州窑鹧鸪斑盏残片。

 





吉州窑木叶纹盏,香港佳士得,2015年秋拍。

 

宋代人的点茶技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分茶”,又称为“茶百戏”。通过搅或点的手法,使茶汤的汤花模拟各种物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虫鱼,变幻无穷,为饮茶助兴,是“茶匠通神之艺”。

宋人饮茶还要行茶令,与酒令一样是风雅之事。

宋代人将茶艺发展到的高度我们今天很难企及。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成为艺术,需要沉浸其中,不带一丝杂念,彷如整个世界消失,有的只是这盏茶,如此而已。

行文至此,突然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莫如吃茶去。

以上文字由允华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允华谈古玩鉴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